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琳 濮方龍
(南京科技職業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8)
高職院學生就業心理問題與對策研究
董 琳 濮方龍
(南京科技職業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8)
近幾年,嚴峻的就業形勢讓高校畢業生壓力重重,對于學歷不占優勢的高職畢業生來說,更是人人自危。高校在就業要求的大環境下,常常片面追求就業率、就業質量,而忽視了對學生的就業心理的分析與研究,長此以往必將對高校就業工作產生負面影響。本文圍繞高職畢業生就業現狀、存在的心理問題、原因分析、對策研究及工作建議等展開研究。
就業心理 高職院 畢業生
當前經濟飛速發展,社會正處于轉型期,各種矛盾日趨復雜,特別是近幾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快速增長,導致企業的用人需求與高校的實際就業之間矛盾越發突出,嚴峻的就業形勢使得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關鍵時期的大學畢業生,承受了巨大的就業心理壓力,就業心理問題隨之產生。據研究,就業心理問題已經成為除學習壓力、情感困惑和人際關系之外影響高校大學生心理的第四大因素[1]。
教育部公布的2014年普通高等學校名單中,全國高職院校共計1327所,占高等學校(不含獨立學院)2246所的59%[2],高職院已占據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職畢業生多數又基礎薄弱、自我管理能力不足,面對就業壓力如果不能及時找到合適的處理方法和情感釋放的渠道,就很容易產生心理問題,甚至心理危機,高職畢業生的就業情況直接影響高校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
目前高職院校學生的生源構成較復雜,有高考分數相對較低、未能進入本科院校的普高學生;有畢業于中等職業學校、職業高級中學、技工學校,通過單招錄取的學生;還有一部分是不參加高考通過自主招生入校的學生。生源基礎參差不齊,文化基礎不扎實,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動力不足,自律意識、情緒管理、抗挫折能力等都相對較弱。
在校大學生正處于個體由不成熟到成年期的青年階段,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又都處于過渡階段。面對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許多高職畢業生都手足無措,不能積極面對就業,許多用人單位反映,當前高職畢業生專業基礎知識不系統、動手能力差、缺乏團隊合作意識,在擇業過程中僅從自身需求出發,就業期望值過高,就業心理素質不佳,就業地點和范圍過于縮小,還有急于求成、不切實際、盲目攀比等情況。
嚴峻的就業形勢給高職院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帶來了持續的、強烈的負面情緒,甚至還未正式進入就業期,焦慮、困惑、自卑、從眾等情緒就已經廣泛地存在,畢業生也感覺不到相應的能夠緩解負面情緒的社會支持,因此很容易產生就業心理問題。我們將問題主要分為以下方面。
2.1 就業認知方面。
2.1.1 自我認知方面的問題
自我認知是指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高職畢業生多數缺乏對自身準確的定位與研究分析,面對用人單位時表現出強烈的自卑感,認為自己學歷、知識、能力都落后于本科生、研究生,不主動爭取適合的工作,錯失好的就業機會。
2.1.2 社會認知方面的問題
社會認知主要是了解社會需求,包括了解社會需求量、競爭系數和職業發展趨勢,是成功就業的關鍵。很多高職畢業生對就業形勢和就業需求認識不足,就業前只顧埋頭找工作,對當前的就業政策和制度、市場需求等缺乏了解,導致就業時出現認識偏差,盲目就業,錯失很多真正適合自己的就業機會。
2.1.3 職業認知方面的問題
職業認知是指大學生對自己的職業個性、職業偏好及面臨的就業信息等方面認識。高職院畢業生就業過程中準備不足,走出校門、走入社會前缺少對自己的準確定位和優劣勢的認真研究分析,擇業往往受大環境的影響,表現出就業期望值過高,職業定位模糊,沒有詳細的職業生涯規劃等問題。
