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剛+歐庭基
隨著上市銀行交出三季度“答卷”,銀行業的情況真的不容樂觀了。數據顯示,16家境內上市銀行的凈利潤增長率已放緩至2.1%,而去年同期這一數字為9.7%。與之相應的則是不良資產率的快速提升,這兩個指標的一降一升,被認為是銀行業入冬的信號。同時,網上有文字稱,2015年內已有近40位銀行高管出走,而基層員工也出現“排隊”離職現象。有人將銀行高管離職和2015年銀行慘淡的前三季度成績單聯系起來,似乎更讓人體會到銀行業嚴冬的陣陣寒意。
其實,在經歷了十多年快速發展的黃金階段之后,在中國經濟進入經濟增速放緩和結構轉型之后,銀行業冬天的到來在人們的意料之中。早在前兩年,銀行股票估值一直較低,而且從2014年中國信達、2015年前不久中國華融這兩家不良資產處置公司在港發行上市受到追捧之事也反映了投資者對中國銀行業的悲觀預期。
資產質量繼續惡化
不良資產上升和資產質量惡化的問題早在2013年就開始了,從沿海到內地逐漸蔓延。2015年前三季度的情況更加嚴重。根據中國銀監會公布的數據表明,2015年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已經承受了巨大壓力,不良貸款率和不良貸款絕對額均出現了明顯上升,商業銀行整體的撥備覆蓋率大幅降低,風險抵補能力有所減弱。截至2015年第三季度,我國商業銀行按貸款五級分類的不良貸款余額達11864億元,比年初增加3438.4億元,增幅達到40.80%,不良貸款余額連續第四年上升,且增加額、增幅持續擴大;不良貸款率達1.59%,在連續三年保持基本穩定后較2014年同比上升了0.39個百分點(見圖1)。
也許從上市銀行的角度,我們能看得更清楚一些。目前,?在境內上市的銀行共有16家(其中部分還在香港與境內同時上市),僅在香港上市的中小銀行五家(重慶農商銀行、重慶銀行、徽商銀行、哈爾濱銀行和盛京銀行)。上市銀行結構中,基本上有五家大型銀行、八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六家城市商業銀行和一家農村商業銀行,后兩者可以合稱為區域性中小銀行。由于上市銀行占有中國商業銀行的主要資產,因此,他們的情況基本上代表了中國銀行業的整體情況。可以這樣說,如果他們表現較好,全國銀行業不一定好;但他們情況不好,其他銀行就好不到哪里去,可能會更差。
從已披露三季度報的16家境內上市銀行和兩家香港上市銀行(重慶農商行和重慶銀行)的情況來看,除寧波銀行的不良率略有下降并在0.88%外,其他銀行的不良率都呈上升趨勢。當然上市銀行的1.33%的平均不良率仍然優于整體水平的1.59%。從單個銀行來說,除了農行超過2%,招行和興業分別超過1.5%之外,其他銀行都在1.5%以下,南京銀行、寧波銀行、北京銀行、重慶農商行以及重慶銀行的四家城商行和農商行的不良率仍在1%以下。
鑒于不良率指標有較大的操控性,觀察貸款五級分類的結構
圖1?全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演變圖
可能更有意義。由于季度報告中沒有披露更詳細的這方面信息,我們以半年報為例說明。雖然關注類貸款不屬于不良貸款,但有朝不良貸款轉變的趨勢和可能,關注類貸款的增長確實值得關注。除了北京銀行關注貸款的增長是下降的(-13%),其他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見圖2)。
不良率上升的同時,反映風險抵補能力的撥備覆蓋水平的下降也是一個不好的趨勢,不過仍然遠在安全區域內。好在中國商業銀行總體保持著較高的撥備水平,否則,遇到當前經濟形勢惡化和不良資產上升的情形,就會大大影響銀行的盈利水平和長期發展能力。從全國商業銀行來看,2013年9月底的撥備覆蓋率為190.79%,仍高于150%的監管要求。撥備覆蓋率的下降與不良率的上升是相伴而行的,曾經大部分銀行撥備覆蓋率在200%以上的情形開始變化,有11家銀行的撥備水平下降到200%以下,其中,工行、農行等開始接近監管標準(見圖3)。?????此外,銀行也普遍增加了資產損失的計提。其中,光大銀行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44%,?南京銀行和平安銀行分別達到103和105%,而招商銀行也接近100%。在三季度報中,對此的解釋基本一致,即宏觀經濟下行后不良貸款增加,并出于對行業和企業前景的審慎預期,加大了貸款損失準備的計提。這既是對現有不良貸款增加的現實需要,也是對未來風險持續增加的審慎考慮。
