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柳
【摘 要】親子類真人秀節目風靡全國。此類節目契合受眾主動參與的心理,符合受眾的消費需求;受眾群體通過觀看節目獲得身份認同感,完成了媒介傳播中的人際交流;受眾的窺私和獵奇心理得到滿足,從而使此類節目大受歡迎。
【關鍵詞】真人秀 受眾 心理
近年來,以湖南衛視的《爸爸去哪兒》為代表的親子類真人秀節目風靡全國,各大衛視紛紛效仿,在黃金時間段推出相似節目。親子類真人秀節目滿足了廣大受眾的心理需求,明星父子在受眾群體中獲得了身份認同,粉絲群體在此類節目中近距離窺探偶像更真實的日常生活。親子類真人秀節目在種類繁多的綜藝節目中脫穎而出,正是因為其契合了廣大受眾的心理需求。
一、受眾主動參與和個人需求滿足
受眾在觀看真人秀節目時需要強烈的參與感。真人秀節目在策劃時,如不能準確定位受眾群體,無的放矢,便容易削弱受眾的參與感。受眾在觀看節目時無法滿足自身的心理需求,自然會喪失對此類真人秀節目的興趣。
親子類真人秀節目滿足了受眾渴望參與的心理需求,營造了身臨其境的情境氛圍。雖然受眾不是節目中的明星和星二代,兩者生活情境有很大差異,但節目首先將明星父子設定為需在普通環境之下完成各種任務,拉近了受眾與明星父子的距離。受眾中很大一部分均已為人父母,另有一部分受眾抱著觀看明星真常態的心理而來,所以他們很愿意也很主動通過參與媒體互動獲得個體的心理滿足。
親子類節目與其他類型綜藝節目一樣,通過手機、網絡的媒介形式與受眾互動。在節目過程中,不斷提示受眾互動的方法。電視媒介與網絡媒介相結合,受眾在網絡里可以是參與主體。
如在新浪微博中,節目中的明星父子尤其是孩子很快就能積累起火爆的人氣。受眾通過手機、微博隨時參與節目互動,也在節目結束后在微博中不斷關注、評論、轉發對明星父子的看法。明星父子在節目中卸下了明星的光環,需要如普通人一樣完成各式的趣味任務。明星回歸普通父親的無計可施和拳拳父愛,星二代的童言無忌,使受眾在觀看和參與時伴隨著情緒的愉悅,符合當今社會環境下受眾心理的深層需求。
當今中國社會都市氛圍濃厚,民眾處于快節奏的生活之中,社會中普遍存在著浮躁心理。親子類真人秀節目通過受眾的參與,引發了受眾的愉悅情緒,激發了受眾的社會存在感,舒緩了受眾的焦躁情結,滿足了受眾的心理需求。
二、受眾身份認同與人際交流滿足
西方學者麥奎爾認為電視受眾中存在人際關系效應:“人際關系效用通過移情效應與媒介人物結成虛擬關系,獲得人際交往的實際知識和手段等。”電視節目可以使受眾產生親切感,并可以根據自身的觀看感受,評價對比節目中人物與自己的相似之處,通過身份認同獲得人際交流的滿足感。
受眾在觀看真人秀節目時,會從中尋找明星與自身的相似點,如年齡、容貌、在家庭和社會中扮演的角色等等。中國親子類真人秀節目以親情作為節目與受眾的連結點,節目嘉賓都是明星與星二代。
中國的70后、80后乃至90后群體中很大一部分人都已為人父母。以80后為例,曾經被媒體賦予“小皇帝”稱號的“獨一代”,如今在社會和家庭中承擔著不可或缺的責任,是今日中國的中堅力量。在由“小皇帝”向社會家庭中堅角色的轉換中,此類受眾對為人父母的艱辛不易有著深切的感受。
無論是節目中孩子可愛調皮的天性,還是生存體驗任務時父子共同面對困難的溫情,都可令受眾擁有感同身受的親切體驗,以身份認同的基點與節目嘉賓產生共鳴。
身份認同源自受眾與明星共同的情感體驗。中國曾經成功的真人秀節目都是把“人”塑造成“神”。大量模式化的綜藝節目通過層層選秀,經過殘酷的淘汰環節,將少數“普通”人打造為眾人仰慕的偶像。雷同的造星方式使觀眾喪失了觀看節目的興趣,成為明星的選秀選手也高高在上,拉大了與普通觀眾的距離。而親子類真人秀節目反其道而行之,將各行各界的成功人士拉下神壇,使他們回歸普通的父母角色,向受眾展示充滿溫情的生活常態,并由此激發受眾自身如何為人父母的思考和聯想。
