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園園 朱建新
(1.杭州市源清中學體育組 浙江杭州 310014; 2.浙江金融職業學院信息技術系 浙江杭州 310018)
高中生正處于生長發育期,是全面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增強體質、提高健康水平的重要階段。根據人體生理的發展規律,青少年隨著年齡的增長,運動訓練對于力量、速度和耐力素質提高的可能性成正比趨勢,而柔韌素質的提高可能性卻是反比例。這一生理特點,往往容易被忽視,因此重視對高中學生柔韌素質的練習,尤為必要。
柔韌素質是身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關節活動幅度的大小以及跨關節的韌帶、肌腱、肌肉、皮膚及其他組織的彈性和伸展能力[1]。柔韌素質關系到肌肉的力量與速度發揮、動作的協調與舒展、同時對增強身體靈活性,維持正確的體態、減輕運動后的肌肉僵化,降低運動損傷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此外,經常進行柔韌練習還可以防止軟組織的變性、痙縮、粘連[2],與人體的健康密切相關。柔韌素質具有可塑性,在體育課堂教學中科學地進行柔韌素質的練習,可以更有效地保持、提高學生柔韌素質,對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當前柔韌素質訓練的具體方法都是在拉伸原理的基礎上不斷拓展而產生的。問卷調查顯示,教師一致認為柔韌素質重要或相當重要,并在體育課堂中運用靜力拉伸、動力性拉伸以及動靜結合法來發展學生的柔韌素質。
PNF法又被譯為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法,在康復方面的文獻也譯為促通技術,最初用于對各種神經肌肉癱瘓病人的治療,被證實非常有效。近年來,PNF法在正常人和運動員中的運用才被運動醫學界關注,主要被用于改善身體的柔韌性。PNF拉伸法在專業田徑、武術、健美操等項目的運動員或體育系學生的應用對比研究較多,在普通高中學生的應用研究不多見。問卷調查245名一線中小學體育教師對PNF拉伸法的了解應用情況,65%從來沒有聽說過PNF拉伸法;27%聽說過;7%了解,不到1%的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用過。
PNF拉伸法對源清中學高一學生柔韌素質的影響。
2.2.1 文獻資料法
查閱萬方數據以及中國知網關于PNF拉伸法、柔韌素質訓練相關的40余篇文獻。通過研究分析,為該實驗的設計、操作等提供理論依據。
2.2.2 專家訪問法
訪問高校專家,確定柔韌素質練習的部位、動作、方法、測試的相關數據,實驗方法等。
2.2.3 實驗法
實驗原理:PNF拉伸技術通過對肌群的促進、抑制、增強肌力、放松來達到提高功能活動的目的,其方法常常是在同伴的協助下,被動地收縮和放松肌肉,以達到目的[3]。
實驗目的與任務:通過運用PNF拉伸與傳統的動力性拉伸與靜力拉伸對源清中學2013級高一180名學生的柔韌素質進行訓練,對比分析學生的柔韌素質的變化。希望得出PNF拉伸法,對高中學生的柔韌素質的改善、提高上有顯著的效果。證明PNF拉伸法適合發展普通高中學生的柔韌素質,建議推廣、普及PNF拉伸法,同時就如何有效發展高中學生柔韌素質做出一些有益的探討。
實驗對象:2013級源清中學高一學生180名,男生90名,女生90名。
實驗時間:2014年4月~2014年6月,共8周16課時。
實驗設計:隨機選取杭州市源清中學13級高一學生180人(男女各90人)進行實驗。A組60人采用靜力拉伸法,B組60人采用動力性拉伸法,C組60人采用PNF拉伸法,進行柔韌素質練習。實驗前對學生進行拉伸方法相關知識講解,并實際操作練習與測量,讓每組學生充分了解掌握各自的柔韌拉伸動作。每次實驗課三組學生進行慢跑800m的熱身運動之后,用對應的拉伸方法進行柔韌素質練習,其余時間三組學生各自進行相關的專項內容學習,課下時間學生都不進行柔韌素質練習。在進行16節課的訓練后,在相同時間段以相同的方法分別對三組學生的相關部位的柔韌素質進行測量。