2.2 就業情緒方面。
2.2.1 焦慮情緒
就業大環境的壓力導致畢業生在面對就業時深感困惑,常常出現焦慮不安的情緒。適當的焦慮和壓力有助于完成任務,但過度或持久的焦慮情緒將會形成焦慮心理,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2.2.2 悲觀情緒
高職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害怕碰壁、容易受挫,遇到困難時不能積極調整心態,悲觀地看待自己的就業問題,與研究生、本科生比較,高職畢業生更容易自卑,這些都嚴重影響了高職畢業生的就業選擇和就業心理。
2.2.3 不滿情緒
高職院校辦學大多采用3年學制,最后一年多在企業實習,實際在校時間為2~2.5年,往往帶來的結果是畢業生沒有最大限度地鍛煉和發展出自身的能力就倉促就業了,工資待遇自己不滿意,能力和素質也讓就業單位不滿意。
2.3 就業社會心理方面。
2.3.1 依賴心理
“90后”大學生多數從小就是家庭的中心,自己的事情都習慣于依賴父母、老師,很多高職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不能主動向用人單位推薦自己,求職更是過分依賴自己的親人、朋友,尤其是父母,來自家長個人意識比較強烈家庭的學生更顯著。
2.3.2 從眾心理
高職畢業生容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忽視個性和自我的創造性,表現出無主見、不能獨立思考,同時會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不主動了解應聘的單位需要什么樣的人,常常抱有隨大流的心理,導致個人就業取向上也從眾。
2.3.3 攀比心理
部分高職畢業生不能正確、客觀、公正地對自己進行分析,不考慮自己的主、客觀條件,不深入了解用人公司的需求,盲目地攀比工作地點、工作單位知名度、薪酬待遇、工作設施及生活環境等。
3.1 客觀原因。
3.1.1 社會環境的影響。
近幾年高等學校擴招、國內外就業形勢嚴峻、地區分布、行業部門分布與學科結構的不平衡性等,加大了畢業生就業的難度,用人單位在此情況下對學歷的要求越來越高,甚至出現過度消費的情況。社會上對高職教育還存在誤區與偏見,對高職教育、高職學生缺乏了解、缺乏認識,對高職院校的教學質量評價不高,因此高職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得不到正確對待,從而加劇了高職畢業生的就業危機,引起了就業心理問題。
3.1.2 學校環境的影響
目前階段高職院校存在學校辦學方向與社會需求脫節,在人才培養、課程設置不夠科學,重視提升技能而忽視文化教育等問題,對學生的教育偏向形式化,沒有很好地調整專業結構,沒有以就業為導向改變傳統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3]。同時學校對就業工作不夠重視,就業指導工作不系統、不科學,就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夠細致、深入。
3.1.3 家庭環境的影響
影響因素主要包括父母的期望、父母的地位、父母和子女的關系、家庭環境的氛圍等。現在的畢業生多數從小被父母和親人嬌慣、寵愛,家長對畢業生就業的期望值也很高,多數家長受傳統文化影響,對就業市場的發展與現狀并不十分了解,卻習慣性給予畢業生就業指導,這也容易導致畢業生不能正確選擇適合自己的就業機會。同時高職院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來自農村、條件相對較差地區,很多家庭對接受過高職教育的學生寄予改變家庭命運的期望,缺少就業方面的溝通,這樣的情況會對學生的擇業產生重大影響。
3.2 主觀原因。
3.2.1 就業觀念不合理
社會心理學認為,期望值越高,在達不到期望時心理沖突也越大,畢業生面臨就業時往往都懷有美好的愿望,缺乏理性分析,自身高期望值與就業市場需求有較大落差,導致就業過程中心理不平衡,加劇畢業生就業心理問題的出現。
3.2.2 自身綜合能力欠缺
高職畢業生多數文化知識基礎相對薄弱,在校期間學習興趣不大,學習動力不足,學習不夠勤奮刻苦,導致畢業時專業基礎知識不扎實、專業技能不熟練、就業準備不充分等,這些因素是導致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本質原因。
3.2.3 競爭意識缺乏
