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業兵
(三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宜昌 443002)
?
關于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的調查與思考
——以湖北宜昌市為例
伍業兵
(三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宜昌 443002)
在分析當前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面臨的困境、成因的基礎上,提出了化解問題的政策主張。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成因;政策選擇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調整農業結構、提高農業規模效益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也是推進我國農村經營體制改革和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主要途徑。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在市場意識、品牌建設、規模效應、銷售渠道、輻射帶動和盈利能力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1.1 龍頭企業增長迅猛,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宜昌市憑借特有的區位和資源優勢,堅持走引進與培育、改造與創新相結合之路,使一批國內知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如匯源、雙匯、娃哈哈、榮盛、豐島、新世紀、澳利龍、海通等食品飲料加工企業紛紛落戶宜昌。同時,稻花香、枝江酒業、土老憨、采花茶業、蕭氏茶葉、一致魔芋、天峽鱘業、遠野風食品和火燒坪高山蔬菜等一批本土農業企業快速發展壯大,逐步成長為國家級或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企業綜合實力逐年提升。
截至2014年10月,全市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達到302家,其中包括5家國家級和71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013年底,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資產總規模達到408億元,固定資產96.8億元,年銷售收入達到760億元;全市年銷售收入過5億元農業龍頭企業達到21家,其中,湖北稻花香集團2013年實現銷售收入248.6億元,同比增長55.34%;湖北枝江酒業集團銷售收入首次突破百億元。
1.2 產業特色鮮明,企業規模和聚集效應凸顯宜昌市農業重點龍頭企業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依托本地特色資源,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推動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六大特色產業的形成和壯大,即以柑橘為特色的水果產業、以優質綠茶為特色的茶葉產業、以無公害反季節蔬菜為特色的蔬菜產業、以草食動物為特色的畜牧產業、以庫區特種養殖為特色的水產業以及食用油產業。2013年全市六大特色農業產業完成產值459.75億元,同比增長12.1%;產值占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82.7%。
龍頭企業在將特色資源轉化為優勢產業的過程中,經營規模不斷擴大,農業的聚集效應和規模效益逐步顯現,農業布局和農業結構日趨合理。2013年全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達到404家,農產品加工產值1 369.10億元。根據市農業局的調查,今年1~5月份,全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增加到434家,同比增長16.04%;農產品加工產值達到633億元,同比增長20%,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超過33%。
1.3 企業組織形式靈活多樣,產業鏈條不斷延伸以“龍頭企業+農戶”、“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為代表的龍頭企業與農戶利益聯系機制日趨多樣化,由單純的合同關系逐步發展到合作、股份合作等緊密的利益關系,形成雙向服務型、價格保護型、利潤分享型、協會網絡型等一批新的經營形式。產業鏈條不斷延伸,并逐步向價值鏈高端攀升。比如蕭氏集團茶產業鏈從初級品茶葉延伸到茶粉、茶食品、茶飲料、茶提取物(茶多酚、兒茶素等),再到利用茶化纖生產日用品;“土老憨”將水產品加工廢料轉化為活性鈣,從魚骨中提取魚蛋白,加上柑橘皮發酵,釀制魚鮮醬油。
