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叢 (河北省灤平縣氣象局,河北灤平068250)
灤平縣是一個農業縣,肉雞、生態有機豬、肉鴨、蔬菜是灤平縣農業四大主導產業。2010年灤平縣被確定為河北省15個蔬菜產業示范縣之一。灤平縣總耕地面積為22 881 hm2,主要農作物為玉米、水稻、大豆、谷子、蔬菜。其中全縣蔬菜種植面積5 402 hm2。設施蔬菜大棚5 840個,播種面積2 238 hm2。農業是灤平經濟發展的基礎,而氣象為農服務是支撐灤平農業發展的重要保障,是發展灤平農業農村社會化服務的一項重要工作。近年來,隨著氣候的不斷變化,氣象災害發生的強度、頻次以及造成的損失和影響也越來越大,而農業是對氣象災害最脆弱的產業之一。因此做好“三農”氣象服務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筆者通過近年來灤平縣氣象為農服務工作開展情況,查找在開展過程中面對的問題,思考今后氣象為農服務工作如何開展。
灤平縣位于河北省東北部,承德市轄區的中西部,冀北山地燕山山脈中段。氣候屬于中溫帶向暖溫帶過渡,半干旱間半濕潤大陸性季風型燕山山地氣候。一年四季分明,冬長夏短;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溫暖多雨,春秋兩季氣候變化劇烈;春季回暖快,天氣干旱少雨,而秋季氣溫則迅速下降,天氣晴朗,秋高氣爽。受山地地形及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主要氣象災害有干旱、暴雨、大風、雷電、冰雹、低溫凍害、寒潮等。全縣有自然地質災害點56處,重點災害點16處,分布在16個鄉鎮。
近年來,隨著灤平縣域經濟產業結構的調整布局,“三農”氣象服務的需求也在發展變化,尤其設施大棚蔬菜產業在灤平各地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起來。天氣的影響也與其緊密聯系起來,大風、寒潮、暴雪、冰雹等災害性天氣時時在影響著這些設施蔬菜及大田農作物,如何能夠最大程度地避免或減小氣象災害,達到趨利避害,就成了擺在氣象工作者目前的新課題。自2010年起,灤平縣氣象局先后借助“鄉村氣象服務專項”和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示范縣建設項目,通過幾年的建設,初步建成了覆蓋縣域的氣象為農服務網絡。在新的形勢下,為了鞏固農業在灤平的基礎地位,促進灤平氣象為農服務的發展,就需要加強氣象預測預報能力和防災減災能力的建設。同時為滿足農業生產的需求,應轉變服務模式,提高氣象為農服務水平,這樣才能把農業氣象服務工作做好。氣象條件是農業生產的必要條件,農業生產的對象和農事活動與自然環境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參與生產的全過程并顯著地影響生產成果,所以氣象為農服務質量的好壞是至關重要的。目前氣象為農服務的建設內容主要包括開展設施農業產業項目專項氣象服務、加強農業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農業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強化農村公共氣象服務能力等[1]。
3.1 氣象為農服務組織乏力 灤平縣是一個山區縣,財政收入的70%來源于礦山。因此,農業在地方政府中的站位不高,為農服務的意識也是差強人意??h-鄉-村農業組織相對渙散,尤其是鄉鎮一級,農牧、林業、氣象、水務大都是幾塊牌子,一套人馬,且人員也非常少,人員流動性大。3年前灤平縣氣象局按照標準化建設的鄉鎮氣象信息服務站有的連牌子和上墻制度都已經找不到了,誰分管氣象信息服務站也無人知曉。
3.2 氣象為農服務基礎薄弱 灤平的大田作物主要以玉米、水稻、大豆、谷子、蔬菜為主,大多處在兩山夾溝的地方,水利灌溉設施幾乎沒有,平時基本屬于靠天收。近年來,氣象局為農服務意識逐漸加強,氣象為農服務產品也進一步拓展,但“氣象最后一公里”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氣象信息預警和接收設施還不健全,氣象服務產品不能及時送到農民手中。尤其是灤平縣設施農業種植戶有幾百家,目前只有大屯高新產業園區設施農業建設安裝了12要素小氣候觀測站和6要素小氣候觀測站,室外也安裝了多個電子顯示屏,各種室內氣象要素實時顯示。剩下為數不多的種植大戶納入到預警信息發布平臺中,其余的全都處在氣象為農服務邊緣地帶,有的連氣象短信都沒有定制,致使一些農戶經常因氣象災害遭受損失。
