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巴,藏族,西藏那曲地區申扎縣人,1955年3月出生,199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現為申扎縣買巴鄉聘用干部 。
買巴鄉五村地處偏僻,交通不便,牧民群眾經濟收入一直很低,是全鄉境內貧困戶最多的一個行政村。次巴作為村里的一名窮人,早有消除本村貧困的念頭。2010年,他組織該村所有貧困戶,廣泛征求群眾意見,以群眾自愿參加的形式組建了一支扶貧互助組織。剛開始組建扶貧組織時,群眾意見大、心存懷疑,只有15戶參加。這些年在次巴的帶領下,扶貧互助組織有了明顯的變化,逐漸得到牧民群眾的信任和認可,隨之參加的戶數也越來越多。目前該村總人口66戶327人中參加扶貧組織戶數達35戶163人,扶貧對象全部加入該組織。扶貧互助組織組建以來,次巴一直無報酬志愿全面負責該組織的各項工作,學習宣傳并認真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積極帶領該組織貧困群眾發展經濟、奔小康,在發展本村牧業,發展多種經營,爭取上級部門的扶貧項目,提高村民素質和改善村級經濟狀況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
嚴于律己,樹立良好黨員形象
作為一名黨員,尤其是扶貧組織的帶頭人,次巴有一腔赤誠的奉獻精神,頑強地追求著自己的事業。在日常生活中,他堅持不斷地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堅持用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重要思想來指導自己的工作,用黨的一系列理論來豐富自己的頭腦,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定共產主義信念。在工作上,他愛崗敬業,務實重干,每做一件事都要深入到群眾當中去,調查研究,吃透實情,力求實事求是。同時,還注重學習與本村發展有一定聯系的科學文化知識,從而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健全機制,促進互助組織健康發展
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次巴確立了申扎縣買巴鄉五村扶貧組織的具體工作機制。他親自抓扶貧工作,扶貧組織成立了以他為組長的扶貧工作領導小組,對扶貧工作組織實施和指導督查。成立了與村“兩委”協調制度,并協商成立以黨支部書記為隊長的扶貧工作隊,負責幫助扶貧組織的牧民群眾及制定本村脫貧幫扶具體實施方案和工作指導,次巴自己為扶貧組織的聯絡員,負責具體幫扶措施的落實和協調工作。他負責及時制定了《買巴鄉五村扶貧組織關于實施脫貧攻堅工作方案》,明確了集體收入資金分紅情況、項目落實情況、責任、考核等5個方面的內容,為扶貧工作的運行暢通、協調夯實了基礎,并明確了扶貧組織的領導小組責任。3年多來,扶貧工作小組充分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想方設法、傾盡所能,為貧困戶解決實際困難,不但促進了問題的盡快解決,也贏得了群眾的信任。
壯大規模,促進群眾脫貧致富
剛開始組建扶貧互助組織時,各戶經濟收入低,沒有資金、沒有項目。面對壓力和困難,次巴為了提高貧困群眾的積極性,不讓群眾失望,親自東奔西跑,下找同村及親戚,上找各單位領導,籌集僅6千元左右的資金開始組建。第一時間集中扶貧互助組織所有勞力,安排集體分工,積極向外勞務輸出,牧民群眾的收入得到有效的提高。
他壯大組織規模,自籌資金購買2輛拖拉機,方便了牧民群眾生產運輸,有效解決了生產運輸方面的最大困難;他自籌資金組建扶貧互助組織施工小隊,承包修建羊圈,打磚等項目,提高牧民群眾的經濟收入。
