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長生,王糯興
(1. 杭州蔬菜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06;2.中國水稻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06)
?
以色列現代農業特點及其啟示
倪長生1,王糯興2*
(1. 杭州蔬菜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06;2.中國水稻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06)
以色列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通過大力發展和推廣農業現代化技術,在水資源匱乏、人均耕地面積小的客觀條件下,實現了農業的飛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果。我國與以色列在農業發展上有很多相似之處,在農業發展模式上要學習借鑒以色列的發展經驗,通過重視農業教育以及農業適用技術的研發,提高科技對農業發展貢獻率,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以色列;農業發展;啟示
以色列全部領土面積約為21 946 km2,其中60%以上土地為沙漠和山地,耕地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20%,總體水資源匱乏,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面積小。但以色列自20世紀40年代年建國以來,僅用了約30年的時間就實現了農業現代化,實現了沙漠中的農業神話,完成了歐美等西方國家需百余年的事業[1]。目前,以色列農業產出不僅自給自足,而且還大量出口,其農業現代化成功的經驗,尤其在自然資源嚴重匱乏的條件下實現農業的高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果,為各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了學習典范。
1.1 因水資源匱乏,政府大力發展節水農業世界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約為7 342 m3,低于人均300 m3的一般被認為嚴重缺水。據統計,以色列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299 m3,可見其水資源匱乏程度。以色列充分認識到水資源缺乏這一客觀情況,自建國起,政府采取多種措施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并且通過技術創新加大農業領域循環水的使用力度。以色列政府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研究水資源再循環利用,并將研究成果推廣應用。例如把城市生活和工業污水集中進行凈化處理后用于農業生產灌溉。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經有超過70%的污水經處理后可以用于農業灌溉。
在灌溉方式上,采用傳統的方式進行農業灌溉,水資源利用率只有15%,而如果采用壓力灌溉技術,尤其是地下滴灌技術水資源利用率提高到95%。采用壓力灌溉,每塊地可以節水50%~70%。以色列政府花費大量人力物力推廣普及使用壓力灌溉技術和方法。目前,以色列已經有80%的灌溉區使用這種方法,極大地提高了水資源最高利用率。
1.2 農業高科技高效實用,應用廣泛以色列政府始終重視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在財政上大力支持,每年的農業研發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在教育方面,幾乎所有的重點大學都有農業方面的研發項目,為高科技農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科技支持氛圍。以色列政府各部門都設有“首席科學家辦公室”,這一制度有效地解決了行政與學術、研發與應用推廣的關系問題,給以色列現代農業的科技創新以極大的推動[2]。以色列的生物育種技術、沙漠溫室、滴灌技術、生物綜合防治技術、農產品的單產量及其加工技術、農業機械及成套設備技術都已處于世界先進水平。目前,以色列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比例高達96%,居世界首位。
1.3 注重可持續發展以色列在建國伊始就意識到農業的發展的資源匱乏性,從各個方面注重可持續發展。國家各個行政部門如農業、環境等共同對農業產業生產與消費實施全面質量控制,明確農藥、肥料、農產品殘毒、農業廢物等使用規范,對違反規定者進行嚴厲處罰。國家還通過污染稅、環境許可證、綠色有機標志等制度建設引導農民發展可持續農業,并通過這種方式推廣應用生態農業和害蟲綜合防治等先進技術,實現農業生產與自然資源使用、環境保護的和諧發展。
1.4 政府在農業政策、教育方面扶持大在以色列國內,“水是珍貴的資源”已成為全民共識,并上升到國家戰略與安全層面。1950 年以色列成立“國家水利委員會”,負責全國水利政策制定、配額、用水計劃和資源發展規劃。1959 年以色列陸續頒布實施了一系列規范水資源使用的法律法規,如 《水法》、《水計量法》、《水井控制法》、《經營許可法》等,從立法角度保證水資源保護措施的嚴格執行。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倒逼以色列農業走上現代農業發展的高科技之路。
同時,政府在機構設置上建立完善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統,設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局和區域性的地方技術推廣辦公室,具有完備的農民培訓與教育體系。
細察以色列現代化農業發展成功道路,我國自然條件等境況與其相似,例如缺乏水資源,人口密度大,人均可耕面積小,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上明顯滯后于發達國家。但是,以色列僅僅花了30年時間就完成了發達國家花100多年才完成的農業現代化建設。其發展道路及積累的經驗對于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具有極大的借鑒意義[3]。
