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榮華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走過10多年,語文課程教學也面臨新的挑戰和視野。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關于課程基本理念的表述有四:一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二是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三是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四是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應該是這一理念的支撐條件。
而要構建開放又具活力的語文課堂,作為語文教師,如何在使用好教材和課堂所呈現的學習資源的同時,在生活實踐中積極挖掘、拓展、融合各種學習資源,為語文課程引進“活水”,應該是確保語文學習更具鮮活魅力和廣闊空間的關鍵因素。
一、拓展教材與課堂,綜合利用、開發校內顯性和隱性語文課程資源
校園是學生的第二個家,現代校園處處有語文課程資源,在利用教材和課堂進行語文學習之外,還應積極開發和利用校內的各種語文學習資源,包括顯性資源、隱性資源和活動生成的資源。
1.顯性資源:《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小學低、中、高學段課外閱讀總量分別為5萬、40萬和100萬。這個目標只靠學生個人課外書籍是很完成的,而學校藏書豐富的圖書室、班級的圖書角便是學生進行提高閱讀總量和閱讀交流的好途徑,同時也可適當結合網絡媒介,通過閱讀拓展、資料查找、專題閱讀等方式,以開拓精神視野,豐富知識體系。
2.隱性資源:現代學校往往充滿人文氣息,因此,應重視校史與校園文化建設的解讀,發揮校園人文教育功能,充分利用校園文化宣傳媒介,如展覽室、紀念館、宣傳欄、校標、三風一訓等進行語文專題實踐活動,借此激發積極情感,營造濃厚的“校園人文情懷”。
3.活動資源:校園廣播站、小記者站、文學社以及實驗室、勞動基地等設備設施也是開展語文學習活動的好場所,學生在參加豐富多彩的各類文體活動時,全面實踐語文聽、說、讀、寫綜合能力,活動便會成為學生最喜歡的語文第二課堂。
二、走出教材與課堂,讓家庭、社會與自然成為廣闊的語文學習天地
充分利用豐富的家庭資源、社會資源與自然資源,如家庭生活、自然風光、社區文化活動、風俗傳統活動,可擴展語文學習領域,使語文學習更具開放性與包容性。
1.積極參與家庭生活,當好家庭小主人。生活在現代家庭的孩子更需要從小培養家庭觀念,通過探訪家族長輩、了解家族歷史、記錄家庭故事等,既強化了親情關系,又能培養語文的聽說讀寫綜合能力。
2.融入社會,積極參與社區活動。根據語文綜合學習的需要,組織和鼓勵學生參觀社區場所、采訪社區老人、調研社區發展、參與社區服務等,可幫助孩子了解、融入社區文化,在活動中提高語文綜合實踐能力,同時培養家鄉人文情懷。
3.走進大自然,擦亮語文學習的“雙眼”。鼓勵和組織學生用眼去發現、用耳去聆聽、用手去觸摸、用心去領悟大自然的美,實現“人文與自然”的和協統一。更可嘗試著引進作文“寫生”教學理念,帶領孩子們到大自然的廣闊天地中去體驗,再引導學生通過手中的筆抒發對美的贊嘆與感悟。
三、豐富教材和課堂,在“節日文化”活動中增強民族與人文情懷
各種特定節日本身體現的就是一種文化,是教材和課堂的最好補充,其人文典故以及其中蘊含的人文精神也是不可多得的語文課程資源。
1.利用國家現代節日進行愛國和道德教育?,F代節日有助于學生了解國家發展歷史,如利用國慶節、教師節、勞動節、建軍節、抗戰勝利紀念日等現代節日,舉行各種實踐性、文體性、宣傳性活動,既提高語文綜合實踐能力,又能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想道德教育。
2.重視民俗傳統節日,進行文化傳統熏陶。在各種現代教育問題逐漸凸顯的今天,“傳統教育”尤為迫切。我們應好好利用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春節等中華傳統節日,通過講節日故事、說人文精神、開展傳統活動,弘揚傳統思想,留住民族的“根”和“魂”。
3.組織各類富有“人文”特色的校園文體活動,延伸語文課堂。如藝術節、童話節、讀書周、吟誦節、烹飪節、科技節等,并讓學生參與協助或自主組織,而在參與過程當中其策劃能力、思考能力、編排能力、交流能力等的提高,都將成為語文課程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源。
四、實踐教材和課堂,在生活運用中激發語文學習興趣,使語文課程充滿“再生”能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只有當語文在生活中有“用文之地”,語文課程才會充滿應有的生機與活力!
1.在語文實踐中綜合運用語文能力??山Y合語文教材中的“暢所欲言”“筆下生花”以及“實踐活動”等為學生提供各種語文實踐機會,包括采訪、考察、辦手抄報、班報??删?、校園演講會、故事會、辯論會等多種形式,并學習獨立策劃和組織簡單的校園文化活動。
2.在日常生活中實踐語文、發現語文。我們應引導學生在家庭生活與學校生活中,嘗試運用語文知識與能力解決問題,借此提高語文學習興趣。如寫書信、便條、廣告語;搜集、撰寫春聯;提倡多講普通話,鼓勵本地和外地學生雙向交流,提高口頭表達能力和語文素養。
3.在少先隊及文學社團中鍛煉、提高語文能力?,F代學校大多有各類少先隊自主管理小組以及小記者站、文學社等社團組織,應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既可以鍛煉、提高語文能力,也能從小培養良好的溝通和管理能力。
總之,“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如何“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便成為新一輪課程實踐與改革的重點。只有充分“盤活”校內外各種語文課程資源,讓語文教學走出教科書、走出課堂,在生活與實踐中拓展語文課程體系,才能真正落實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實現“大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李淑彩,王國慶.讓語文實踐活動成為學生作文的“源頭活水”[J].作文教學研究,2011(06).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