周玉
(亳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中文與傳媒系,安徽 亳州 236800)
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的現狀與對策
周玉
(亳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中文與傳媒系,安徽 亳州 236800)
通過對某省1500名師范生的問卷調查,了解到當前師范生對于教師職業的認同狀況不容樂觀。經過分析,既有全社會對教師重視程度不夠、師范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缺失的原因,又有師范專業課程設置不合理的原因。改善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現狀,可以采取建立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培養體系、確立師范生教師職業技能培養的主體地位、建立適合學校實際的實習實踐模式等措施。
師范生 職業認同 現狀 對策
職業認同,是指一個人對其所從事的職業在內心中的一種確認,由于該職業符合自身終生之向往,從而認定其非常有意義和價值,進而用全部身心投入其中并且能從中取得樂趣的心理狀態[1]。師范生,也即教師教育專業學生,其所學專業名稱,一般在專業名稱上往往有“教育”的字樣,如學前教育、小學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或者在培養方向上具有師范性質,如漢語言文學(師范類)、英語、物理學、化學等。師范生的人才培養模式與非師范生具有明顯不同,特別是對于師范生的教學基本功的重視、對于教育實習的重視,都是其他專業難以比擬的。
師范生的職業認同,一般是指學生個體在學習過程中對日后所要從事的教師職業合理的認識、端正的態度和積極的情感體驗等所組成的內部心理機制,包括對教師職業特點、職能和地位的看法,對所從事教師應具備的素質的認識、樂于從教的意愿及從教時積極愉悅的情感體驗等[2]。對于教師職業認同,普遍研究方向是在職教師的職業認同,并且有不少研究成果;而對于師范生的教師職業認同,研究時間前移,也正在得到重視。有研究者認為,教師職業認同既是指一種過程,又是指一種狀態。“過程”是說,教師職業認同是個體自我從自己的經歷中逐漸發展、確認自己的教師角色的過程;“狀態”是說,教師職業認同是指當下教師個體對自己所從事的教師職業的認同程度[3]。師范生,作為未來的教師,只有深刻認識到教師這一職業的社會奉獻和個人發展的統一性,增強對教師這一職業的認同感,才能真正理解自己將承擔工作的意義。師范生也只有具備了一定的教師職業認同,才能自主制訂專業學習計劃和個人教師職業發展計劃,從而明確其專業學習任務和發展方向[4]。從以上角度說,教師職業認同對于師范生的成長成才至關重要。立足于這樣的背景,本文以師范生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在教師職業認同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而提出解決對策。
1.研究對象和方法。
本文以某省三所學校的1500名師范專業學生為調研對象,其中本科2所、專科1所。共發放問卷1500份,回收有效問卷1365份,回收率91%。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為主,調查內容涉及:(1)師范生對于所學專業的認同情況;(2)師范生的從教意愿;(3)師范生對教師職業的價值認同;(4)從事教師職業的必備素質。結合適當范圍的座談和訪談,進一步掌握當前師范生對于教師職業真實的看法及背后的原因,以期得到更加真實的調查結果。
2.調查結果。
通過整理調查問卷和訪談結果,得出師范生的職業認同現狀如下:
(1)師范生的從教意愿低于預期。在回收的1365份問卷中,有753份答卷明確表示希望畢業以后可以從事教師職業,比例為55.2%。師范生被認為是準教師,一切教育和培養都以教師職業為目標,現在只有一半的學生認可教師職業,顯然低于人們對于師范生的期望。
(2)師范生缺乏積極的情感體驗。在回答“你認為當老師是一種樂趣嗎”這個問題時,僅有18.7%的學生持肯定意見,回答“一般”“沒有感覺”的比例占到55.8%。這些跟學生選擇師范專業的原因有很大關系,因為據本次問卷的統計結果,只有54.5%的學生選擇師范專業是“自愿填報”,42.0%的學生是由于家長的干涉。另外,在回答“你認為學生都是尊重老師的嗎”問題時,有70.7%的學生持贊成意見;師范生對于所學專業的態度,有50.3%的學生選擇“一般”,49.7%的學生選擇“喜歡”。這些都是師范生對教師職業缺少積極情感的直接表現。