測試指標和方法:通過查閱文獻和專家訪談篩選出4項測試指標:坐位體前屈、縱劈叉(優勢腿在前)、分腿坐位體前屈、握桿轉肩。測試時,如發現劈叉時兩腿彎曲或身體沒立直,握桿轉肩時上臂彎曲或手滑動時應重做。考慮到通過一次PNF拉伸練習后可獲得的急性柔韌性的提高[4]進行實驗前后柔韌素質測量時,三組學生做完慢跑的準備活動后,直接測量。
2.2.4 數據測量數理統計法
采用Excel軟件對實驗數據進行均值、標準差、P值分析處理。
實驗前對學生的相關柔韌數據進行測量與兩兩對比,見表1。
三組學生之間實驗前各項柔韌數據,兩兩對比,經t檢驗的結果表明,無顯著性差異(P>0.05),可以進行實驗。
3.1.1 三種拉伸練習的操作方法
表1 實驗前三組樣本之間柔韌數據差異性對比(P值)
表2 實驗前后3組實驗對象柔韌數據測量結果對比
PNF拉伸操作方法:輔助者助力練習者伸展肢體到最大限度后,練習者向拉伸的反方向用力對抗拉伸,同時輔助者給予足夠大的阻力,令被最長拉伸的肌肉用力作對抗阻力的等長收縮,在最大受限位置保持10s左右,然后兩者都放松,這時肢體可以很容易地被伸展到下一個較大的限度位置,重復同樣的動作3組。
靜力拉伸操作方法:輔助者助力練習者伸展肢體到最大受限位置,保持靜止姿勢30s。
動力性拉伸操作方法:輔助者助力練習者按節奏,進行4個8拍的拉伸練習,在最大受限位置不做停留。
3.1.2 實驗條件控制
嚴格控制實驗條件,學生除了在柔韌拉伸方法上有所區別外,在練習部位、練習時間、授課教師、授課課時等因素完全相同的條件下進行教學實驗。
3.1.3 實驗結果
經過8周的實驗將相關的所有數據進行測量與統計分析,從表2可以看出,三組學生訓練后的數據變化與對比。
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結構的實質其實就像“搭積木”一樣的方式。其結構系統、內部加載系統、外部維護系統等,都可以通過在工廠或者施工現場提前預制而成。可通過加強套筒灌漿連接或鋼筋錨固搭接連接,將散裝預制件連接成一體,形成可靠的建筑結構。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通過預先制造構件,并根據施工圖紙現場進行組裝、搭接或連接成具有可靠傳力和承載體系的結構。這種方法節省能源,易于拆除,節能環保,防止噪音污染,而且具有設計多樣化,施工速度快,節省勞動力,提高勞動效率,構件可重復利用等多種優點。是現代社會建設和發展不可或缺的、這種開拓和創新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
靜力拉伸法訓練之后,握桿轉肩提高了2.7cm,縱劈叉提高了2.56cm,分腿體前屈提高了1.47cm,坐位體前屈提高了0.71cm。動力拉伸法訓練之后握桿轉肩提高了4.83cm,坐位體前屈提高了0.61cm,縱劈叉與分腿坐位前屈沒有提高。PNF拉伸法訓練之后握桿轉肩提高6.42cm,縱劈叉提高了5.23cm,分腿體前屈提高了4.25cm,坐位體前屈提高了4.65cm。
靜力性拉伸與動力性拉伸的實驗前后數據經t檢驗,P>0.05,差異不顯著。PNF拉伸法握桿轉肩、縱劈叉數據經t檢驗,0.01
3.2.1 靜力拉伸、動力性拉伸與PNF拉伸法的效用及分析
靜力拉伸與動力性拉伸是傳統的柔韌素質的練習方法,有其科學性的一面。但從表2中可以看出8周16節課的單純的動力性拉伸與靜力性拉在改善與提高學生的柔韌素質的作用不顯著。
靜力拉伸本身的特點使得在進行拉伸練習時,要求學生長時間地把被拉伸肌肉牽拉在一定的長度。拉伸過程中牽張反射產生的酸漲,會影響到學生的拉伸效果。由于被牽拉的肌肉群得不到長時間的最大限度的牽拉,使得靜力拉伸在該實驗的高中學生身上,并未達到最佳的練習效果。
