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珂
【提 要】電視法制節目是指“以電視為載體,借助電視的傳播、創作和表現手段,以宣傳法律和為受眾進行相關服務為主題,以法制與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密切聯系為切入點的各種形態的節目”。本文擬以《今日說法》為個案,重點闡述電視法制節目的社會功能與特點,并以米歇爾·福柯的規訓理論為視角,從示眾與警示兩個方面揭示電視法制節目的效益與關懷。
【關鍵詞】電視法制節目 示眾 警示
一、我國電視法制節目的由來
1985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了中共中央宣傳部和司法部《關于向全體公民普及法律常識的五年規劃》,宣告我國的法律普及教育正式開始。電視和其他新聞媒體一樣,開始將普法及法律知識教育作為自己重要使命,中國的電視法制節目也是在這個時候走向自覺。從1985年上海開播的《法律與道德》到庭審直播的法制節目,再到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的《東方時空》《焦點訪談》《新聞調查》等大量涉及法制題材欄目的出現標志著法制節目的蓬勃發展,90年代末出現的《法制進行時》和《今日說法》成為中國法制節目中的品牌欄目,電視法制節目發展至今已經日趨成熟,近幾年來呈現出一派繁榮趨勢。
二、《今日說法》的示眾效益
電視法制節目由于占有著傳播范圍最廣且最有效的社會公共資源之一——電視,且其節目內容(刑事案件)又最能夠體現懲罰性權力,因此與其他形式的電視節目相比,電視法制節目中存在的示眾特征最為明顯。這可以從電視法制節目中的語言、形象、結構以及內容中所呈現的符號當中看得出。這些符號所構成的正是一種具有現代示眾特點的懲罰儀式。
1.語言方面——大量驚悚詞語的運用。以2014年1月25日播出的《今日說法》為例,標題為“懸崖下的白骨”,2月11日“神秘的紅衣女子”,1月22日“少女為什么跳河”,1月1日“‘亡夫歸來”等,像這一類用語,擁有語言資源優勢的電視媒體運用如此醒目的標題以及獵獲人們眼球和好奇心的字眼,另外,“真兇”“可怕”“密謀”等帶有明顯情感色彩特別是貶義居多的的詞匯常常出現在節目當中。運用這些詞匯的作用有以下幾點:
首先,示眾的關鍵是要有觀眾。用“白骨”“神秘”“少女”“亡夫”等色彩感極強的詞吸引盡量多的觀眾,讓大家一起來觀看懲罰的場面;其次,要讓大家參與進來。用“真兇”、“可怕”、“密謀”等具有貶義色彩的詞語,讓大家隨著電視法制節目的觀點一齊評判罪犯,一齊討伐罪犯;最后,示眾最終要表達其勝利。用“終于真相大白、水落石出”等詞,則是要和大家一齊歡呼,就像慶祝除惡的盛會一樣。
2.形象方面——光頭、號衣、鐐銬、監獄等畫面展示。《今日說法》中,在對犯人進行采訪時,場所通常為監獄,犯人以光頭、號衣的形象示人,甚至在有些畫面中可以看到犯人戴著手銬坐在手銬椅上,有時犯人坐在監禁室里鐵欄桿的后面。
法制節目中的示眾具有結構性暴力以及文化暴力的成分,從以上犯人的形象為光頭、衣著為號衣、場所為監獄等媒體畫面上看,犯人與其他人的特征被明顯區分開來,這是結構暴力當中的“分裂”表現。隔著鐵欄桿,罪犯剃光了頭發,穿著橘黃色的號衣,坐在囚室里,被囚禁在手銬椅上。這樣一個場面帶給觀眾的感受是:令人感傷,令人替罪犯感到悲哀。這一示眾儼然成為一個警示,一個全民都需要引以為戒的“事件”。這就是電視法制節目營造的示眾氛圍。
3.對立的結構——正面與反面形象。《今日說法》節目中常有兩方對峙,分別是警察和犯人。福柯說過,國家的司法對犯人的身體緊追不放。一方面,正如國家用驚堂木、法袍包裝法官的正當性一樣,電視法制節目中警察身著警服,代表著正義的姿態出現在電視畫面當中。法律專家也一樣,在法制節目的最后一個環節里出現的法律專家站在更高的視角,對被示眾者的行為和想法以及其對社會的危害做出高屋建瓴的評價。電視法制節目(刑事案件)的警察、律師被示眾者這一結構形成鮮明對比。另一方面,由于被示眾者是違反了社會規范的人,代表著反面角色,因此媒體把被示眾者顯得更像犯人,把他們從人群中識別出來。警察和被示眾者的身體姿態也有不同,警察端正,而被示眾者卻顯得狼狽。法律專家是被請出現場,而被示眾者是被帶出現場。
三、《今日說法》的警示作用
臺灣作家李敖說,對殉道者而言,“刑人于市”是一種警示和身教。在當今社會,一場場的示眾儀式如哀悼儀式一樣,使罪犯看起來是整個社會的敵人,需要重新被教育。這種觀念正是現代示眾在向人們灌輸著懲罰的符號,讓人們認為犯罪會成為一種不幸。這種溫和的符號教育使人們在進行利害權衡后對懲罰產生恐懼,這種“溫和”體現在“展示不幸”,進而遏制了人們犯罪的欲望。現代社會規范就是通過媒體這一渠道,運用這種溫和的教育來完成這一狀況的轉變的。
《今日說法》1月9日的一期節目“失控的心”中,當事人犯故意傷害罪致受害者死亡,被判處死刑。某縣公安局副局長強調:“他構成什么犯罪,就必須要受到什么樣的法律的處罰。”這是現代的示眾當中人們可以從大眾媒體的刑事案件報道當中獲得的一個法律共識,這種共識也是長期的持續性的大眾媒體公開報道各種各樣的法律處罰的結果。
福柯在描述現代社會的懲罰中說,應該讓每一個人都認識到,懲罰不僅是理所當然的,而且是符合他自己的利益的;應該讓每一個人都在懲罰中看到對自己的好處。不應該再有大張旗鼓但毫無效用的刑罰,也不應再有秘密的刑罰。懲罰應該被視為罪犯對每一個同胞的報償,因為犯罪傷害了他們大家。法國有許多無法通行從而阻礙商業活動的道路。盜賊也妨礙商品的自由流通。可以把抓獲的盜賊用于修整道路。“把這種人置于眾目睽睽之下,剝奪其自由,強迫他用自己的余生來彌補他給社會造成的損失,其懲戒作用”遠比死刑更明顯。這也是現代社會示眾的持續性懲戒的巨大功效,這種持續性的作用是使某一觀點變為常識。
四、結語
《今日說法》雖是法制類節目,但使人不覺得是政治說教,而是通過許多戲劇化感情化的手段使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下來,形成某種特定的政治情感,信息灌輸在一定程度上是政治社會化的重要手段,但是灌輸并不一定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政治社會化的關鍵是能通過使用有效手段使一些精神理念深入到人們的內心,并轉變為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而電視作為大眾媒介的一種形式就有這樣的功能,電視新聞沉溺于可見的東西。電視與其他媒體更具內在的激情,它的報道越過大腦直入人心,這就是電視最大的力量。
(作者單位:沈陽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