3.3 氣象為農服務水平欠缺 目前,灤平氣象為農服務尚還不能完全滿足農業生產的需求。農業、農村、農民對氣象信息的需求尤為旺盛,但平時農民們的氣象信息主要來源于天氣預報、手機短信等。據調查,有58%的農民認為天氣預報能夠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有43%的農民認為天氣預報基本能夠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15%的農民認為天氣預報不能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農民群眾對氣象部門的氣象服務滿意度為92%,一致認為短期天氣預報準確率高,但中期天氣預報的準確性與農業生產的實際需求還存在一定差距。對于灤平農業的田間管理,農民更關心的是在農作物生長期的各種農業氣象信息,其中包括農業氣象預報(適宜播種期、發育期)、農業氣象災害(倒春寒、干旱、暴雨、大風、冰雹、連陰雨、初霜期、終霜期)預報和有利于病蟲害發生的氣象條件預報,但這恰恰是灤平縣為農服務工作中所欠缺的。
3.4 氣象為農服務人員短缺 近年來,氣象局人員結構單一,多為氣象專業,農業氣象專業人員一個也沒有,自開展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以來,工作開展捉襟見肘,工作開展起來感覺無從下手。為農服務產品單一,為農服務工作很多只是停留在表面,很難得到拓展和延伸。
4.1 夯實基礎,加強氣象服務能力建設 為了切實提高氣象為農服務工作的總體水平,滿足農業對氣象信息服務日益增長的要求,就需要加強基礎氣象設施建設,增強氣象服務能力。在實際工作中,首先要從硬件上加以解決。應結合當地農業的實際情況,做好氣象服務能力上的建設,充分發揮氣象信息服務技術方面的特長,并在此基礎上,努力把氣象為農服務的工作水平提升。目前灤平縣20個鄉鎮按照“六個有”的標準全部建設完成了鄉鎮氣象信息服務站。建設安裝了60套氣象預警大喇叭,在30家重點企業安裝了氣象預警電子顯示屏,投資140萬元建設了氣象災害防御中心,投資20萬元建設了小尺度天氣雷電。全縣20個鄉鎮共建有21套兩要素自動站、6套暴雨自動站、1套6要素自動站、1套12要素自動站、6套小氣候區域自動氣象觀測站,實現了全縣各鄉鎮、重點礦區、旅游景區雨情監測全覆蓋。建立完善預警信息接收發布系統,一是與各電信運營商簽訂綠色發布通道,二是整合各個發布系統,實現全網發布。
4.2 轉變觀念,增強氣象信息服務質量 農業是灤平縣的基礎產業,所以在農業氣象信息服務上一定要十分重視,要堅持用氣象現代化技術對農業進行服務。在當今縣域經濟多樣化的形勢下,要立足于先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全力做好氣象為農服務工作,使得農民收入不斷增加,不能因為經濟效益問題就輕視農業生產問題,一定要讓基層氣象工作人員樹立為農服務的意識和責任感。當前工作的重點是結合氣象災害對灤平縣農業生產影響的特點,做好在農業生產中如何提高氣象災害防御能力的對策。灤平局近年來開展“知農時、懂農事、察農需、接地氣”的為農服務工作,與縣農牧局一起深入到田間地頭,在春耕、秋收等農忙時節制作服務產品,開展針對性服務。主動上門,深入到全縣設施蔬菜大棚種植戶中,開展直通式點對點服務。
4.3 加強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延伸氣象服務領域 隨著灤平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農民對氣象服務的需求越來越旺盛,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要堅持以需求為牽引、以服務為引導,進一步開發和利用當地氣候資源,不斷提供系列氣象服務產品,努力擴大氣象為農服務領域。一是加強農業防災減災服務,二是加強特色農業氣象服務,三是加強農業氣象決策服務。要不斷深化氣象為農服務的內涵,組織農業、氣象等部門,加強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推廣與運用的氣象研究。總之,應幫助農民把自然風險降低到最小程度,最大程度地使農民增產增收。