高職畢業生多數缺少對自我正確的定位與自身優勢的研究分析、缺乏對就業形勢的分析、缺乏對就業市場和就業需求的了解。畢業生在就業前,常常看到了自身的差距和“短板”,卻沒有意識和行動積極改變和彌補自己。
4.1 政府。
當前社會就業困難是導致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政府應大力發展經濟,提供更多就業崗位,緩解高校擴招與社會需求不平衡關系所帶來的就業壓力。同時加大教育調控力度,規范高職教育辦學,盡快制定相關制度和政策,加強對高校開設專業的審核和控制,更重視突出結構調整和提高質量的發展。
良好的體制和環境是畢業生就業的前提和條件[4]。政府應創造良好就業環境,加強社會關懷,國家要重視對畢業生就業政策的落實力度,努力營造良好的擇業環境,盡可能多地提供擇業機會,監督和保障就業政策的落實情況,積極引導用人單位樹立正確的人才觀。
4.2 高校。
高職院要不斷優化招生結構與規模,關注社會的需求,構建以市場為需求,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機制,積極以課程建設和專業建設為內容,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推進素質教育,落實教育改革體制,增強大學生綜合競爭力。
高職院就業服務工作要實施全程化的就業指導,及早啟動,加大就業指導服務力度,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同時要重視職業生涯規劃設計,針對高職學生特點的職業規劃內容與形式,發展生涯教育。促進畢業生就業市場建設,積極做好畢業生推薦工作,利用新媒體手段拓展就業信息平臺,建立健全畢業生就業信息網絡,鼓勵多形式創業。
要健全就業心理咨詢體系,加強就業心理輔導,完善就業心理指導信息渠道。幫助在校學生心理調適,全方位適應就業市場,促進學生社會化過程,同時加強就業心理指導教師隊伍建設,創建完善的就業咨詢體系,加強就業心理輔導。
4.3 家庭。
家長要改變傳統的就業觀念,適當降低對孩子的就業期望值,堅持做畢業生堅強的后盾,在擇業過程中給予足夠鼓勵和信任,為畢業生提供思想交流和宣泄的環境,當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遇到問題和困難時,家長要主動與他們溝通,提出合理的解決對策和建議,減輕畢業生的就業心理壓力。
4.4 大學生。
主動了解就業市場的需求與發展,利用多渠道收集就業信息,同時對自身有準確定位和優劣勢的研究分析,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職業。在校期間要打牢專業知識基礎,不斷提高綜合素質,完善自我,提高自身擇業競爭能力。同時加強求職技能培訓,提升就業潛能。美國就業指導專家認為就業困難的學生主要的問題就是就業信息不暢通和缺乏職業技能[4]。
面對就業困難與問題時,要學會正視問題、做到放松心情、學會心理調適,從而緩和心理沖突。學會不斷調試自己,提高自身心理素質,增強就業心理承受力,積極應對就業壓力。
長期的一線學生教育工作的經驗告訴我們:面對就業問題良好的就業心理狀態是關鍵。
5.1 大學生要樹立職業理想。
職業理想是職業發展的方向,也是職業發展的目標。職業理想的選擇是否正確,將直接影響職業目標的實現,最終將影響整個人生目標的實現和人生規劃的實施。在校學生及早樹立自己的職業理想會激勵自己更努力、更勤奮地打拼。
5.2 就業指導需全面化、細致化。
社會、學校、家庭都有義務幫助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強化社會認知,幫助在校生了解社會職業崗位需求情況,同時有全面的分析和預測。同時對已經產生的就業心理問題,要明確心理輔導目標,合理安排心理輔導內容,選擇合理的輔導方式。
[1]劉春雷.當代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10.
[2]2014年全國高等學校名單(截至2014年7月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4-07-09.
[3]呂峰大學生就業現狀調查[J].華章,2014,(2):130.
[4]王新,馮玉雙.大學生就業難的癥結分析[J].人口學刊,2010,(3):54-56.
2013年南京科技職業學院人文社科教研課題(項目編號:NJCC-2013-YB-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