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銀鑄,姜鼎煌 (福建省泉州市農業學校,福建泉州 362000)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技術的改進,培養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面向城鎮園林建設第一線的應用型技能人才已迫在眉睫,中職園林專業也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學校在培養過程中,應就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實踐教學等諸多環節制定比較科學的教學計劃?!敖虒W有法,教無定法”,傳統的課程教學只注重理論教學而忽視實踐教學,雖然認識到實踐教學的重要性,但又缺少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知識老化,方法生硬[1]。為了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應加強在教學過程中理論和實踐的緊密聯系,保證充分的實踐技能訓練。園林樹木學是一門專業骨干課程,課程內容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知識內容豐富,專業名詞術語多,樹木種類豐富,形態、習性、分布與應用等也不盡相同,學生學習時常感到困難,繼而覺得單調而缺少學習的興趣,因此只進行理論學習難以完成教學目標,這就要求教師的教材選擇要有針對性,教學內容要有所選擇,教學方法要多樣化、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通過課堂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方式,使學生真正掌握課程知識與技能。
1.1 教材陳就,內容乏善可陳 中職園林樹木學教材內容多采用或延續本科教材的知識結構與內容體系,在內容上沒有創新,在知識結構上沒有分開高、中、低層次,內容乏善可陳,更新速度慢,跟不上社會進步與市場的需求。尤其是實踐教學環節,針對性的內容較少,在知識構建上,技能從屬于理論知識,所占篇幅也較少,給實踐教學帶來很多不便,從根本上削弱了教師對技能部分的講解及學生對技能的理解與學習。
1.2 教學方法單一 在實踐教學中教師仍然采用“填鴨式”的課堂講授的教學方法[1],教師講,學生被動的聽、記、背,偶有的互動環節,也是一問一答式的提問,使大多數學生養成了不動腦筋的習慣,缺少分析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興趣與能力,技能課采用動作示范后,學生自行練習,沒有理解與評價,使知識的掌握大打折扣,往往事倍功半。
1.3 教育教學理念落后,學生主觀能動性差 教育教學理念落后,教師依然停留在以教師為中心,以教為主的傳統教學理念中,不考慮學生和當地社會與環境的實際情況,擯棄了差異化教學,拋開了“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等中國優秀的教育理念,導致教與學主體錯位,學生缺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被動地接受學習,甚至對學習失去興趣,影響了對學生智力的開發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1.4 樹木新品種的推廣與技術的革新快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新的農業生產技術的應用,以及人們對生態、環保、低碳等環境的追求,人們對城填園林綠化美化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人們的審美要求也在提高,這就導致園林樹木野生種和新品種的開發利用越來越多,每年由國內外引種或自主栽培的園林樹木種類與品種數量增加,南方樹木更是更新換代快,有的地方多達上千種,這給樹木學的實踐教學帶來了困難與挑戰。許多教師一時無法適應這種情況,導致實踐教學跟不上社會與市場的需求變化。只有改革創新才能使實踐教學更具針對性、科學性、先進性[1]。
2.1 更新教材內容 中職教材應減少理論知識中較深、較難、較偏的內容,增加與技能相關的知識內容,使理論基礎知識通俗易懂,實踐技能可操作性強,圖文并茂,易學易懂,適合中職學生文化底子薄弱的特點,如形態與分類方面要有圖文講解??傊?,突出實踐技能,教材圖文并茂,內容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強,是選用教材的幾個條件,不照搬本科教材,根據學生特點靈活選用相適宜的教材內容,才能有的放矢,從內容上吸引學生。
2.2 改進教育教學理念 要轉變教育理念,確立以學為主的教學理念,教學的根本目的不在于教,而在于通過教的形式讓學生學。以學為主體,包含兩層意思:①以學生為主體,考慮學生的特點,如南方學生,所講授的樹木種類應選用南方園林中常見樹種與品種,形態、習性與應用與當地條件相適應;②以學為主體,強調在教與學的矛盾中,學是主要矛盾,教學的重點在于如何讓學生主動去學習,并能真正學到課本內容。因此,講分類實踐時,應與具體的樹木種類聯系起來,分塊講解其形態、栽培與應用等,可以進行現場教學,就形態、習性、栽培技術與園林應用等打破原有書本格局,分塊逐項學習,不拘泥于教與學傳統形式,以學生能真正學到并能真正地去實踐與應用到為前提。
2.3 改進教學方式與方法
2.3.1 教學方式。
2.3.1.1 引導式。采用“預習—觀察分析—提出問題—解答問題—總結評價”的教學模式[2]。教學之前,先將下節實踐課內容布置給學生,讓學生提前預習,提前感知教學內容,并與實物進行對照,加深認知印象,增加教學互動;在現場講解時,先對內容或實物進行觀察與分析,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答,屬技能操作的,采用提問—示范—模擬—解惑—評價等教學方式,讓學生先介入主題,后學習操作,最后進行總結與評價。通過一系列的感知與認知過程,加深學生對樹木實踐課的理性認識,避免教師講解、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現象發生,有效地提高實踐教學的效果。