1.4 品牌意識增強,品牌效益逐步提高截止2014年5月底,宜昌市農業類中國馳名商標數量達到20件,占全市36件的55.56%;湖北省著名商標58件,占全市114件的50.88%;宜昌市知名商標86件,占全市156件的55.13%;12個農產品獲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證書,全市“三品一標”產品達到712件。在品牌建設中,重點龍頭企業一直走在前列,出現稻花香、土老憨、采花、蕭氏、“今貝”、宜昌蜜桔、鄧村綠茶、宜紅茶、天峽鱘等一批品牌產品,品牌價值得到提升,隨之而來的是企業效益增加。
在調查中發現,宜昌市農業重點龍頭企業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2.1 企業規模總體偏小,市場競爭力較弱除稻花香集團、枝江酒業集團和蕭氏茶葉集團有限公司等少數企業外,絕大多數企業規模偏小,所有制形式單一;企業研發投入低,技術裝備層次和產業集群度不高,很多企業屬于賣原材料或資源初加工型企業,產品附加值低,產業結構雷同、產品雷同,抗風險能力差;企業和企業之間特別是本土同類企業之間缺乏協作,單打獨斗、各自為政的小農經營方式比較普遍。
2.2 企業融資難、用地難,發展后勁不足調查中筆者發現比較大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融資渠道還是比較暢通的,但中小規模的龍頭企業普遍反映發展資金短缺,融資難。究其原因,主要表現在:一是它們普遍缺乏銀行認可的抵押擔保物,也很難找到合適的擔保人;二是一些企業發展前景不明、信用等級低,道德風險大;三是金融市場的中間環節多,貸款成本高;四是預算軟約束推高全社會企業對資金的需求。另一方面,受國家用地政策收緊、城市化水平低、征地中利益矛盾突出、地價高等因素的影響,用地難已成為制約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的又一瓶頸。
2.3 多數企業產業鏈條較短,輻射和帶動能力有限目前,除5家國家級龍頭企業在打造完整產業鏈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外,很多龍頭企業研發能力弱、產業鏈不完整,特別是服務業發展滯后導致部分企業在農產品生產淡季生產能力閑置,對地區經濟的輻射作用和對農民增收的帶動作用有限。
2.4 農產品品牌過多、過雜,宣傳成本高,品牌影響力有待提升宜昌市各級政府和農業龍頭企業十分重視品牌建設,并取得較大成績。一個只有400萬人口的城市在六大特色農業產業中,擁有農業類中國馳名商標20件,湖北省著名商標58件,宜昌市知名商標86件,“三品一標”產品達到712件,此外還有一些地理保護標志產品得到認證。以茶葉為例,宜昌市農業企業現有馳名商標4件,湖北省著名商標13件,知名商標近20件,還有眾多不知名商標。然而,企業重品牌建設和產品認證輕宣傳、輕品牌區分度的現象十分普遍。品牌過多、過雜,必然加大整體宣傳成本,稀釋宣傳投入,人們難以記住品牌,進而影響品牌宣傳效果和品牌效應,也會帶來本地同類產品的過度競爭或無序競爭。
2.5 企業經營隊伍整體素質不高,人才奇缺由于農業的比較利益低下,農業很難吸引優秀人才。農村青壯勞動力大多外出打工,從事農業生產的大多是婦女和老人,懂技術、懂經營、善管理的農民不多,其尤是缺乏農業科技人才和產業領軍人物,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龍頭企業的發展。
2.6 企業標準化建設滯后,農業經營風險加大當前,農業龍頭企業主要面臨三大風險。首先,由于農產品生產標準和質量檢測體系不完善、監管不力、生產習慣和手段落后以及缺乏誠信等因素的影響,農產品安全風險加大。其次,隨著農產品全球市場的形成和國內低水平重復建設導致的惡性競爭,農業的市場風險也在增加。最后,農業還面臨極大的自然風險。
此外,農資價格上漲,生產成本提高,極端天氣導致的病蟲害大面積發生,部分農業項目停留在指標數字上,沒有切實可行的細化實施方案和長遠規劃;茶、果、酒等名優禮品市場萎縮、用工季節性短缺等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農業龍頭企業的發展。
3.1 加大對重點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提高產業聚集度和規模經濟效益農業企業要發展,關鍵靠科技、人才、良好的基礎設施和暢通的營銷網絡,而這些要素都離不開政府的政策和資金扶持。各級政府要結合本地實際,整合財政支農資金,選擇幾個覆蓋農戶面較廣的特色或優勢產業,加大對重點農業龍頭企業的投入。具體來說,政府的投入主要應該投向以下方面:一是基礎設施,包括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交通條件的改善、土壤改良、標準種養基地建設與改造補貼等。二是農業科技和農產品安全,重點要支持農業科技開發、良種培育與推廣、節能和節水灌溉、高效設施農業、農業標準化生產、生態保護、農產品病蟲害的防治等。三是人才引進與勞動者技能培訓。四是關于交易市場的培育和服務體系的建設等方面的投入。與此同時,要積極引導和鼓勵社會閑散資金和工商資本投入到農業產業化經營中來,并對其予以擔保和扶持。要健全有效的監管機制,注意防止和抑制工商資本的投機以及投資的非農化。
