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摘 要: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創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手段,完善以往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關鍵措施。對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素質教育;能力本位;自主互動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應試教育理念與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當前的教育教學目標。在此形勢下,素質教育逐漸登上教育舞臺。對此,廣大教師首先要明白素質教育的目標和基本含義。其實無非就是在教育方針的正確指引下,全面培養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綜合素質,成為有知識、有素養的合格型人才。
一、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常常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只是一味地進行課本解說,完全沒有考慮到學生的感受,更沒有去積極傾聽學生的心聲,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完全按照自己事先安排的教學方案進行,忽略了學生在接受課堂知識時的反應和感想,也沒有考慮學生的特殊年齡段對語文學習的特殊需求。
2.素質教育背景形式化
雖然教師已經有素質教育的意識,但是在教學中并未真正融入課堂,在教育過程中經常出現許多形式化的元素,這些形式化的東西感覺是在進行素質教育,課堂中學生與教師互動頻繁,教師也在積極演說課本內容,并時不時地讓學生回答課堂問題,在小學生的積極參與中結束小學語文課堂內容。表面看來這節課是素質教育中較為成功的一堂課,但卻忽視了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注重形式,忽視內容,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和健康成長。
3.學生的自主活動缺位
素質教育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需求對教案做出相應調整,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有發揮的空間,在獨立自主的活動中發揮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合作意識。這就要求教師將小學語文教學目標與班集體的活動有機結合,在開展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然而,這些班集體的活動,由于活動內容的枯燥和乏味,被教師丟棄在一邊,學生在實踐環節沒有得到很好的鍛煉,始終是教師指導、幫助學生完成活動課堂,導致學生的自主活動缺位,沒有很好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二、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創新策略
1.在主客體關系上,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時要切實從學生實際出發,讓學生學會在語文課堂上主動探索知識,教會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后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摸索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整個過程中,學生的手、腦、眼、口都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還需要對學生進行正確方向的指引,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讓學生在正確的方法指引下,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學設計上,教師也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讓學生按照設計好的教學思路學習知識,找出教學的重點內容和難點內容,讓學生之間進行互動和交流,發表各自對重、難點的看法和意見,交換各自思維,不斷培養創新思維。通過一系列的方法,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從而提高語文素養。
2.在教學內容上,體現能力本位
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都來自課本教材,然而教材內容只是一種手段,一種培養學生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的手段,培養語文能力才是教學的真正目的。這就需要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注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充分利用教材中合適的內容,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使其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例如,在《金色的草地》這節課中,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將美麗的大自然呈現給學生,通過強烈的視覺享受,告訴學生要保護自然、熱愛自然,從而產生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又如《畫楊桃》這節課,教師可以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去畫出楊桃的樣子,培養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以便在今后的學習中靈活運用。
3.在教學方式上,提倡自主互動
在師生互動中學習和接受知識,是新課改提出的又一個新要求。教師在課堂上需要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前提是在良好的師生關系基礎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和教師都是課堂的重要參與者,教師要學會隱身,多讓學生發表意見和參與到課堂中來,增強學生的參與熱情,更加熱愛語文課堂。同時,教師還需要構建良好的課堂環境,通過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營造出良好融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快樂中接受新知識。如,在《頤和園》這節課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說說心中的頤和園是什么樣子,然后讓幾個學生進行發言,說完之后再帶領學生進入課本內容,讓學生體會課本中的頤和園,從而感受頤和園的偉大和壯觀,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綜上所述,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語文素養需要教師創新教學方法,與學生進行互動,讓學生成為小學語文課堂的主體,真正鍛煉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潘琰.略論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J].語文建設,2013(02).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