2.3.1.2 利用實物與圖片信息資源。教師要充分利用現有植物材料、標本及圖片信息資源進行生動直觀的教學,不斷積累并完善教學資料,鼓勵學生建立自已的圖片庫。通過圖片信息庫的建設,可以使學生全面掌握植物的花、葉、果、干等各時期的特點,便于學生隨時地進行學習和鞏固[3]。充分利用現有的、公開訪問的各類專業性植物網絡信息資源數據庫,開展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學習,促進實踐教學的開展。
2.3.1.3 與試驗、調研和生產實踐相結合。要因地制定實踐教學計劃、因時安排教學實踐工作[4]。通過有計劃地安排小型試驗活動讓學生掌握園林樹木學科的最新科研動態和技術,以便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適時開展社會調研活動,融入社會活動中。同時,根據季節變化和實際情況,結合生產實踐,讓學生參與園林植物的栽培、養護及綠化設計與施工中,拓展學生實際應用的能力。
2.3.2 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采用項目教學,專題教學,現場教學和生產實習教學方法等多種手段[5]。具體來說,可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2.3.2.1 比較歸納法[2]。園林樹木的樹形、習性和景觀應用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可以找到規律并加以記憶,樹木的科、屬、種雖然很多,但同科、同屬或同種之間也都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可以利用圖片素材或實物讓學生作現場比較歸納,并加以講解,找出其中的規律并加以分析總結,就可以發現其中的相同與相異之處,使大量、繁瑣的內容變得有趣和容易記住。
2.3.2.2 聯想法。聯想產生美,在園林樹木學的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應用人的主觀能動性,對樹木產生豐富的想象力,使生硬的記憶變得有趣和生動,從而產生對課程學習的興趣與好奇,增強去探究樹木學內在聯系的動力。如在樹木的形態學習方面,金邊假邊翹,葉緣金黃色;羊蹄甲葉如羊蹄,紫竹桿紫紅色,還有馬褂木、八角金盤、雞爪槭、鵝掌柴等,利用獨特的形態特征來產生記憶;通過傳統文化與心理感受來進行學習,如松、竹、梅為歲寒三友;屋緣下種植芭蕉易產生雨打芭蕉的意境,桃李代表門生,石榴象征多子多孫等。在樹木芳香方面,如桂花、含笑、米蘭等為香花樹種;在記花期時,想起“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講到柳樹時,利用俗語“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這句俗語的描述讓學生知道柳樹主要的繁殖方法是扦插[2];北京“香山紅葉”指的是黃櫨等……皆有利于產生對樹木的一種特殊情感,進而記住其特征。
2.3.2.3 啟引法?!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園林樹木學的分類及形態特征、習性等內容往往枯燥無味。因此,講課前可以先采用引導的方式介紹一些植物形態和習性上的特征,引導學生自己去識別樹種,如介紹木蘭科植物時,可讓學生先觀察枝條上是否有環狀托葉痕,判斷榕屬樹種時,看是否有氣生根,辯別落羽杉和池杉時,讓學生先去看哪種樹木上的葉是錐形葉或羽狀葉,錐形葉的為池杉,羽狀葉的為落羽杉。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將解決問題的思路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學會自己識別樹種、掌握技能等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教給學生的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答案。
2.4 提高學生動手能力 中職學生的培養定位是成為掌握一定專業技術的技能型人才,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又由于園林植物種類繁多,各類變種、變型及育種技術的革新使得新品種層出不窮,景觀應用多樣化。因此,僅靠課堂的實踐教學是不夠的,要成立形式多樣的課外興趣小組,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為宗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個性特長,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如成立花卉栽培興趣小組、養護興趣小組、修剪興趣小組、組培興趣小組、插花興趣小組、園林計算機制圖興趣小組等,培養學生對實踐操作的探究與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要特別注重平時的觀察和積累。
2.5 建立教學評價體系 課程教學完成后,要及時對每個章節的內容建立教學評價體系,從樹種分類識別、應用調查、標本制作、課堂作業、實習報告、操作技能、出勤率、學習態度、考核成績等幾個方面按不同權重進行綜合考核與評價。直接或間接地考察該課程實踐教學情況,從根本上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與教學效果。從而不斷地積累經驗,提高與完善課程實踐教學。
[1]秦忠民.園林植物學課程實踐教學改革探討[J].天中學刊,2012,27(2):105 -106.
[2]劉秀麗.“園林樹木學”實踐教學的方法探索[J].中國林業教育,2013,31(1):53-55.
[3]于曉南,張啟翔.園林樹木學實踐教學的改革探索[J].中國林業教育,2010,28(2):62 -64.
[4]和太平,鄧榮艷,歐陽勇,等.園林樹木學實踐教學改革初探[J].廣西大學學報,2008(9):79-80.
[5]王彩梅.中職園林專業實踐能力培養初探[J].北京農業,2011(33):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