動力性拉伸時,肌纖維緊張持續時間短,對深層肌肉的拉伸持續刺激不夠,長時間中強度拉伸練習所產生的柔韌效果優于短時間大強度的練習效果[5],這一理論在該實驗中得到了驗證。
3.2.2 靜力拉伸、動力性拉伸與PNF拉伸法的利弊
靜力拉伸、動力性拉伸以及PNF拉伸都能夠改善身體的柔韌性。有研究結果表明,動力性拉伸容易造成肌肉拉傷,但比靜力拉伸和PNF拉伸更大程度地增加肌肉爆發力。靜力拉伸法是最簡單、有效、安全,也是最廣泛使用的,但一些研究也認為,靜力拉伸練習對肌肉的爆發力有損害作用。
PNF拉伸練習過程包含靜力伸展和肌肉的最大等長收縮這兩個過程,PNF拉伸法實際上將柔韌訓練和力量訓練結合起來,而且不易造成肌肉酸痛或損傷。一次PNF拉伸過程中就可以大大提高關節運動幅度,在提高學生柔韌素質方面是三種方法中最為有效的。其缺點在于運用此方法時需要同伴的幫助,而且輔助者需要經過一定的訓練以控制拉伸的力度,掌握合適的阻力和助力,并控制時間。
3.2.3 靜力拉伸、動力拉伸與PNF拉伸法在實踐中的有機結合
在比較不同拉伸方法的效果時,還應該考慮不同的拉伸練習適用范圍不同。在教學中,既要鍛煉學生肌肉與韌帶的柔韌性,同時又需要其爆發力。因此人們應該把這三種拉伸方法有機的結合起來。動力性拉伸在體育課中可以活動關節、肌肉與韌帶,在準備活動中使用動力性拉伸與PNF拉伸,起到預熱以及拉伸作用。課的結束部分需要拉伸活動、收縮過的肌肉,可以在整理運動中運用PNF拉伸與靜力性拉伸,起到放松、恢復的作用。在教學實踐中,應充分發揮不同拉伸法的效用,以提高學生的柔韌素質。
鑒于PNF拉伸法對改善柔韌素質的效用及目前中小學教師對PNF拉伸法的認知程度,建議普及、推廣PNF拉伸法。
提高學生對柔韌素質重要性及其可塑性的認識,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結合準備與整理活動,合理安排拉伸部位及拉伸方法。在教學中運用PNF拉伸法與動力性拉伸與靜力拉伸結合使用,更有效的促進學生柔韌素質的發展。
使用PNF拉伸法時,教師應加強教學的組織與管理,根據所要練習部位合理地設計動作、練習者與輔助者的位置及用力方向與時間,應加強學生的心理疏導與組織管理,提高練習效率。
柔韌素質的發展是一項比較單調,又會產生疼痛感的練習,停止訓練后便會有所消退,要求練習者有良好的意志品質和堅持精神。柔韌素質練習要充分考慮準備活動是否充分以及伸展后的反方向的放松練習,因人而異,循序漸進、持之以恒、不可急于求成,并與力量、速度素質協調發展。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解讀》編委會.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24.
[2]姜熙.柔韌性訓練科研現狀及發展趨勢[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3(2):30.
[3]黃彩華,黃詠梅.PNF法對改善柔韌性的作用[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2004,7(4):98.
[4]黃彩華,高松齡.PNF伸展對女大學生身體柔韌性的影響[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9(20):94-97.
[5]體育院校函授教材編寫組.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9:306.
[6]SusanS,Adler,DominiekBeckers,等.實用PNF療法[M].劉欽剛譯.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3:1-2.
[7]季瀏.體育與健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