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務部6日在回應TPP談判結束時表示,中方對符合世界貿易組織規則、有助于促進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制度建設均持開放態度,希望TPP與本地區其他自由貿易安排相互促進,共同為亞太地區的貿易投資和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10月5日,美國等環太平洋地區12個國家的經貿部長發表聯合聲明,宣布歷時5年多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協定(TPP)談判結束,達成TPP貿易協定。若最終得以執行,其覆蓋國家的經濟總量將占全球的近40%。
TPP為美國推動,目標在深度整合環太經濟資源,重構21世紀全球經濟格局,此點亦屬確實,但TPP的簽約及后續發展,并不意味著此事標志著中美全球和全面戰略對抗的開端。因此有媒體分析說,將此事態解讀為“中美經濟冷戰”的標志性事件其實是一種誤讀。
什么是TPP協定?
TPP最初由智利、新加坡、新西蘭、文萊于2005年發起,其最重要的特點是相互取消關稅。由于最初參與方經濟體量較小,這一協定原本少人關注。2008年美國宣布加入,提出要創建一個高標準、更廣泛的地區合作協定,此后熱度漸高。澳大利亞、秘魯、越南、日本等國在此后幾年陸續加入。
此次達成TPP協定的共有12個國家: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新加坡、文萊、馬來西亞、越南、新西蘭、智利、墨西哥和秘魯,其經濟規模占全球經濟總量的40%。依據協定,相關國家間約1.8萬種商品的關稅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逐步減少或完全取消。
與現有一些多邊自貿安排相比,TPP談判的重點在于標準和規則的制定,并希望以此為樣本重塑亞太乃至全球貿易規則,因此追求“全覆蓋”和“高標準”是其顯著特征。
首先,TPP追求“全覆蓋”。以往大多數自貿協定主要限于降低商品關稅、促進服務貿易,而TPP不僅規定取消或降低商品關稅,還涵蓋投資、競爭政策、技術貿易壁壘、食品安全、知識產權、政府采購以及綠色增長和勞工保護等,覆蓋領域之廣遠超一般的自貿協定。
其次,TPP在開放程度上明確指向“高標準”。例如,TPP在環保、勞工、原產地和政府采購等方面包含了諸多高標準的條款。
中國見招拆招
TPP劍指中國,中國早已有了自己的反制措施。習近平主席在2013年9月提出“一帶一路”戰略,并設置了“絲路基金”。不同于TPP側重于規則的制定,“一帶一路”依靠地緣關系來促進中國經濟的發展升級,并帶動沿線國家經濟發展。“一帶一路”的地緣經濟,以中國為起點,以歐洲為市場,以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為紐帶,確立中國在“一帶一路”上的領頭羊地位。“一帶一路”規劃的實施,是對沖TPP建立的影響,在國際上繼續發揮中國的優勢的關鍵一步。
中國反制措施的殺手锏,則是“輪軸一輻條”策略。“輪軸一輻條”策略,是以中國為輪軸,以貿易國為輻條,針對各國簽訂單獨的貿易協定,形成以中國為中心的放射狀的貿易秩序。2008年中國簽訂和新西蘭的自由貿易協定,2015年中國簽訂和澳大利亞的自由貿易協定,在TPP生效之前,中國已經和TPP創始4國各自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中國和這些國家的自貿協定,可以看成兩國間小規模的“TPP協議”。美國主導的TPP排斥中國,中國就針對各國單獨簽訂協議,以此抵消TPP的影響。
中國的外交重心也在逐漸轉移。以前美國是中國最大出口國,是中國引進科技的主要源頭國,美國在中國外貿中占比最大。如今中國已開始轉移外交的重心,中國的外交方向由東向西轉移,更注重身邊國家和俄羅斯、歐洲的作用。中韓走近,中俄關系歷史最好,習近平將訪問英國,中國取得瓜達爾港使用權,以及“一帶一路”戰略的事實,這都說明了中國正在“一路向西”。美國將中國視為圍堵對象,中國則將美國甩在一邊另辟戰場。
中國商務部6日則在回應TPP談判結束時表示,中方對符合世界貿易組織規則、有助于促進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制度建設均持開放態度,希望TPP與本地區其他自由貿易安排相互促進,共同為亞太地區的貿易投資和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中國缺席成TPP硬傷
據美國《洛杉磯時報》10月5日稱,中國未加入里程碑式的貿易協定,但大門仍然對未來敞開。來之不易的TPP是美國在與中國的競爭日益激烈之際努力在亞洲施加影響力的成果。中國一直在該地區顯示日益增強的經濟和軍事實力。
作為世界第2大經濟體的中國引人注目地缺席了這個協定。奧巴馬稱TPP是應對中國在亞洲日益增強的影響力的一個手段。他在5日的一項聲明中說:“我們不能讓中國這樣的國家書寫全球經濟規則,應當由我們書寫這些規則。”
在公開場合,中國謹慎對待TPP。中國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曾表示,TPP沒有中國的參與是“不完整的”。
就在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12個國家達成TPP貿易協定后,不少聲音認為,這會對中國產生不利影響,但是有日媒認為,TPP對于中國來說可能是好事。