他根據互助組織規模擴大和產業發展的現狀,利用一部分利潤修建了摩托車維修點。維修點初始投資19000元,由參加過扶貧摩托車維修培訓的貧困戶經營,每年進行一次輪換,在2013至2014兩年間共收益7000元。2015年,經互助組織集體商量決定,由參加過扶貧摩托車維修培訓的貧困戶米瑪經營,每年需向組織內返還3500元。
他把項目實施與申扎縣實施的扶貧技能培訓緊密結合起來,通過技術人員的技術優勢和項目產業優勢的結合,使群眾通過轉移就業增收。
爭取支持,拓寬貧困群眾增收渠道
為了繼續發展該扶貧組織,也為了籌集建設資金,這些年次巴積極奔走,組織群眾自籌資金,找領導、跑單位,用他的信心和熱情感動了各級領導,爭取到上級支持。在縣扶貧辦、鄉黨委政府的幫助和支持下,近幾年該扶貧組織陸續爭取到資金拓寬了貧困牧民群眾的經濟收入渠道。
縣扶貧辦分別在2010年和2013年為買巴鄉五村扶貧互助組織實施借畜還畜項目。2010年,扶持借畜還畜400只綿羊,總投資13.2萬元;2013年扶持借畜還畜130只綿羊,總投資4.68萬元。2015年第一批借畜還畜項目所借牲畜到期。5年來,第一批扶持的400頭綿羊累計生產價值為:羊羔1900只、酥油3000斤、奶渣3000斤、羊毛2000斤,折合人民幣15.7萬元。利用其中849只羊羔給村里13戶貧困戶進行了牲畜扶持,使全村貧困戶滾動受益。2013年借畜還畜項目,借畜期為3年。截至目前,累計生產價值為:羊羔78只、酥油117斤、奶渣117斤、羊毛130斤,折合人民幣約為6344元。牲畜扶持亮點在于經營模式的創新,采取“村支部+互助組織+貧困農戶”的經營模式,即村支部監督管理,互助組織集體經營,貧困戶分戶受益,充分調動互助組織的生產積極性,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通過實施借畜還畜項目,使參與貧困戶戶均年增收3000余元。
縣扶貧辦2010年扶持扶貧互助組織修建兩座蔬菜溫室,溫室為半地下玻璃蔬菜溫室,面積為420平方米。通過兩座蔬菜溫室,一方面解決了貧困村吃菜難的問題,改善了群眾的飲食結構;另一方面通過銷售,每年給互助組織帶來3500元的收益。在蔬菜溫室示范帶動下,2011年,互助組織拿出1萬元的利潤,組織群眾修建起一個蔬菜種植菜地,主要種植甜蘿卜等,每年可以給互助組織帶來6000元的收益。通過發展蔬菜溫室種植業,該村一方面將部分勞動力從傳統牧業中解放出來,通過產業增收;另一方面在示范帶動下,逐步轉變群眾的觀念,積極主動尋求脫貧致富新路。蔬菜溫室項目的實施,使參與貧困戶戶均年增收600余元。
縣扶貧辦在2013年第二批面上扶貧項目中為買巴鄉五村安排了民族手工藝及服飾加工項目,2014年項目實施后互助組織成立了以加工帳篷為主的手工作坊,2015年4月縣扶貧辦為該項目點采購了項目設備。目前,作坊內有12人縫制黑牦牛帳篷、彩色毛線編制民族特色包等。在申扎縣去年的賽馬節期間,銷售帳篷3頂,每頂平均價格在4-5萬元間,純利潤有8萬元。該項目實施將產業發展與本民族特色產品相結合,一方面有利于民族特色產品的發展,另一方面將有利于繁榮申扎縣文化市場,為以后申扎縣旅游產業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2013年縣扶貧辦在第三批面上扶貧項目中為互助組織扶持了扶貧商店。縣扶貧辦撥付啟動資金2.4萬元,用于貨物購置等,目前已賣出價值達18369元的貨物,純收益5859.71元。其中第一季度互助組織開展工作或集體活動使用經費3027元,現結余2832.71元。今后收益每季度核算,到了年底再進行互助組織收益分配。扶貧商店的設立,活躍了鄉村經濟,方便了群眾購物,有利于培養群眾的商品經濟觀念,促進勞動力向產業方面轉移就業。
目前,該村扶貧互助組織每年分紅現金、畜產品折算共達15000元,互助組織的集體資金現金達57000左右,固定資產折算達5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