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栓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18)
黑龍江省農村集體土地主要通過轉包、轉讓、出租、代耕和入股等方式,向各類生產經營主體集中流轉[1],促進土地規模經營,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步伐。隨著新常態經濟時期的到來,黑龍江省的傳統農業模式逐漸轉型。為提升黑龍江省的農業優勢,在快速城鎮化和發展農村二、三產業的同時,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和農民生活水平,實現農民增產增收的目標,土地規模化經營逐漸成為重要的農業經營模式。土地規模經營過程中存在各種直接和間接的問題,筆者選擇了其中直接影響到土地規模經營的因素——在哪生產(土壤)、生產什么(高端農業)和外環境變化(剩余勞動力轉移、城鎮化),從這幾方面入手進行分析,找出提高黑龍江省土地規模經營水平的新路徑。
隨著黑龍江省土地流轉面積的逐年增加,土地規模經營面積不斷擴大。2014年黑龍江省農村土地流轉面積達433.800萬hm2,比上年增長16.2%;農村土地規模經營面積達 398.067 萬 hm2,比上年增長 17.1%[2]。土地規模經營逐漸成為黑龍江省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土地規模經營面積的逐年增長,促進了黑龍江省農業的高效發展。首先促進了糧食增產。土地規模經營的開展對土地投入的各項要素進行優化配置,降低了諸如資金、人才、機械等方面的成本,而土地向經營能力更強的生產者流動,也提高了土地產出效率,成本降低和產出的增加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據黑龍江省農委統計,全省農機合作社拉動糧食增產15%~20%,種植大戶(家庭農場)通過規模經營拉動糧食增產8%左右,在全省糧食增產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成為主要力量[3]。其次提高了農民收入。農戶轉出土地后,可外出務工或從事其他行業勞動,不僅能夠獲得土地轉出收益還可獲得其他收益,且外出務工收益往往高于務農收入,不僅促進了農村勞動分工,還提高了農民生活水平。再次促進了農產品競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往往更加重視產品質量,通過優化種植結構,逐漸形成了品牌意識,積極開拓新的產銷路徑,大力發展優質農業,在全國綠色有機農業市場上逐漸占據一席之地。
2.1 土壤質量下降 黑龍江省引以為傲的黑土地在近百年的大面積開發墾殖過程中減少了50%,并在繼續變薄。形成1 cm厚的熟化黑土層大約需要50年,50 cm就得上千年,而黑土層正以每年近1 cm速度消失。新中國成立初期,黑龍江省黑土層大都超過100 cm厚,現在50 cm深的都很少見,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只剩下表皮薄薄一層,顏色也由黑變黃。照此速度,部分黑土層或將在幾十年后消失殆盡。黑土地的保護直接依賴于農民的耕作方式,因此要保護黑土層,保護耕地,一定要改變傳統耕作方式。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黑龍江省就打出了要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口號,但收效甚微。傳統的農業耕作方式依舊是靠化肥、農藥的大量應用而“高產”,達不到“優質高效”的目標。
2.2 土地規模經營經濟效益偏低 黑龍江省糧食產量一直處于領先水平,農業人口為1 975.2萬 ,占總人口42.6%,作為商品糧大省為我國的糧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黑龍江省的農民收入水平不高,沒有在增產的同時實現增收的目標。根據問卷調查顯示,農民對于影響收入的主要因素選擇為“農產品價格太低”。農產品價格低除了國家宏觀調控和市場影響外,還有一個原因是黑龍江的農產品主要針對的是大眾口糧消費,缺乏針對高端產品追求的經營生產模式。隨著我國城市居民對于食品安全的重視,消費者越來越偏好于“綠色有機農產品”,高端農業才是提高黑龍江省農民收入的有效手段。在拜泉縣調研時走訪了一個當地比較成功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該合作社建設了稻米生產基地,專門生產鴨稻米,并有配套的監控系統,保障綠色有機大米的生產,由于優異的質量在北京很暢銷,售價是普通大米的5~10倍,是典型的高端農產品產銷模式。但是缺點是產量很低,由于配套設施要求高,資金投入也大,管理模式相對落后,缺乏擴大生產規模的能力,不能滿足大規模消費群體的需求,只是針對少數高端消費人群,在省內其他地區都沒有銷售。高端產品形不成規模,打不出品牌,找不到好的銷路是黑龍江省農產品市場的一大問題。
2.3 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 隨著土地規模經營的發展,土地向少數種植能手中積聚,勢必出現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妥善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能夠有效促進黑龍江省產業結構升級,適應新常態時期經濟發展狀況。由于我國城鄉教育環境的差距,農民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能普遍很低,農民外出務工多半從事體力勞動,并且面臨著極大的生活和就業風險。安置好這部分勞動力不僅能有效促進城鎮化發展,還能促進土地規模經營,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
2.4 城鎮化和“村屯合并”影響農民生活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步伐的加快及土地經營規模的擴大,土地漸漸集中在少數人手中,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紛紛轉移到城鎮務工就業。這種變化給農村發展帶來了新的危機。外出人口過多,供水供電就醫入學都成了難題,有的村連一個便利店(生活小超市)都沒有,村民采購日常用品十分不便。一些留守老人兒童及病弱人員也需要照顧和服務。這些客觀條件都要求土地資源進行整合利用,因此黑龍江省開展了村屯合并、土地整治工作。通過撤并村屯,可以節約土地,增加村集體收入,并且減少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使得資源更加集約利用。但是村屯合并、土地整理,并不意味著農民一定要住樓房,這與農民的生產方式和文化環境嚴重不符,嚴重影響了農村居民的生活。2014年10月在黑龍江省拜泉縣調研發現,村屯合并后居民住宅樓的入住率只有不足60%,而且住宅小區內缺乏配套的生活娛樂設施,只有幾棟居民樓孤零零地分布在田間,這根本不是城鎮化的體現。
