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少妃++吳國清
【摘要】在新形勢下,旅游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強勁勢頭,但作為旅游分析的重要工具——旅游系統的研究卻難以滿足現今各種旅游現象分析的需要。首先,本文通過分析旅游功能系統、旅游地理系統以及旅游復雜系統等三種典型系統模型研究的現狀,總結歸納三種旅游系統模型存在的不足。其次,以Leiper的旅游地理系統模型為基礎,從復雜系統的角度構建適合現階段旅游現象分析的旅游系統模型,并嘗試從旅游客流的角度對其進行新的闡釋。最后,在此基礎上,基于自組織理論的理論群以及相關研究的成果,進一步探討旅游系統演化的內在機制,以此來預測旅游系統未來的發展走勢。
【關鍵詞】旅游系統模型;演化;自組織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5.05.00x
基于不同的學科背景和研究目的,可將旅游系統劃分為多種類型。目前,旅游系統主要可以歸納為旅游功能系統、旅游地理系統、旅游復雜系統等三種類型。三種類型的旅游系統都從不同角度揭示了旅游系統的特點,但隨著旅游市場的巨大變化以及旅游研究需求的轉變,需要完善現有的旅游系統模型,幫助研究者、決策者以及旅游者等把握旅游現狀;同時,進一步通過旅游系統演化的研究預測其未來發展的趨勢與走向。
一、旅游系統模型分析及建構
(一)旅游系統模型研究現狀
第一,旅游功能系統模型。旅游功能系統模型強調旅游系統的功能,決定旅游系統功能的系統結構和影響旅游系統結構的外部環境。基于社會學中的結構功能主義觀點以及經濟學中供求關系,1972年,Gunn最早從結構——功能角度分析旅游系統,提出了旅游功能系統模型(圖1);從旅游規劃的視角,在一個目的地的基礎上,構建了旅游功能系統模型,認為其分別由供給和需求兩部分構成,而旅游者、交通、吸引物、服務及信息促銷五項是旅游規劃中的基本要素,這五個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一個有機體——旅游功能系統[1]。Mill和Morrison(1985)、吳必虎(1998)、王家駿(1999)、Gunn(2003)等均沿著結構功能分析的方向對Gunn(1972)的模型提出了修正或補充。其中,Mill和Morrison(1985)從營銷的角度提出了一個與Gunn(1972)的功能系統模型類似的模型(圖2),他將Gunn模型中的吸引物和服務歸納成旅游目的地,從而構成了以四個狀態量(市場、營銷、旅游目的地和旅行)以及連接這四部分的四個單向流(適應需求、旅游銷售、形成需求以及旅游購買)為內核的旅游功能系統[2]。從這兩個模型可以看出,人和信息的空間流動是旅游系統有效運行的必然表現,旅游者從市場流向目的地,即Gunn模型的右半部分、Mill和Morrison模型的左半部分;信息則通過營銷從目的地流向市場,即Gunn模型見圖一、Mill和Morrison模型見圖2 [3]。
圖1 Gunn1972 年提出的旅游功能系統模型[1]
圖2 Mill和Morrison的旅游系統模型(有修改)[4]
第二,旅游地理系統模型。旅游地理系統模型強調從地理學的空間角度建立旅游地理系統模型。1979年,Leiper把旅游功能系統投射到地理空間上,模型主要包括旅游者、旅游業、客源地、旅游通道和目的地等5個要素,并對由旅游通道連接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客源地的空間組合進行了重點突出;Leiper模型(圖3)亦體現了供給與需求的關系,但他認為客源地的需求具有不穩定性、季節性和非理性等特點,目的地的供給是割裂的、剛性的,打破了旅游功能系統模型對供給和需求的狹隘認識[6];前者(旅游空間結構)正是后者(旅游供求關系)的空間表現形式[7]。
圖3 Leiper的旅游地理系統模型[5]
第三,旅游復雜系統模型。旅游復雜系統模型主要基于混沌理論和復雜性理論。1999年,Mc Kercher在Faulkner和Russell研究的基礎上對旅游復雜系統進行了系統的論述,提出了一個基于混沌理論和復雜性理論的旅游系統模型(圖4)。Mc Kercher認為旅游系統是一個以非線性方式運行的、具有混沌特點的復雜系統,主要由旅游者、信息向量、旅游內部影響因素、外部旅游主體、影響信息溝通效率的因素、旅游外部影響因素、目的地或內部旅游群落、系統輸出、混沌制造者等9個要素構成;要素間的復雜互動使旅游系統以一種非線性的方式運行,紊亂和突變都是內在于旅游系統的特點;旅游系統對初始條件具有強烈的敏感性,即最初發展階段的一個小的變化都可能導致出現完全不同結果[7]。
圖4 旅游混沌系統模型(有修改)[8]
(二)旅游系統模型的不足