不管是從全國商業銀行的整體來看,還是上市銀行的情況來看,與國際水平相比,或者與中國銀行業的過去相比以及從經營現實上相比,這些數值似乎并不可怕,不良率仍然在2%以內,而撥備覆蓋率仍然在150%以上,尚得不出銀行進入高風險期的結論。但是,當前人們擔心的主要是兩點:一是不良資產的數據是否真實,風險是否得到了充分暴露;二是不良資產惡化的趨勢還會持續多久。這兩個擔心都是有道理的。對于第一點,通過技術處理調整不良資產數量的做法很多,為了監管達標、投資者滿意,一些銀行管理者可能會采用,因此一些看似不太好看的指標銀行可能被進行了處理。而對不良資產率持續上升的擔憂則是基于中國經濟增長可能仍然乏力。只要中國經濟增長乏力,那么銀行業就得繼續接受不良資產上升的事實。中國經濟面臨的長期動力機制轉換的結構性問題,僅靠基于短期的宏觀經濟工具也不會有太多效果,經濟增速的放緩還將持續,即使回到以前的增長模式。從銀行采取的會計方面的處理措施來看,基本上對于經濟前景仍持審慎態度。
從季報和此前的半年報披露的措施和銀行信貸風險惡化的情況來看,銀行早就采取了相應的預案。系統性風險到來之際正是檢驗銀行風險管理水平之時。經歷過十多年的持續增長之后,真正考驗銀行管理能力的時候到了。
盈利能力令人擔憂
由于利率市場化到來,同時在經濟下行情況下,企業對經濟前景的擔憂,銀行貸款議價能力也在變弱,銀行利差水平的下降不可必免;另一方面,出于風險的考慮,銀行貸款的增長也變得更加審慎,因此,銀行收入水平增長幅度的下降自然在情理之中。根據中國銀監會的統計,截至2015年三季度末,商業銀行當年累計實現凈利潤12925億元,同比增長2.21%。2015年前三季度商業銀行平均資產利潤率為1.20%,同比下降0.15個百分點;平均資本利潤率16.68%,同比下降3.11個百分點。而從上市銀行的情況來看,同樣有這樣的情況。
盡管上市銀行盈利仍保持一定增長,但絕大部分上市銀行的增速均有所下滑,11家銀行同比增速低于6.87%的平均水平,7家高于平均水平。其中,大型銀行共實現凈利潤7579.15億元,較去年增長0.71%,增速回落7.34個百分點,各銀行增速均在0.5%~1.2%之間,接近零增長水平。其他上市銀行除了南京銀行(24.60%),寧波銀行(16.53%)、平安銀行(13.04%)、北京銀行(12.47%)、重慶銀行(10.40%)等6家銀行保持兩位數增長,其余都在個位數,中信銀行只有1.77%的增長速度。也就是12家銀行的盈利能力的增長都在個位數。這不僅與前些年30%左右的高速增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與2014年同期的增速形成了鮮明對比。與2014年同期相比,15家上市銀行凈利潤增速出現了下滑,平安銀行下滑幅度最大,達到21.14個百分點,寧波銀行利潤增速略微提高了0.25個百分點,平安銀行增速提高2.85個百分點。大型銀行增速下滑幅度情況較為相近,農行下滑幅度最大(9.69個百分點),交行下滑幅度最小(4.66個百分點),其他三家大型銀行下滑幅度均在7.2~9.2個百分點之間。其他上市銀行中,除北京、南京增速逆勢提高以外,其他10家增速下滑情況呈兩極分化態勢,平安銀行下滑幅度最大(21.14個百分點),達到兩位數的還有興業銀行(16.61個百分點)、華夏銀行(12.98個百分點)和招商銀行(10.04個百分點),其他6家下滑幅度則均在2~5個百分點之間(見圖4)。
相應地,凈資產收益率有明顯的下降。根據那些將凈資產收益率進行了年化處理的銀行來看,與去年同期相比一般都下降一個百分點以上,一些銀行還超過了三個百分點(圖5)。除了重慶銀行依然保持20%以上的凈資產收益率外,?大部分在15~20%之間,?有兩家銀行已經低于15%。還有一些銀行未進行年化處理,就前三季度的凈資產收益率來看,大部分也是下降的,浦發銀行凈資產收益率為14.37%,比2015年同期下降了1.55個百分點,華夏銀行這一指標為12.90%,?比去年同期下降1.57個百分點,北京銀行為14.38%,下降0.94個百分點,寧波銀行為14.65%,?減少1.95個百分點,興業銀行為15.75,比去年同期下降1.79個百分點。南京銀行可能是唯一的例外,未年化的凈資產收益比去年同期上升了0.35個百分點達到14.77%,年化后達19.69%。