4.4 完善氣象公共服務手段,拓寬信息服務渠道 準確及時為當地農民提供氣象信息服務,是氣象為農服務工作的生命線。為此,要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完善服務手段,大力推進氣象服務進農家、到田頭。一是務實工作基礎。全力推進縣、鎮、村三級氣象基礎設施建設,編織氣象服務網絡,努力務實基層基礎工作。大力推進氣象為農服務示范村建設,努力實現“服務平臺鏈接到基層、數字預報延伸到鄉村、預警廣播覆蓋到農戶”的建設目標。二是提供優質服務。首先要提高公共氣象預報準確率,尤其要做好災害性和轉折性天氣的預報準確率。要開展針對性的專業氣象服務,根據不同用戶的需求,做好優質服務產品,與用戶做好直通式服務對接。三是搞好科普宣傳。為加大氣象知識宣傳力度,應該大力實施“千村萬戶”氣象知識普及工程,來擴大氣象為農服務范圍,提高氣象為農服務水平。氣象為農服務是一項系統工程,尤其當發生重大氣象自然災害時,時間就是一切。而構建氣象信息資源共享機制,就是為了提高氣象為農服務的質量和效率。根據灤平自身特點,建設好氣象信息共享平臺,實現農情、雨情、災情及作物病蟲害、農業氣象條件評價等信息的實時共享,對農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氣象人員要加強氣象知識的普及,使之為農業更好地服務。努力做好氣象為農服務工作,是灤平氣象人的重要職責所在。一方面,要充分認識氣象為農服務對農業生產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一定要站在從氣象事業長遠發展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另一方面,必須穩定灤平的農業基礎地位,滿足農民農業生產的最根本的需求,不斷強化氣象為農服務的質量。
4.5 夯實氣象為農服務基礎,加強項目后續跟進 近年來,全國各地氣象部門示范縣局先后借助“鄉村氣象服務專項”和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將氣象為農服務工作開展的如火如荼,也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發揮了行之有效的作用,也得到了地方政府領導的一致認可?,F在項目運行幾年了,也發現了一些問題。一是項目后續維護經費跟進乏力,致使一些設備維修維護經費不足,有的設備已處于癱瘓狀態;二是部門分管人員調動頻繁,氣象分管工作銜接不力;三是一些項目設施設備如小氣候區域站監測設備目前只是資料前期監測保存,如何將這些資料轉化成為農服務的產品,仍需時日。針對這些問題,縣局責任人要積極向地方政府申請,將項目維護經費列入年度經費中。對于鄉鎮和部門氣象工作不重視的現象,陜西耀州氣象局的做法很是值得借鑒。耀州氣象局通過努力,將鄉鎮和部門的氣象工作納入到年終考核中,縣委縣政府每年給予氣象局4分的考核分值,這個分值4很重的,鄉鎮和部門沒法不重視,氣象工作自然得到有序開展?,F在,市縣一些氣象為農服務設施應該說已經很多了,但針對性的服務產品寥寥無幾。這就需要加強頂層設計、頂層服務,基層專用技術服務人員缺乏,要將基層氣象服務需求及時向上反饋,頂層也要加大技術扶持和指導,搞好銜接,實現頂層—縣局—用戶直通式服務[2]。
探討灤平氣象為農服務,目的就是如何幫助農民趨利避害,既要做好防災減災,又要保證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為農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為農民增收創造有利條件。這就需要廣大的氣象工作者結合當地實際,結合經濟發展實際,結合工作實際,切實發揮出作用。
[1]馬鶴年.氣象服務學基礎[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1:430.
[2]矯梅燕.探索公共氣象服務發展的體制機制創新[N].中國氣象報,2009-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