我國是一個缺水國家,人口數量大,農業壓力大,自然資源人均占有率低,更需要選擇一條可持續的現代化農業發展道路,在農業發展模式上更需要加強農業教育,注重農業科技應用與轉化。
2.1 加強農產品生產全程所需適用技術研發,建立水資源高效利用的管理體系和技術體系我國要從政策上重視農業高新技術創新,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優化農業教育,提高農業科研實力。以色列農業現代化的成功經驗充分證明科學技術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動力源泉。從科研源頭上開發滴灌、施肥、栽培、遠程控制等技術,以提高農業生產中的資源利用率、農產品產量和質量。
水資源問題是我國乃至全球發展面臨的一個重要難題,我國很多地區尤其是西部地區水資源匱乏,是制約農業生產的主要因素,而且水資源在空間和時間上分布嚴重不均勻,區域性季節性干旱缺水問題嚴重,同時水資源污染又加重了農業生產用水問題的緊迫程度。目前,農業生產中的水資源利用效率亟待提高,工程型和管理型缺水嚴重。以色列節水農業及農業生產中極高的水資源利用率對我國農業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和指導意義。我國要大力開發和推廣現代化的灌溉技術和水資源管理方法,采用合理、高效用水的機制和調控手段,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2.2 強化內行科學家決策地位以色列現在農業的飛速發展與其在農業科研實力在國際上的領先地位緊密相關。政府不但投入大量資金進行農業相關的研究,而且有相當多的科學家擔任行業協會的理事、政府決策部門的首席科學家或著名企業的決策領導,通過其自身科研經驗服務政策制定與推行。我國應該學習借鑒以色列經驗,提高農業科學家在公共決策中的地位和參與程度,減少“外行指導內行”的情況發生。
2.3 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強化高收益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據我國政府網站資料,至2012年12月,我國總人口為約13.5億,農村人口有約9.7億,農村從業人員約5.4億。但是,從整體從業人員來講,我國農民的現代化技術水平還比較低,而且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尚待完善。所以,我國應借鑒以色列的農業發展成功經驗,大力開展農村教育,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加大農村投資,設置農業技術培訓基地,培養高素質的農業科技應用人才,將農業新技術更好地應用于農業生產實踐[4]。定期舉辦各種免費培訓,提高農民水利、農業氣象、農產品儲藏加工等方面的知識及實用技術。農業推廣人員還應深入田間地頭指導,深入菜地、果園、稻田“幫傳帶”,切實解決農民在生產中遇到的問題。
[1] 孫志茹,王桂森,康鑫,等.美國、日本和以色列工程農業發展比較分析[J]. 世界農業,2014(4):158-160.
[2] 盛立強. 首席科學家辦公室在以色列農業科技管理體系中的地位與作用研究[J].世界農業,2013(4):115-118.
[3] 宋喜斌. 以色列節水農業對中國發展生態農業的啟示[J].世界農業,2014(5):56-58.
[4] 盛立強. 以色列現代農業發展中的政府支持[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4(6):6-7.
Characteristics of Israel Modern Agricul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NI Chang-sheng1, WANG Nuo-xing2*
(1. Hangzhou Vegetable Co. Ltd. , Hangzhou, Zhejiang 310006; 2. China 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Hangzhou, Zhejiang 310006)
Since foundation in 1940s, Israel has achieved rapi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made great success through developing and promoting modern technologies in conditions of water scarcity and low per capita arable land. China and Israel share many similarities in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onditions and China can learn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Israel agricultural industry by increasing emphasis on agricultural edu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improve the propor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ontribution to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adher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
Israe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倪長生(1957-),男,浙江杭州人,研究生畢業,會計師,從事經營管理研究。*通訊作者。
2014-12-09
S-09
A
0517-6611(2015)01-3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