3.2 創新機制體制,破解企業發展難題當前,資金、土地和人才短缺是制約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的三大障礙。
緩解企業資金壓力,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農業龍頭企業要健全財務制度,重信譽,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市場開拓,加強管理,提高市場競爭力和盈利能力;開展企業間和企業內部的融資合作,建立企業(行業)資金互助社。第二,銀行要結合農業龍頭企業的實際,創新金融產品,如無形資產抵押貸款、經營權的質押、專利質押、票據貼現融資、應收賬款融資和企業聯保、集團公司擔保等,幫助它們解決融資困難。同時,簡化審批手續,合理布局金融網點,根據農業經營的特點調整借貸條件、還貸方式和時間。第三,政府對符合條件的農業龍頭企業的信貸需求給予擔保或貸款貼息,同時引導它們參加農產品套期保值的期貨交易,鼓勵條件成熟的企業直接發企業債券或上市融資。
土地是農業的基礎,我國人均土地的稀缺性決定了企業用地難的現實。緩解用地難一是要節約集約用地,促進產業向園區集中,集群發展,提高用地效率;鼓勵企業充分挖掘現有建設用地的潛力,拓寬用地空間,向空中、地下發展。二是開展農村土地整理和土地復墾,實現占補平衡。三是建立健全農村土地市場,引導農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把土地和自建標準廠房、倉庫出租給企業使用。四是要把解決用地難和推進城市化有機結合起來。五是強化土地監管,加大對土地閑置和破壞行為的查處力度。
人才是企業發展的關鍵。農業勞動生產率低、比較利益低下是其難以吸引人才的根本原因。當前,龍頭企業主要缺乏懂經營、善管理、熱愛“三農”的領軍人才、農業科技和管理人才以及有一定文化素養的普通勞動者。要選好對象,分層跟蹤培養。首先,要提高農業科技和管理人才的待遇,改善他們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在職稱評定、子女就學、醫療、住房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注重企業文化建設,不斷增強員工對企業的歸屬感、榮譽感和責任感。其次,通過農業創業培訓、陽光工程培訓、實用技術培育等多種形式,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開展勞動用工、安全生產、工資待遇、社會保障等綜合執法檢查,嚴厲查處企業拖欠克扣工資、違法超時加班等違法行為,維護普通勞動者合法權益。再次,要做好引智工作,鼓勵優秀大學畢業生到農業企業工作。
3.3 延伸產業鏈條,拓展商品流通渠道農產品生長和生產銷售的特點有利于完整產業鏈的形成,龍頭企業通過體制和科技創新,可以把它從第一產業逐步向第二、第三產業延伸。從內在看,可以形成生產、加工、銷售、物流、種子、肥料、農藥、機械、產品研發和人員培訓等核心產業鏈;從外在看,可以形成旅游、會展、博覽、文化、交通、餐飲服務等關聯產業。而產業鏈上的每一業態又可以向多個方向延伸。以宜昌茶產業為例,在生產上,可以把鮮葉做成綠茶、烏龍茶、宜紅茶、黑茶等,把茶葉末、老茶葉、茶梗做成茶磚,還可以制作茶工藝品、茶枕、茶保健品、茶化妝品,并由此帶動茶葉機械、茶葉保鮮劑、良種、有機肥、茶葉包裝、科研培訓等配套產業的發展。在銷售上可以采取直銷、代銷、電子商務,連鎖加盟等多種形式,由此帶動物流、交通、茶文化、旅游服務業的發展。
要整合品牌,把本地同類特色產品整合在統一的品牌下打包宣傳,從而降低整體宣傳成本,避免惡性競爭;創新銷售形式,積極推進電子商務,實現農超對接,努力開拓國際國內市場;企業要杜絕商業欺詐,樹立良好的社會聲譽。
3.4 注重制度建設,化解農業經營風險化解農業面臨的自然、市場和安全風險,從政府層面看,第一,建立健全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和質量檢測檢驗體系,根據無公害、綠色和有機三個層次要求,建立農產品標準體系。第二,通過開展動植物檢疫、殘存農藥檢測、農資質量和農產品鑒定,推進健康養殖和病蟲害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第三,強化監管,逐步建立和完善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第四,完善農業保險制度,加大對農業保費的補貼力度。從企業層面看,一是要生產安全的特色產品;二是樹立品牌、細分市場、搞活流通;三是建立企業風險預警、防控和分擔機制,及時化解各種風險;四是樹立誠信意識,增強社會責任。
[1] 周維現,張秀生.找準農業產業化著力點[N].經濟日報,2013-04-12(014).
[2] 劉承智.農企利益聯結方式比較及啟示[J].經濟研究導刊,2014(13):30-31.
[3] 王鑫.基于委托代理理論的政府對農業龍頭企業激勵策略[J].江西社會科學,2014(3):47-48.
伍業兵(1968- ),男,湖北松滋人,副教授,從事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2014-11-19
S-9
A
0517-6611(2015)01-33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