盈利能力的放緩,當然與凈息差水平下降有關。根據部分公布了前三季度凈息差銀行的數據,大部分銀行的凈息差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也有小部分例外,如招行、南京銀行(見圖6)。
盈利能力下降既與不良資產質量惡化有關,也與銀行利率市場化有關,但從根本上來說,還是經濟形勢下行、合格的借款人的貸款需求下降。由于風險因素的加大,銀行的信貸政策變得更加審慎,銀行貸款增速將繼續回落,雖然央行非常努力地為銀行提供足夠的流動性,但銀行貸款似乎并不給力。決定銀行貸款的畢竟是實體經濟的現實需求。在經濟困難時期,銀行更會收緊信貸政策,這種順周期性是天生的。正因為如此,銀行試圖進行業務模式和盈利結構的轉型。商業銀行投行化的轉變、打造輕型銀行和財富管理銀行的轉變,是銀行轉型的現實選擇。從上市銀行手續費與傭金凈收入的變化中,我們可以看到這種趨勢。從增速來看,除了大型銀行外,股份制銀行都有接近20%及以上的增長,其中南京銀行的增速達到76.9%,從而使手續費與凈傭金收入在營業收入中的占比大大提升,中國民生銀行這一指標達到33%,除了重慶農商行之外,都在10%以上,大部分銀行接近甚至超過20%(見圖7)。然而應當看到,一些銀行的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的真實性令人懷疑和某些中間業務的風險性可能存在,甚至還有部分與信貸業務掛鉤的業務混在其中。但不管如何,向中間業務要效益應當是未來中國銀行業的必然選擇。根據國務院剛剛發布的“十三五”規劃建議稿,加快直接融資已成下一步金融改革和金融發展的必然選擇,融資結構的變化已經發生而且還會繼續。中國銀行業必須適應這種變化,盡可能在中間業務上有更多創新和突破。
銀行如何過冬
對于中國銀行業的這個冬天既然早有預期,在精神和財務上有些準備,然而,冬天真正到來時,還是需要認真對待的,既要充滿信心,也要認識到這個冬天可能有點長,應從長計議,精心準備。除了進行相應的戰略轉型,我們認為下面四個方面非常重要。
首先,對中國銀行業還是要充滿信心。無論如何,中國銀行業的能力和基礎條件已經有了大幅提升。不良率的水平在理論上和國際上處于較低的水平,凈資產收益率仍然在國際好銀行的標準之上。當前的回歸屬于經濟發展中的正常現象,基于此,銀行的管理者要有定力,不能慌張,不要動不動采取一系列動搖軍心、力度太大的改革措施。否則,信貸風險暴露之時,還會引發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和信用風險。
其次,對存量風險要摸清家底、分類管理。對已經形成的不良資產,應堅持充分暴露的原則;然后根據不良資產的形成原因、期限特征、收回可能性、借款主體特征、擔保性質等確定不同的處置原則,最好交由內部專門機構專門打理。以證券化的方式來處理或交由專門資產管理公司來處置也是重要的選項。
再次,調整信貸結構減少新增風險形成。基本上所有的銀行在風險來臨之時會做出如下選擇,即根據風險的產業特征、區域特征、企業特征和未來產業發展方向,來調整信貸結構。需要根據國際產業發展趨勢、“十三五”規劃和銀行自身情況調整信貸結構。同時,嚴格信貸流程,上收信貸權限。根據暴露出來的風險進行研究,找出原因,優化流程,降低新的風險。
最后,強化管理基礎尋求可持續發展。在宏觀經濟處在下行趨勢之時,適當放下發展節奏是可以的。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誰發展得慢就是風險。然而,當整體經濟增速放慢時,如果快速發展可能會帶來更大的風險。此時,更好的選擇是強化內部管理,梳理內部流程、制度以及執行情況,從而進一步完善制度、落實制度。同時,加強員工基礎培訓、特別是針對未來業務發展方向和業務模式以及可能的金融創新進行培訓,讓銀行員工占得先機。
(作者單位:外交學院,中國勞動關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