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富強 路雨欣
【摘 要】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為宣傳好、報道好這一主題,東北新聞網制作了50集系列微視頻《遼寧抗戰往事》。播出短短半個月,流量就已超過一億,網友如潮的好評和每天不斷刷新的流量,令我們感到驚喜和激動,更多的是我們這些主創人員對制作歷程的回憶與思考。
【關鍵詞】抗戰 銘記 緬懷 歷史 精神 責無旁貸
近日,一部關于抗戰歷史的微視頻被新華網、紅網、東方網等新聞網站和新浪、搜狐、網易等商業網站在首頁和移動端轉播,樂視網在PC端、手機客戶端和電視機頂盒陸續播出,沈陽市公交車移動電視上循環播放,長城寬帶在全國200萬用戶的大麥盒子(電視機頂盒)上播出……短短半個月,流量就已超過一億,這就是我們東北新聞網制作的50集系列微視頻《遼寧抗戰往事》。面對網友如潮的好評和每天不斷刷新的流量,驚喜和激動過后,我們這些主創人員更多是對制作歷程的回憶與思考。
銘記歷史,緬懷先烈,我們責無旁貸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宣傳好、報道好這一主題我們責無旁貸。但我們這些年輕的網絡新聞人應該做些什么,能做些什么?我們要用自己的方式來紀念這段歷史,這50集系列微視頻就是答卷。微視頻每集只有5分鐘,但豐富詳實,既有對日本侵略者殘暴罪行的揭露控訴,又有對我抗日武裝打擊敵人的精彩呈現。
要全景展現遼寧人民14年的抗戰歷程談何容易。經過探討,我們決定制作一部系列微視頻,以短紀錄片形式全景式展現從1894年甲午戰爭開始到1964年改造并遣返日本戰犯的遼寧相關歷史,主題要鮮明突出,內容真實嚴謹,還要短小精悍,突出展現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突出展現發生在遼寧可歌可泣的抗戰故事,突出展現視頻的網絡特點。
要真實、準確地展現遼寧人民14年艱苦卓絕、感天動地的抗戰歷史,最重要的是擁有相當豐富的相關歷史知識。遼寧擁有豐富的抗戰資源,眾多的抗戰故事和抗戰英雄是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的團隊共有12個人,全都是80、90后的年輕人,沒有一個是大學歷史專業的。真實、準確地展現遼寧人民14年艱苦卓絕、感天動地的抗戰歷史,需要我們了解的東西太多了。壓力就是動力,我們在圖書館、檔案館、網絡上查閱搜集大量史料,跑遍了全省14個市,行程超過1萬公里,采訪500多位當事人、專家學者,拍攝素材超過800小時,查閱的歷史參考書有600多本,在幾個月的時間內從門外漢成為遼寧抗戰歷史的“專家”。漸漸地,那段歷史揭開了層層面紗,離我們越來越近,有時甚至在夢中都會出現。
作為遼寧人,我們不該忘記,遼寧是最早遭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地區,在全國最早燃起抗日烽火。“九一八”事變在沈陽爆發,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遼寧人民奮起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瘋狂侵略。我們必須知道,遼寧是中國共產黨最早發起抗戰的重要地區,中共滿洲省委在沈陽最先發表宣言,號召和組織東北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反抗日本帝國主義。我們始終牢記,遼寧是偉大抗戰精神孕育形成的重要地區,涌現出趙尚志、楊靖宇、趙一曼等許許多多的抗戰英烈,他們是偉大的抗戰精神和偉大的民族精神的杰出代表。這些豐富的抗戰資源和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我們作為遼寧人的自豪和驕傲,都需要在這部微視頻中呈現出來。
正本清源,明辨是非,我們擔當使命
在那場決定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殊死搏斗中,無數抗戰英雄挺身而出,以一腔熱血保家衛國,譜寫感天動地的抗戰史詩。銘記英雄的不朽功勛,傳承英雄的光榮事業,弘揚英雄的偉大精神,是我們看待那段歷史的態度,也是制作這部微視頻的初衷。隨著抗戰勝利紀念日越來越近,網絡上出現了一些抹黑、調侃甚至丑化抗戰英雄言論,個別的網絡大V發出“歷史新解”“重新評價”等歷史虛無主義言論,歪曲歷史,否定中國共產黨在抗戰歷史中的作用,甚至詆毀整個中華民族的抗戰史。對此,我們憤慨,我們要用自己的方式回擊。
在制作過程中,我們運用了大量歷史檔案資料、圖片、視頻,通過采訪眾多當事人、專家學者,用事實、用史實講述了遼寧抗戰歷史,真實反映了遼寧人民堅苦卓絕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英雄壯舉,對于澄清歷史模糊認識和流言謠言,起到正本清源、明辨事非的重要作用。《遼寧抗戰往事》劇本九易其稿,做到每一個詞、每一句話、每一鏡頭都真實可信,每一個歷史事件、每一位歷史人物、每一個歷史觀點都反復考證,始終堅持以正確的歷史觀解讀遼寧抗戰史。我們要用這部微視頻告訴人們,沒有中國人民的不懈抗爭和持續奮斗,沒有無數先烈浴血疆場、向死而生的抗爭與犧牲,沒有中國共產黨作為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就不會有今天獨立自主的中國,就不會有今天繁榮發展的中華民族,就不會有今天中國人民的幸福生活。包括抗戰英雄在內的一切民族英雄是中華民族的脊梁,他們的事跡和精神是激勵我們前行的強大力量。
責任在肩,使命在胸,我們不忘初心
在長達10個月的拍攝制作中,我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來到十幾處埋葬著數十萬死難同胞遺骨的萬人坑時,悲憤得直想高聲吶喊。走進深山密林中的抗聯密營,為抗聯將士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中還在堅持戰斗,不怕流血犧牲,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在采訪阜新萬人坑時,看見一座嶄新的紀念館拔地而起,不禁由衷地感到欣慰。
我們在桓仁滿族自治縣拍攝抗聯密營舊址時,在山下并不覺得很冷,但我們來到老禿頂子山頂后,冰天雪地,冷風刺骨,不到10分鐘所有人的手全都凍得拿不穩攝像機了。當年抗聯將士就是在這里,在缺衣少糧、極其艱苦的環境依然堅持與日本侵略者戰斗至流盡最后一滴血,那種寧死不屈、血戰到底的英雄精神讓我們敬佩不已。在拍攝北票萬人坑時,看見堆積如山的尸骨,不禁毛骨悚然。了解到北票萬人坑的劉鵬遠館長已經一個人在這里堅守了30多年,我們肅然起敬。
我們覺得自己真的長大了,從這段歷史中,從這些抗戰英雄的身上汲取了無窮的力量,明白了敬業和擔當的含義。三九天在深山老林里連續拍攝,沒人叫苦;三伏天在辦公室加班,沒人喊累;半年多沒有節假日和休息日,沒人抱怨。我們犧牲了和戀人的相聚,犧牲了對父母的陪伴,但我們實現了我們的責任!我們付出了艱苦的勞動,同樣經歷了心靈的成長和蛻變。我們勤奮的學習和忘我的工作,來源于精神上的洗滌和心靈上的成長。我們深知肩上扛著的不只是機器,而是對這段歷史的責任。我們盡最大努力,將這段歷史最真實地展現出來,將偉大的抗戰精神、偉大的民族精神傳遞下去,讓更多的年輕人真正了解并牢記心中。
(作者單位:東北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