首先,旅游功能系統模型。Gunn(1972)模型是基于單旅游目的地的基礎提出,無法用來體現多目的地間的關系;Mill、Morrison(1985)系統模型過于強調市場和營銷,但并未注重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2]。并且,兩個模型沒有考慮到旅游系統對環境的影響,未體現隱形元素及其對系統對供給與需求的作用和影響,未考慮供給的有限性問題,認為有需求就會有供給。
其次,旅游地理系統模型。在空間維度之外,Leiper的模型并沒有超越旅游功能系統模型;[7]沒有強調內部各元素的相互關系,反饋結構并不明晰,更接近一種空間的物理流動;[2]無法體現多目的地、多客源地時存在的競爭與協同。
最后,旅游復雜系統模型。Mc Kercher的旅游混沌模型過于繁雜,不清晰,各構成要素間的關系不明確,邏輯關系混亂;雖然體現了旅游系統作為復雜系統的非線性,但其中的反饋關系未能清晰的體現;未能很好地解釋旅游系統中非線性關系產生的原因。
(三)旅游系統模型的重構
通過對旅游系統模型的總結、分析與歸納,在現有的旅游功能系統模型、旅游地理系統模型以及旅游復雜系統模型的基礎上,汲取旅游系統模型的基本構架與思想,對旅游系統模型進行重構,力求進一步完善旅游系統的科學體系。endprint
本文認為旅游系統是一個復雜的非線性系統,同時亦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不斷地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主要由三個子系統構成,分別是旅游客源地系統、旅游目的地系統以及旅游媒介系統,其中,媒介系統既是旅游者和信息的流動通道,亦是旅游業的區位之所在,旅游業作為媒介存在于旅游目的地、旅游客源地以及它們兩者之間。雖然此系統與Leiper的旅游地理系統擁有類似的組成要素,但其組成架構卻不盡相同。在旅游空間結構的研究中,旅游系統絕不僅僅是單個旅游目的地與單個旅游客源地的關系,而是具有多個客源地、多個目的地的系統以及多個集散地系統間復雜關系的系統,一個客源地面對的是多個目的地的選擇,而一個目的地亦存在多個客源地市場。因此,不僅目的地和客源地之間存在關系——供需關系,目的地與目的地之間、客源地與客源地之間以及集散地與集散地之間亦存在關系——競爭與協同,其中競爭是促進旅游系統不斷演化的內在動力,而協同則是維持系統穩定的重要因素。各個子系統之間以及子系統內部存在相互作用的耦合關系,一旦外部或內部的某個因子發生改變,旅游系統內部的子系統便會在正、負反饋循環的作用下,逐步催化循環,使子系統與子系統之間發生循環,最終形成超循環模式,對整個旅游系統產生影響。最終,該因子對系統的影響又通過系統的反饋結構對系統產生新的影響,使系統不斷的處于動態的演化之中,保持系統活力。因此,本文通過分析借鑒眾多學者的研究成果,以Leiper的旅游地理系統模型為基礎,以自組織理論為立論依據,構建了旅游復雜系統模型(圖5)。
另外,旅游復雜系統模型可基于旅游客流的角度進行以下闡釋:旅游者出游會存在多種情況,其中最主要的三種,第一,旅游者從客源地流向目的地后再返回客源地;第二,旅游者從客源地流向第一個目的地再流向N個目的地最后再返回客源地;第三,旅游者從客源地借道于N個集散地流向目的地最后返回客源地,其中,N個集散地有可能成為旅游者的潛在目的地。
圖例: O1、O2——旅游客源地D1、D2——旅游目的地C1、C2——旅游集散地
圖5旅游復雜系統模型
二、旅游系統演化現狀及機制
(一)旅游系統演化研究現狀
關于旅游系統演化方面的研究尚屬起步階段,其研究多是基于國外旅游系統演化研究的成果。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一個焦點——旅游復雜系統自組織演化;研究范圍方面多集中于旅游地的系統演化研究,旅游系統的整體性演化研究很少;研究理論方面,多基于自組織理論,但研究往往只涉及一個或兩個相關理論,基于整個理論體系的應用研究相對較少。
在旅游地系統演化方面,張惠等[9](2004)從旅游系統的角度探討了旅游地生命周期問題并構建了旅游演化模型,提出旅游產品是旅游地演化的動力,其他要素是影響旅游地演化的外在因素。目前比較有影響的是楊春宇等[10](2007,2009)對于旅游地系統演化機制及規律的探討,他以旅游地供求關系為線索構建了系統演化模型,探討了旅游地生命周期和旅游地自然環境承載力兩個子系統之間的耦合關系,研究了基于這種耦合關系的旅游地系統演化的機制及其規律,同時,他們亦提出了一種新的研究視角,即把旅游地演化系統投影到以二者為子系統耦合構成的低維空間來研究,克服了旅游地演化系統的復雜性以及不確定性。陳志軍[11](2008)從區域尺度的角度構建了不同發展階段的區域旅游空間結構演化模式,并以江西省為例提出了旅游系統的空間結構優化思路。