(3)師范生對于從事教師職業信心不足。師范生對于從事教師職業明顯缺乏信心,問卷結果表明,僅52.6%的學生認為自己可以成為一名合格教師,僅31.5%的學生對于教師職業的前景持“樂觀”態度,僅25.7%的學生認為“自己能夠考編成功”。師范生的上述不自信,主要是因為在校期間學習效果不佳、對教師職業缺乏正確認識、對就業壓力心存畏懼等因素。
(4)師范生對于教師職業缺乏理性認識。在回答“你不愿意從事教師職業的三個主要原因”方面,“價值期待、教師待遇、社會角色”三個因素成為主要原因。在具體細節上,僅31.4%的學生相信 “(當老師)能夠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72.4%的學生認為 “教師工資低于個人的工資期望”,70.8%的學生認為“學生對老師的尊重程度在下降”,49.6%的學生認為“教師屬于中下等社會階層”,等等。這些不合理的認識,阻礙了學生樂于從教的愿望和信心。
根據問卷統計結果,師范生對于教師職業的缺乏理性認識,師范生將來從教的意愿要遠遠低于預期,這其中有社會的因素,也有學生、學校及家庭的因素等。
1.全社會對于教師的重視程度不夠。
如前面統計的問卷結果,70%以上的學生承認,時下學生對老師的尊重程度在不斷下降,老師已經不像過去那樣受人尊重了。尊師重教的傳統被物欲大潮所淹沒,曾經歌頌教師的“紅燭”、“春蠶”精神,在當代社會卻少有人提及。在崇尚自由、個性的90后身上,奉獻精神又從何延續呢?這種情況是令人擔憂的。
2.師范生教育中缺少理想信念教育的有力支撐。
在問卷中,75%以上的師范生只是把教師職業作為一種謀生途徑。很多師范生在訪談中坦白地承認:之所以選擇當教師,是因為希望通過考編,成為一名正式的在編教師,從此捧上鐵飯碗。這樣局面之下,理想信念教育、師德師風教育恐怕就缺少一個較好的基礎。當前各省招聘的新教師大部分都是服務于農村中小學的,如果沒有一定的奉獻精神,則很難留得住。正如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指出的:“在當前中國,需要吸引更多的人來當教師,更需要吸引更多的真心熱愛教育、真正懂得教育,把教師不只是當做一個職業,而是一項事業,愿意畢生奉獻于教育事業的人來當教師。”因此,在師范生的教育教學管理中,教學技能培養和理想信念教育、師德師風教育同樣重要。
3.師范專業的課程設置不科學。
在問卷中,對于“學校對專業課程的重視程度”的回答,僅有45%的學生認為學校重視專業課程;對于“是否經常性地開展教學實踐活動”這個問題,只有32%左右的學生持肯定意見;對于“在校期間是否進行過師范專業以外的技能培訓或學習”,只有18%的學生回答“是”。學校對于師范生的課程設置不合理,必然會影響學生學習興趣、學習效率與學習效果,進而決定師范生就業選擇可能會偏離初衷。
1.建立教師職業認同培養體系。
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的確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學校、家庭、學生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不能完全依賴師范生個人的自發行動。學校應重視對于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的培養,建立完整的培養體系。在入學教育環節,學校要改變單向的信息傳遞模式,精心設計若干環節:如邀請優秀教師來校現身說法,組織新生走進中小學課堂,與中小學生開展游戲互動,觀摩優秀教師的精品課程,讓新生通過耳聞目睹,深受感染,樹立對專業、教師職業的興趣。在日常教學和管理環節,注重校園文化建設,營造一個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潛移默化地影響師范生塑造自我形象;對師范生基本功常抓不懈,指導各類社團活動,開展經常性的師范生技能大賽(普通話、粉筆字、鋼筆字、毛筆字)與說課大賽等,促進師范生以職業技能培養為導向的好學、善學的學風的形成。
2.確立師范生教師職業技能培養的主體地位。
