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從更廣闊的角度來維護全體人民的“環境人權”。另一方面,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發展綠色產業,向生態要效益。
【問題】
——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忽視投入結構中的資源環境的代價,環境和資源被嚴重“透支”,可持續發展面臨嚴重挑戰。
●重慶既具有“兩個欠發達”的市情,發展的任務還很重,同時也是長江中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集發展和保護的矛盾于一身。
●重慶是全國重要的化工基地,產業結構中低端環節較多,資源能源消耗比較多,環境保護壓力比較大。

●生態司法改革滯后,涉及生態環境保護的立法與司法實踐脫節,不能滿足依法保護生態環境的需要。
●消費者缺乏綠色消費意識,消費水平不高,缺乏綠色消費的觀念,再加上綠色消費市場不健全,致使綠色消費依然處在低消費的起步階段。
●項目融資比較困難,總體上來說,重慶還處在較低水平的綠色投資,沒有形成有助于綠色技術創新的市場體系。
●一些地方政府綠色發展意識不到位,往往趨利避害,寧愿抓經濟工作,而不喜歡抓社會和環保工作。
【建議】
——堅持綠色富市、綠色惠民,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城市美麗。
●大力推進產業升級,發力綠色產業,推進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術創新,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
●用好政績考核“指揮棒”,強化生態在考核指標體系中的權重,引導地方政府向綠色發展理念轉變。
●推進生態司法改革,充分發揮司法保護環境的作用,實行環境司法專門化,探索和規范環境公益訴訟案件的審理。
●建立健全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初始分配制度,創新有償使用、預算管理、投融資機制,培育和發展交易市場。
●引導消費者轉變消費觀念,倡導消費綠色產品,在消費過程中注重對廢棄物的處置,實現可持續消費。
●發展綠色金融,設立綠色發展基金,支持綠色清潔生產,推進傳統制造業的綠色改造,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