在旅游系統整體性演化研究方面,高軍等[12](2011)提出的演變趨勢模型為我們認識旅游系統演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他們試圖從系統整體的角度提出旅游系統演變趨勢模型,包含旅游系統演變趨勢概念模型、運用該概念模型定量分析旅游變化趨勢的旅游系統演變趨勢數學模型,根據該模型可以深入認識旅游的“真正”變化趨勢、旅游的波動變化趨勢、重大事件對旅游的影響,從而增強對旅游變化過程與變化趨勢的認識,提高旅游預測的準確程度,并為旅游發展評價和旅游決策提供更為科學的依據。閻友兵和張穎輝[13][14](2012)基于自組織理論對旅游系統演化進行了系統的分析,為研究旅游系統的整體性演變理清了思路,他們認為旅游系統作為動態開放的復雜系統,其自組織演化經歷了“自創生——自維持——自擴張——新的自創生”的螺旋式發展階段。吳文智和趙磊[15](2012)基于非線性的角度,分別對旅游系統內部旅游者與旅游目的地二元結構之間的動態演化博弈分析,以及對異質性旅游系統之間進行系統協同演化建模分析。
(二)旅游系統演化機制
旅游系統的演化基于自組織理論,自組織理論是研究自組織現象和規律的理論集合,目前還沒有形成統一的理論指導,而是一個理論群,包括耗散結構理論、協同學、突變論、混沌理論、分形理論和超循環理論[16]。旅游系統外部因素以及內部的各種構成因素都是通過自己的作用力來影響系統演化的進程,由于旅游系統是個復雜的非線性系統,其內部各種要素之間是一種耦合關系,因此其對旅游系統的影響并不是直接的,而是旅游系統內各作用力(這些作用力性質不同,大小不等,方向不一,在不同時空維度下各作用力處于不斷變化的狀態)之間的相互作用所最終形成的耦合力整體地影響著系統演化過程[17]。競爭和協同是旅游系統自組織演化的動力機制,競爭是系統演化的最活躍動力,協同是系統整系統性和相關性的內在表現;競爭與協同相互依存,如果只有競爭,系統就會越來越不穩定,最終走向解體;如果只有協同,系統就會失去演化的動力,也不可能有新的發展[18]。
旅游系統是一個開放性和非平衡性的非線性復雜系統,由各種子系統及影響因素共同構成,是一個典型的耗散結構系統。任何因素的變化都可能會導致其以系統內部的競爭和協同作用為基本動力,以耦合關系為基礎,形成正、負反饋循環,并以超循環的模式進行的催化循環,最終通過漲落達到有序。基于混沌理論,一旦外部刺激或是內部構成因素發生一定的變化,旅游系統便會在耦合力的作用下從有序狀態變為新的無序狀態,形成一個新的耗散結構系統,如此往復循環演化(圖6)。其中,正反饋循環對系統的演化起“自催化”與“自激勵”的作用,從而促使系統不斷產生出新生事物,這也是系統自我更新、發展,向前演化的通常形式。但正反饋循環總是起放大作用不斷加劇系統偏離平衡。與此同時,旅游地長時間持續發展所產生的負面積累效應有可能在未來某一時刻超出其承載閾值,從而為旅游地的衰落埋下了伏筆;后者對系統的演化起“自穩定”和“抑制”作用[17]。而催化循環過程一般存在子系統之間以及子系統內部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循環流動。endprint
圖6旅游系統演化機制圖
三、結論
本文通過分析借鑒眾多學者的研究成果,以Leiper的旅游地理系統模型為基礎,以自組織理論為立論依據,構建了旅游復雜系統模型,雖然與Leiper的旅游地理系統擁有類似的組成要素,但其組成架構卻不盡相同;在旅游空間結構的研究中,旅游系統絕不僅僅是單個旅游目的地與單個旅游客源地的關系,而是具有多個客源地、多個目的地的系統以及多個集散地系統間復雜關系的系統,一個客源地面對的是多個目的地的選擇,而一個目的地亦存在多個客源地市場。另外,本文從旅游客流的角度對旅游復雜系統模型進行了進一步的闡釋。模型建構是旅游系統研究的框架,而系統演化機制的認識則是旅游系統研究的核心。因此,本文基于自組織理論的理論群以及相關研究的成果,探究了旅游復雜系統的演化機制,競爭和協同是旅游系統自組織演化的動力機制[18],系統內任何因素的變化都可能會導致其以系統內部的競爭和協同作用為基本動力,以耦合關系為基礎,形成正、負反饋循環,并以超循環的模式進行的催化循環,最終通過漲落達到有序。
參考文獻
[1]Gunn, C A, Turgut Var. Tourism Planning : Basics Concepts Cases( 4thed) [M] . New York: Routledge , 2002.
[2]徐紅罡. 旅游系統分析[M].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 2009.
[3]郭長江,崔曉奇,宋綠葉,韓軍青. 國內外旅游系統模型研究綜述[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7,17(4): 101-106.
[4]Mill R C, A Morrison. The Tourism System[M]. Englewood Cliffs, N J : Prentice-Hall, 1985.
[5]Leiper N. Tourism Management[M]. Collingwood, VIC: TAFE Publications, 1995.
[6]Cooper C, J Fletcher, D Gilbert, S Wanhill. Tourism Principles and Practice[M]. New York: Longman, 1998.