三、受眾窺探真實與獵奇心理
西方諺語稱“好奇殺死一只貓”。心理學認為,無論是人還是動物,都渴望認知周圍的環境和事物,尤其對未曾接觸、神秘的事物格外好奇。真人秀節目使受眾可以窺視明星光環后真實的另一面,從而滿足受眾的獵奇心理。親子類真人秀節目向受眾展示平時無法觀看到的明星生活,受眾對聚光燈下的明星早已屢見不鮮,對明星的子女則基本一無所知,更是從未在熒屏上觀看過明星如何照顧子女。當媒體向受眾展開明星與孩子的日常生活時,便最大程度上吸引了普通受眾的注意力,使受眾的好奇心理得到滿足,從而獲得收視率上的成功。
受眾多為普通人,普通大眾好奇明星平時如何撫養教育孩子。在中國,在親子類真人秀節目播出之前,從未有過明星如此展示其家庭生活。此類節目往往以鄉鎮為生活情境,使明星重新成為了普通的父親母親。在節目的初段,明星父母尤其是父親要不斷地適應環境,單獨承擔教養孩子的責任,在與環境、孩子的不斷磨合中推進節目的進展。明星在節目中展現與普通人并無二致的甜蜜幸福,使受眾的好奇心理獲得滿足,同時高度認同親子類真人秀節目。
受眾好奇心理的最高標準即是真實。在綜藝節目尤其是選秀節目屢屢作假之后,最能打動中國受眾并滿足其獵奇心理的正是最平淡的真實。于緊張且平淡的生活之外,窺探曾經高高在上的明星偶像,與其體驗人性共同的舔犢情深。明星作為普通父母的一面在節目中展現出來,滿足了受眾的獵奇心理,符合受眾的窺私動機,既消解了都市生活的焦躁,又填充了空暇時間的寂寞無聊,契合了受眾渴望真實的消費心理。
四、親子類真人秀節目的文化思考
電視媒體在我國擁有龐大的受眾群體,電視節目迎合受眾心理不斷創新是進步的表現。此外,作為影響力巨大的大眾媒介,電視節目蘊含的文化對社會有著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特別是人文精神可以為當今社會提供有益的文化補充,有效實現媒介的社會功能。
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親情,親子類真人秀電視節目可以觸碰受眾心中最柔軟的部分,在過度西化的文化環境中重樹屬于中國社會的道德文化標準。
以《爸爸去哪兒》和《變形記》為例:這兩者都注重社會文化責任的擔當,前者視角聚焦在社會構成的基礎單位——家庭之中,以濃濃親情感染受眾,使受眾感同身受,在娛樂之外更重視自身的家庭責任與育兒觀念;后者將城鄉的少年互換生存環境,努力發掘中國少年群體中的共性問題,并試圖探求解決之道。節目讓弱勢群體和問題少年互換生活,曾經的問題少年體會到山里生存的不易和艱辛,從而懂得對社會的感恩和回報;山里的少年見識了外面世界的繁華與精彩,從而開拓了視野,樹立了奮斗的信念。節目符合中國人傳統的道德標準,以“有余”補“不足”,互相理解,互相體諒,給予弱勢群體物質幫助和人文關懷,為當下社會文化提供了有益的補充,具有普世的文化意義,濃縮著中華民族勤奮、堅韌的文化符號,使受眾在滿足娛樂需求的同時重溫中國的傳統文化。
未來,親子類真人秀節目在滿足和符合受眾心理需求的同時,還是要努力傳播中國傳統文化,不斷創新求變,并盡可能貼近生活,才能被更多的受眾所接納,同時節目在選材及制作時應當盡量做到多樣化及層次分明,讓節目更為飽滿充實更具觀賞性,最大程度地吸引受眾眼球并且得到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