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雨芳
【摘 要】文中闡述了新聞工作者的使命與要求。作者選取了幾個新聞事件,并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與體會,寫下了獨特的觀察與思考。既有理性的分析,也有情感的真實表達,容易引發讀者的共鳴,能進一步增強新聞從業人員的責任意識、使命意識及大局意識,形成共識:站在輿論高度的新聞人,注定要在負重中前行,永遠做時代的先驅與瞭望者。
【關鍵詞】責任與擔當 代言人 瞭望者
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收聽收看新聞已成大多數人的生活習慣。人們從各種新聞中獲知與獲得。通常,一個新聞事件,會因不同媒體的介入,而衍生更多的版本,讓懵懂的公眾無法快速識別和甄選。可以說,無論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還是網絡等新興媒體,都有著不實和虛假新聞充斥的現狀。每一天,一睜開眼睛,公眾就會包裹在眼花繚亂的信息之中,而事情的真相卻永遠都只有一個。什么是新聞人的社會責任這個命題,在當前就值得每個新聞人放慢腳步,仔細思索。
關于新聞人的責任與擔當,老一輩無產階級新聞先驅為我們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他們在舊中國最黑暗中,歷史抉擇的危急關頭,穿越硝煙戰火,置個人安危于不顧,堅定共產主義信仰,以手筆為武器,與黑暗勢力做最堅決的斗爭。他們既是書生,更是勇士,在生與死中,見證歷史,記錄時代,揭露真相,傳遞希望……邵飄萍、范長江等老一輩新聞人在戰火中筑起了新中國新聞事業的宏大基業,其永不磨滅的革命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也是我們后繼新聞工作者必須具有的力量之魂。
無產階級的新聞事業性質決定新聞工作要始終關乎政治與人民。沒有了政治和人民的支撐,新聞事業便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新聞工作者要做黨的代言人,同時,也要做人民群眾的代言人。如果說新聞媒體是溝通政府和人民的橋梁,那么,每一名新聞工作者都應是維系這架橋梁暢通無阻的守護者和正確輿情的締造者。在發展中,告訴人們發生了什么;在阻力面前,告訴人們該何去何從;在大是大非里,去偽存真,蕩滌塵埃,給人以智慧和勇敢堅持的力量。新聞人的社會責任,要始終扛在肩上,人也應該永遠行走在路上。
歷史是昨天的新聞,新聞是明天的歷史。歷史是新聞的積淀,新聞是歷史的瞬間。在發展的洪流中,新聞人,要做時代的瞭望者站在最高處,引領時代,引導正確輿論。要始終胸懷人民與天下,盡職盡責,完成托付。要自覺抵制利益誘惑,不為個人之利和小團體之利,做違背良知與道義的事情。要把學習作為一生的習慣,在學習中,增強本領,提升自我。一個好的新聞作品,其感染力也就更強,生命力也就會更為久遠。新聞人要做專家與雜家,有過硬的業務素質和廣博的知識儲備,做有信仰、有思想、有見地、有學識的新聞人。
2008年的汶川地震報道,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突然間,災難來襲,強震后現場的慘烈讓人揪心。目之所及,到處是廢墟、傷者,還有瓦礫下等待救助的生命,世界的目光聚焦于此。媒體人在這場國之殤中,一直走在了一線與最前端。他們經受住了生與死的考驗,在瘡痍中,努力尋找新聞線索,記錄救援,見證奇跡。他們選取報道的角度,多是經過了深思熟慮,反映了業務功底的深厚和對生命的尊重、敬畏。無論是對敬禮男孩的精彩瞬間的抓取,還是對廢墟下堅持讀書的女孩的細膩報道,都讓人看到了希望和未來所在,看到了四川人的樂觀與堅強,看到了中國人眾志成城的勇氣與團結精神的偉大。
那些日子,我們關注那里的每一個變化,一起祈禱、默默助威和感動。很多新聞都是流著淚看完的,作為新聞人,我知道自己同行在艱難處境里的一切努力和隱忍。試想一下,如果整天看到的全是彌漫著悲傷和痛苦的報道,同舟共濟的民族精神又怎么能夠那么快地凝聚起來?形勢讓新聞人沒有時間哀傷,他們把鏡頭對準了一個個救援的現場和全國人民的心手馳援。他們與在場的專業人員、志愿者一道,與時間賽跑,拯救生命,去創造生命的一個個奇跡……抹掉了眼淚,調整了思路,于是,參與報道的同志就呈現出了更多人性化的新聞,減少了情緒和慘狀的過多渲染,但,真的可以說是恰如其分。我想,即使我在,也會這樣做。
同樣印象深刻的還有去年3月馬航M370飛機失事的報道。在突發事件中,我們的國際新聞傳播能力讓人質疑。互聯網信息的“無國界”和“自媒體”的強勢介入,使主流媒體的國際報道面臨巨大挑戰。在馬航事件中,上千國際記者云集,眾多國際一流媒體各顯神通。國內媒體與之相比,在數據挖掘、新聞覆蓋和新聞呈現方式上都存在不小的差距。在專業性表現示弱的同時,對本國失聯同胞的過分強調與關注也透露出了非常明顯的民族狹隘精神,這些不足與差距應該好好反思并加以克服。
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為我們后人留下了大量的文化藝術瑰寶,漢語言文化的魅力讓人深感自豪。但,現在翻看新聞,時常會被一些網絡語言弄得一頭霧水:那些所謂的時尚語言,毫無美感,相當粗俗。他們是誰制造的,我們不知道,但是,媒體人作為最大推手的一責卻清清楚楚。制造、傳播、使用這些語言同樣低俗。隨著時代的發展,語言發展與時俱進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但舍棄美好、撿拾粗鄙該是怎樣的一種過錯?媒體人,應自覺做祖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承者、踐行者,在方寸之間,起承轉合,盡顯漢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意味深長,這是我們肩上必須擔負的責任。規范文字,向粗俗的網絡語言說不,有效地進行抵制,最終,還文字的清新、標準和文明,也應該是每個媒體人不可推卸的一項社會責任和義務。
在信息多元、價值觀多元的時代,媒體人要時刻保持警醒的狀態,積極面對種種挑戰和考驗,常思、常學、常為,主動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與變化,自覺承擔起社會責任,抵制誘惑,摒棄粗俗,多多深入到基層和群眾之中,努力奉獻精品,為創造正確的輿論環境,維護新聞媒體的社會公信力而傾盡自己全部的智慧和努力。
(作者單位:營口市老邊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