3.1 土壤保護措施 土壤保護方面黑龍江省主要采取的措施是“深松整地”和“測土配方”,但是化肥使用量逐年增加,黑土層厚度逐年減少,對土壤的破壞嚴重,沒有有效的利于有機肥料和生物農藥,不能有效的保護黑土層,也不利于有機綠色農業的長效發展。根據黑龍江省兩個縣區調研發現:①“深松整地”占耕地面積比例增加,明水縣為85%,拜泉縣為82%。由于是大機械作業,一些偏小地塊不便于實施,因此這些地塊的深松存在一定的困難。②測土配方是從近5年開始實施。明水縣全縣均勻分布120個采樣點進行土壤取樣,基本實現每村都有采樣點。根據對取樣點地塊的肥力、酸堿性、微生物等情況進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總結出該地塊適宜種植的農作物品種,或者對所種植的農作物所需的各種肥料、需要的用量,以及對肥料進行配方分析,并進行含量勾兌,有效地提升了農作物產量。
筆者通過調研座談會了解到,“深松整地”和“測土配方”推進的工作難點主要是設備和人力的欠缺。首先,在土地規模經營下容易實施,但小戶經營種植較難得到大機械作業的支持。因為大農機作業翻地面積大且深,不適用于小地塊作業,而且受壟溝邊界的限制,可能會引發土地邊界糾紛。其次,現代農業需要科學的技術和手段,但是目前缺乏高質量的農業生產服務隊伍。例如土地規模經營中使用飛機噴農藥施肥是一種快速高效的方法,但是由于缺乏飛行員,導致飛機閑置的情況。因此,黑龍江省亟需培育一批農業現代化服務人員,提高農業技術人員的專業水平。
3.2 提高土地規模經營經濟效益措施 利用黑龍江省的天然優勢(肥沃土壤和優質水源),大力調整優化經濟結構,發展優質高效農業,打造沿岸現代農業和產業化示范帶,促進城鎮化和產業化同步發展,提高農業綜合效益,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同時還要保護農地生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更好地貫徹落實《“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實施方案》。建議以市(縣)為單位,參考成功的土地規模經營案例,給予相應的優惠措施鼓勵民間出資投建系列配套設施,發展有機農業,并采用嚴格的產品質量標準和監管體系,以市場為導向,確保綠色有機農產品質量。大力發展有機農業不僅有利于提高土地規模經營效益和農民收入,還有利于耕地的保護,也是一項土地可持續發展的有效保障措施。
3.3.1 就近開發新型勞動密集型產業。黑龍江省地廣人稀,要就近解決剩余勞動力應首先發展鄉鎮經濟,實行“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的方針,從而在吸收勞動力同時加快小城鎮的經濟發展。可以鼓勵發展生態農業,挖掘農業生產的內部潛力,加速推進農業產業化建設,形成新的主導產業,以主導產業帶動區域經濟發展,以此就近解決一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同時鼓勵集體、個人、外資等各方面在開荒治理、生態農業、四荒墾殖等領域,建設一批投資小、見效快、環境友好的新型勞動密集型產業。
3.3.2 完善勞動力職業技術培訓。長期以來,由于我國城鄉教育環境的差距,農民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能普遍較低,農民外出務工多半從事體力勞動,并且面臨著極大的生活和就業風險。為拓寬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渠道,應引導他們建立全新的就業觀念,組織他們參加多種就業培訓,使他們掌握多種非農生產技能。政府部門應完善就業培訓體系,根據市場特點安排不同類別的培訓。對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農村青年勞動力,應主要提供二、三產業的專業技能培訓;對年齡偏大的農民進行簡易技能培訓,以適應短期輸出;對在家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民,利用農閑時間進行手工加工類培訓,多渠道增加收入。
3.3.3 重視跨國輸出。黑龍江省緊鄰俄羅斯,持有對外口岸優勢,可以利用俄羅斯遠東地區因為農業資源豐富、工業發展進程較快對國外勞動力的需求較高的狀況,轉移部分勞動力。目前,黑龍江省跨國轉移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規模還非常小,向國際市場輸出勞動力還具有相當大的潛力。當地政府應該創造積極的扶持政策,開辟多種渠道,有效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國際勞務市場轉移。
3.4 完善村屯合并整理方案 村屯合并后仍有一些農戶沒有遷走,主要原因是不適應住宅樓的生活方式,大部分留守農民有自己的耕作田地和耕作設備,并習慣飼養家禽家畜,搬遷到居民樓不能適應這些農民的生產生活要求,而且黑龍江省農村地廣人稀,沒有必要提升建筑密度和容積率,村屯合并之后獨門獨戶的小院生活更適合黑龍江省農民的生活方式。建議將村屯合并后根據人均建筑面積,建設一批符合農民生產和生活方式的住宅區,并配備完善的基礎設施,改善農民的居住環境。
綜上所述,為適應新的經濟環境,保持黑龍江省農業穩步發展,應從硬件條件(耕地質量、產品質量)和軟環境(城鎮化、剩余勞動力)兩方面入手,提高土地規模經營綜合效益,從而提高黑龍江省農民純收入和生活水平,進而實現高質量城鎮化的目標。
[1]黃善林,馮云龍.黑龍江省農戶農地流轉因素研究[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7 -12.
[2]王建.黑龍江農地流轉面積突破6500萬畝[N].中國國土資源報,2014-10-27.
[3]中國經濟開始換擋升級[EB/OL].(2013-09-10)http://finance.china.com.cn/roll/20130910/180173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