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懷揣醫者的大愛,走進無數因災難而恐懼的人心里,用無疆的大愛和精湛的醫術讓災區人民看到希望;
他,將先進的醫療技術,送到救援現場、老少邊窮,他說,這里是更需要它們的地方;
他,發揮大醫院的品牌效應,致力打造帶不走的“協和醫療隊”,他說,這是他的心愿,也是他一直努力的方向。
他是窮人家的孩子,也是窮人的“扶貧”專家。他就是武漢協和醫院副院長、麻醉科主任姚尚龍教授。
2010年以來,已逾60高齡的姚尚龍每年至少兩次親赴新疆對口支援,帶領醫務人員通過傳、幫、帶的方式,幫助當地醫院掌握醫療新技術,提升當地醫療水平。
他看起來神采奕奕,可誰曾想,他是一位身經頭、頸、腎多部位手術,仍在恢復期的病人。并且,就在第二次化療后不久,他還帶隊訪問新疆,部署了醫院新一輪援疆工作。
由于他熱心醫療公益、對口幫扶事業,參與大大小小的救災、援疆等救援行動無數次,他被醫療圈的朋友親切地譽為“醫療扶貧專家”。
災難救援,沖鋒在前
作為醫院管理者、麻醉學專家,姚尚龍曾多次率隊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從1998年抗洪救災,到SARS救治、雪災救援、汶川地震援助……每一次社會需要的時候,他都二話不說,挺身而出。
2008年汶川地震爆發,姚尚龍第一時間帶領武漢協和醫院醫療隊,赴災區救援。看著滿目瘡痍的場景和傷殘的百姓,他一邊指揮救援,一邊利用間隙做了17臺手術的麻醉。他是全隊手術麻醉做得最多的專家,他過硬的作風和精湛的技術,贏得了傷員和同仁的贊譽。
2008年5月16日,災后的四川什邡市第二人民醫院。什邡災民譚邦富在災后重建時不慎摔傷腰椎。一套脊柱器械,通過手術安在腰椎上,就能讓他重新站起來。然而價值近2萬元的器械,對于農民譚邦富來說太昂貴,他打算放棄手術,等待截癱的命運。這被正在災區回訪的姚尚龍得知,他當即打電話聯系協和醫院器材科,指示盡快找到合適的器械送到災區。當晚6時,器械輾轉運至什邡醫院。第二天早上,姚尚龍親自負責麻醉,將器械安裝進了譚邦富體內。從開始聯系到手術完成,僅用了20小時,所用器械及手術費用也全部免除。姚尚龍表示,“因貧棄醫”最不可取,也最可惜。
災區人民“因貧棄醫”的痛楚,深深地刻在了姚尚龍心里。酸楚之余,他立即行動。2008年5月,他主持了對什邡市第二人民醫院價值100萬元的醫療救助,并力主其在災后成為武漢協和醫院的技術支持醫院。
災后數年,姚尚龍幾乎每年都會去災區回訪,探望當年的病患。小傷員蔣曉麗與他建立了忘年交般的父女情,“姚伯伯,你等著我,我一定努力成為您的學生,將來救更多的人。”在一次分別之時,14歲的蔣曉麗坐在輪椅上,寫下了這樣的話。“一言為定,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姚尚龍微笑著鼓勵她,還把自己的聯系方式留給了曉麗,要她遇到困難和他聯系。
除了2008 年的汶川救援,姚尚龍還參加過大大小小的災難性救援無數次。由于在醫療救助和社會公益事業中做出的突出貢獻,他的先進事跡多次受到媒體報道。1998年洪災中,他被評為“衛生部評抗洪救災先進個人”;2008 年汶川地震,他榮獲湖北省“抗震救災先進者”稱號。
醫療扶貧,授人以漁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不管是身為醫院管理者,還是麻醉學界的領軍人物,姚尚龍都深知,扶貧不僅應是對經濟的援助,更應能傳授技能與知識。因此,他抓住每一個機會對貧困地區進行醫療援助,通過技術、智力的支持,將先進的醫療技術散播到老少邊窮,在當地打造一支帶不走的“協和醫療隊”,造福地區百姓健康。
2011年,武漢協和醫院對口支援新疆博州人民醫院。姚尚龍當時分管醫院醫療工作,他充分發揮品牌、人才和技術優勢,在技術援助、人才培養、科研項目扶植等多方面,對博州進行智力、技術幫扶,并不顧年邁,多次親赴新疆,指導幫扶工作。