[7]李文亮, 翁瑾, 楊開忠. 旅游系統模型比較研究[J]. 旅游學刊, 2005, 20(2): 20-24.
[8]Mckercher B. A chaos approach to tourism[J]. Tourism Management, 1999, 20: 425-434.
[9]張惠, 春林, 管衛華等. 基于旅游系統的旅游地生命周期問題探討[J]. 中國軟科學, 2004, (11): 142-146.
[10]楊春宇, 黃震方, 毛衛東. 旅游地復雜系統演化理論之基本問題探討[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09,19(5): 123-130.
[11]陳志軍. 區域旅游空間結構演化模式分析[J]. 旅游學刊, 2008, 23(11): 35-41.
[12]高軍, 馬耀峰, 吳必虎, 亢雄, 李創新. 旅游系統演變趨勢模型的構建及其科學意義[J]. 華東經濟管理, 2011, 25(2): 151-154.
[13]閻友兵, 張穎輝. 基于自組織理論的湖南旅游系統演化分析[J]. 經濟地理,2012,(1): 171-176.
[14]閻友兵, 張穎輝. 基于自組織理論的旅游系統演化初探[J]. 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 2012,28(135):63-69.
[15]吳文智, 趙磊. 旅游系統非線性成長機制[J]. 經濟管理, 2013, (3): 103-114.
[16]吳彤. 自組織方法論研究[M].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史, 2001.
[17]楊春宇, 黃震方, 毛衛東. 旅游地復雜系統演化理論之基本問題探討[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09,19(5): 123-130.
[18]梁藝樺, 楊新軍, 馬曉龍. 區域旅游合作演化與動因的系統學分析[J]. 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 2004, (3): 105-108.
Research on Model Analysis and Evolution of Tourism System
LENG Shaofei; WU Guoqing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China)
Abstract: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ourism is booming, but tourism system an important tool for the tourism analysis is difficult to meet the need of analysis of current various kinds of tourist phenomenon. Firs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ficiency of the existing tourism functional system, geography of tourism system and tourism complex systems of three kinds of typical system model. Second, based on Leipersgeography of tourism system, constructed tourism system suitable for the present stage of tourism phenomenon analysis model, and attempted to make a new interpret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t flow.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theory of self-organization theory and related research group, discussed the intrinsic mechanism of tourism system evolution, used to predict the future trend of tourism system.
Keywords: Tourism System Model; Evolution; Self-organizatio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