教育部下發的指導性文件 《高等師范學校學生的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大綱》,在很多師范學校都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落實。培養目標模糊、制度建設滯后、缺乏科學的考核標準、訓練強度不夠、沒有切實的保障措施等條件的制約,使得師范生的教師職業技能培養完全依賴于師范生本人的自覺性,離教育部的規范性要求相差甚遠。教師職業技能一般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把普通話、三筆字應作為師范生每日的練功課、修身課開展。二是認真訓練教學技能。“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一節40分鐘的課程,往往備課就要花去數個小時。因此,有必要對師范生的職業素養進行適應性訓練,以更好地服務于未來的教學需要。三是班主任工作技能。這是師范生應該具備的班集體管理、學生日常教育的能力,包括學生習慣養成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后進生的轉化等,承擔起學校與家庭溝通的橋梁。這些技能既是師范生的必修課,又是師范生職業技能的綜合體現,更會影響師范生的職業認同程度和從教意愿。
3.建立廣泛的教育實習基地,探索適合學校自身實際的實習實踐模式。
學校應集中精力建立廣泛的教育實習基地,為師范生教育實習活動奠定堅實的基礎。很多學校堅持集中實習的原則,但是往往因為實習基地不足,不得已又放任學生選擇了自主實習 (即學生自己選擇實習單位)。在實習安排方面,當前很多師范專業在最后一學期(0.5學年)組織教育實習,但這種模式的弊端已逐步顯現。最后一個學期,是學生即將畢業的時刻,安排學生走出去實習,看似非常合理,實則弊大于利。師范生最大的愿望莫過于考試成功,成為一名在編教師。在每年的4—6月份,是各省組織新進教師招聘考試的時期,學生的精力都集中在復習、備考上面,根本無暇他顧。這個時候安排學生實習,只會分散學生的精力,導致學生疲于應對、效率低下。甚至很多學生在考編失敗以后,放棄了當老師的想法,這是非常可惜的。實際上,實習時段的安排只是當下師范專業實習模式不合理的一個縮影。
筆者建議實行日常見習和實習相結合的實習實踐模式。具體來說,在學習期間的2—4個學期,每學期安排1—2周的見習時間,讓師范生走進課堂,觀摩優質教學活動,加深學生對于課堂教學的認識,逐漸認識自己的不足,進而能夠返校進行補充。在實習時間安排上,將師范生的教育實習放在最后一個學年的第1學期進行,時間長度為10周左右。在具體實習安排上分為以下環節:在校內實踐階段,從教案設計、教學觀摩、說課評課、模擬試教及案例點評等方面展開訓練,增加學生的經驗積累。在校外實習階段,從以下方面展開訓練:教案編寫、試講、班級常規管理、班會組織、綜合實踐活動設計、個案調查與實習反思[5]。在實習總結階段,要求學生總結整理各類實習資料,如實習生手冊、實習教案、教育實習調查報告、實習鑒定表,等等。
為基礎教育輸送合格教師是師范專業基本的人才培養目標,這是學校的目標,但不能成為一廂情愿,也應該是家長的目標、師范生的目標。學校作為培養主體,應該做足功課,充分重視教師職業認同作為職前教育的重要意義,把它列入內涵式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內容,貫穿師范生教育教學和管理的全過程。同時,三個方面應該共同努力,讓每個師范生都能成為一名合格教師,把師范生的教育培養價值發揮到最大。
[1]張曄.教師的職業認同芻議[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24):33-34.
[2]王杰,薛鈺川.學前教育本科生職業認同現狀的調查與研究[J].雞西大學學報,2011,(01):3-4.
[3]李錄志,宋丙英.王麗免費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現狀調查[J].當代教師教育,2011,(06):53-58.
[4]齊佩芳,薄艷玲.關于培育高師生教師職業認同的思考[J].教育發展研究,2007,(Z2):109-111.
[5]蔣燕,舒紅群,余亞坤.專科院校教師教育“2+0.5+0.5”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5,(01):154-155.
本文為亳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2013年度校級科研項目“教師職業認同在師范生培養過程中的價值導向及目標實現”項目(編號BZSZKYXM201309)的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