2012年8月1日,姚尚龍帶領醫療隊,到牧區的蒙古包和中哈邊境邊防哨所,為當地群眾和邊防官兵送醫送藥,受到當地牧民和邊防官兵的熱列歡迎。68歲的哈薩克牧民帕提古麗,因患高血壓致腦出血十多年,當老太太拿到姚尚龍免費贈送的藥品時,流下了感激的淚水:“武漢的醫生亞克西。”
自2010年以來,姚尚龍每年至少兩次親自赴疆對口支援,通過“專家查房、專題講座、手術帶教、門診指導”等方式發揮傳幫帶作用,在博州分院成立了“哮喘之家”,建立了介入治療室,開展了“新式剖宮產”、“直腸癌根治術”等14項新技術,為博州分院帶來了大量新技術、新觀念和新理念。
不僅僅要“走出去”,還要“請進來”。為了打造一支帶不走的“協和醫療隊”,在姚尚龍的倡導下,武漢協和醫院每年還邀請博州醫院醫護人員到該院進行全方位的業務學習,規范臨床診療行為,學習新技術新業務。同時,協和醫院還與博州醫院搭建了遠程醫學平臺,便于持續開展遠程會診和教學活動。
新疆博州,只是姚尚龍對口幫扶工作的一個縮影。這么多年來,他幫扶的腳步幾乎遍及湖北所有地市縣,鶴峰,洪湖,應城、通城……山山水水,崗崗嶺嶺,都留下了他的真情與足跡。正如他所言,做好對口醫療扶助,既是責任,也是義務。通過走出去請進來,姚尚龍正逐步實現著自己的心愿,“克服地域限制,豐富對口支援形式,提高對口支援效率,實現優質醫療資源共享,努力為老少邊區的醫學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公益減免,大愛無疆
身為一名從醫近40年的醫者,姚尚龍深知貧困對于病患及其家庭意味著什么。尤其是像心臟病、血液病這些重癥疾病,由于治療方法復雜,費用昂貴,很多家庭尤其是貧困家庭只能望而卻步。因病致貧、因貧棄醫的現象屢見不鮮。為了幫助貧困患者減負,姚尚龍主動聯系社會團體、愛心機構對貧困患者進行救助,并在院內倡導愛心減免。
2010年8月,來自河南信陽年僅1歲半的雙胞胎兄弟駱浩、駱濤,同患嚴重復雜的先心病,入住心外科,家人卻只籌到救一個孩子的費用。心外科向醫院請示如何處理,姚尚龍當機立斷:救人是第一位的,其它以后再說。隨即,醫院為兄弟倆進行了手術,并通過媒體向社會呼吁捐助。兄弟倆的病情牽動著江城上百萬市民的心,短短幾天,8萬元捐款從八方匯集而來。
術后,哥哥很快痊愈,弟弟卻由于無法適應矯形后的心臟,幾度瀕臨死亡。醫院動用了國際最先進的“體外膜肺氧合裝置”,代替其心、肺工作13天。最終,弟弟成功脫險。然而,使用體外膜肺氧合裝置高達15.6萬元的費用,及后續高昂的治療費用,卻讓這家人心力交瘁。此時,姚尚龍主動與醫院協商,對他們進行了醫療減免,額度高達37.3萬元。為此,雙胞胎父母感激不已:“要不是愛心減免,孩子根本活不下去……”
一次偶然的機會,姚尚龍了解到,約有三分之一的先心病患兒因貧失去救治機會,有的不到20歲就失去生命。他思量再三,若能幫這部分患兒解除病痛,替國家分憂,將是一件造福社會、意義深遠的事。在他的倡導和醫院的支持下,自2001年起,協和醫院針對貧困先心病患兒發起了“心系農村,情暖農民”的減免活動。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4年,13年間,該項活動共計減免醫療費用3670萬元,4912名貧窮先心患兒成功得到救治。
“兩鬢斑白終不悔,為醫消得人憔悴”。從醫近四十年,姚尚龍全身心投入醫療事業,自己的身體卻頻頻亮起紅燈。然而,已入古稀之年的他,仍舊活躍在醫院的醫療救援、對口幫扶工作中,樂此不疲。或許,無數次救援、幫扶現場,老少邊窮的人民,讓他想到了年少貧寒的自己。他,將幫扶基層醫療視為己任,竭盡所能將先進的醫療技術送到需要的地方。他,始終沒有忘記身為醫者的初心。他,是當之無愧的“醫療扶貧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