日本外交學者網站10月6日發表題為《沒那么快:TPP對于中國來說可能是好消息》的文章稱,TPP談判達成基本協議,這會產生巨大的經濟、政治和地緣政治結果。例如,很多著名的經濟分析人士譴責該協議對大型企業提供了好處。而最為有趣的一點就是,這一協議將會如何影響中美關系。因為奧巴馬曾放話,TPP協議將表明是美國而非中國來書寫全球貿易的規則。而現在關鍵的一個問題是:這樣的一個協議對中國的消極影響有多少?有些悲觀人士認為,這是美日的一個勝利,很多人擔心中國將會被排擠出全球貿易網絡之外,嚴重傷害中國以出口為主的經濟。更有極端的人士認為,這會成為經濟危機的一個催化劑。
但是,有些持樂觀態度的人認為,TPP不是一個大的協議,原因在于:在提交給國會時,TPP將要面對美國國內強烈的反對。即使國會最終通過了這一協議,最后的實施階段美國也要付出昂貴的代價。《京都議定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未來的美國政府很可能會否決TPP協議,尤其是如果共和黨人贏得總統大選的話。考慮到中美兩國相互依賴的經濟關系,美國將中國排除在外是不明智的。美國很可能會利用TPP傷害中國經濟,但是美國自身也會受到傷害。
因此,現在過度強調TPP的地緣戰略競爭是不明智的。對于中國來說,這是中國通過讓市場發揮重要作用來改革經濟系統的+國際機遇。
短期或受沖擊,但持開放態度
目前中國尚未加入該協定。從短期看,該協定或對中國的對外貿易形成某種程度的沖擊,但從長期看,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任何一個多邊貿易安排都無法將非協定國家和地區排除于國際貿易體系之外,否則其自身發展將大為受限。
多名美國智庫專家和商界領袖認為,TPP協定最終要取得成功需要中國的參與。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認為,最終大家都會認識到TPP完全成功需要中國的加入。
TPP參與國總計為12個,加起來占全球經濟的比重達到40%,超過歐盟。這樣一個體量的多邊協議,因為沒有中國的參與,不由讓人產生豐富聯想,不少人將此視為對中國日益增強的全球影響力的抗衡,國內有人為中國被“排除在外”而憂心忡忡。但是,有分析認為,TPP最終難以擋住中國前進的腳步:
首先,東盟國家對TPP本身保持高度警惕。東盟國家,既有很強的自我保護意識,又有一定的投機心理。一方面,從政治上來說,東盟擔心中國的強大最終會壓迫他們,所以戰略上他們很大程度上或默認、或歡迎美國重返亞太,這樣他們即可借美國之力平衡中國的力量,還可以借機實現一些自己的政治目的。
當美國2008年2月加入TPP并主導后,2011年東盟即提出區域經濟全面伙伴關系(RCEP)。RCEP不但涵蓋東盟10國,還邀請了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共同參加(“10+6”),其目的是通過削減關稅及非關稅壁壘,建立16國統一市場的自由貿易協定。若RCEP談成,將涵蓋約35億人口,GDP總和將達23萬億美元,占全球總量的1/3,所涵蓋區域也將成為世界最大的自貿區。RCEP若談成,其涵蓋范圍、影響力比TPP更強,這實際上是東盟主動發起的對沖TPP的一個經濟平臺,而這一平臺是東盟試圖以自己為中心,將中國、日本等周邊國家都融入其中,但這里卻缺席了美國。
其次,TPP無法構成對“一帶一路”戰略的替代。
TPP涵蓋很多內容,主要是投資和貿易。但是,如果大家仔細觀察會發現,無論美國還是日本,都不可能為TPP成員國中的東盟發展中國家提供相應質優價廉的基礎設施投資、建設服務。與美日不同的是,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恰是以基礎建設作為先鋒展開的,這也正是中國的長處。
相比美國和日本,中國可以提供這些國家最需要的基礎工業產品,美日則不能。以幾天前印尼高鐵中國方案獲勝為例,最終印尼選擇中國方案而非日本方案,已充分表明在現實中與他們相比,中國競爭力在某些領域非常強。
由此可以看出,“一帶一路”戰略對TPP有戰略對沖作用,但TPP卻不能替代“一帶一路”戰略。無法替代“一帶一路”戰略,自然也無法阻擋亞投行的運作。另外,與TPP相比,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對相關國家的意義更加深刻。
中國更具競爭力
相比美國,中國與TPP中的一些國家在經濟上聯系也更加緊密,考慮到美國與相關國家的經濟互補性,中國顯然更具競爭力。
最重要的是,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是周邊國家經濟增長的保證。
以今天中國對全球貿易的參與度,以及經濟本身的全球化深度,對華“經濟冷戰”并無現實基礎和可能,美國及其伙伴不可能對此視而不見。很難設想,就因為締結和參與TPP,美日及相關國家就會從此降低在對外經貿政策中對中國市場的熱情,更不用說對華采取“楚河漢界式”的隔絕政策。
TPP確實反映了美國重建亞太影響力并借以打造美國設計和主導的未來全球格局的目的,這也可能是美國對過去20年來大國經濟實力對比和比例發生變化的反思結果。但美國的這種努力并不能也不愿排斥中美經貿和產業關系的發展,只是美國不會容忍中國經濟及綜合力量的成長變成排斥美國的力量而已。
從1500年以來的全球史看,貿易和商業盡管也帶來紛爭和對抗,但歸根結底始終是有利于和平的力量,像戰后北美和西歐的經濟史所展示的,優良的區域經濟發展對于全球發展中國家具有強大的牽引和示范作用。所以,拋開TPP自身前景的種種問題不談,即便其能順利演進,參與的環太平洋各國能借以獲得經濟及社會的繁榮,這對于中國不僅不是對外開放的結束,恰恰相反,可能意味著更大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