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文華
(作者為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教授級高工)
長江干流全面禁漁。
大力開展魚類人工增殖放流活動。
協調推進涉水工程,加強流域綜合管理。
以三峽工程為代表的水利水電工程,水庫蓄水運用后,長江中下游水沙條件發生了較大變化,給長江下游水生生態造成了一定影響。當很多變化逐步疊加,超過生態系統自身恢復能力,最終會引起生態系統不可逆轉的崩潰。所以我們從現在起就應該高度關注長江環境、保護長江自然生態。
第一,長江干流全面禁漁。禁漁是保護長江魚類生物多樣性的一項有力舉措。目前實施的春季禁漁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有害漁具漁法作業,削減了捕撈強度,為魚、蝦、蟹等創造了一個休養生息的機會,有效保護了長江漁業資源。目前在長江安徽段,每年4月1日至6月30日都實行春季禁漁,對長江漁業資源的恢復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我們對漁業資源的再生能力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在確定漁業生產投入、產出量以及制訂漁業管理措施時忽視了漁業資源的恢復能力,加上水土流失引起湖泊退縮、水利閘壩隔斷魚類洄游通道和水體污染等加劇了漁業資源衰退。
數據顯示,目前長江漁獲物種類較為單一,魚類個體小型化趨勢日益嚴重,專業漁民生存壓力很大,絕大多數人均收入已低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線。為了更好地保護魚類資源以及長江江豚等淡水豚類資源,應考慮參考三峽移民模式,在中央和沿江各級政府支持下,逐步將長江干流內的專業漁民有步驟地整體搬遷上岸,引導他們產業轉型,同時在經濟上給予一定支持(例如,發放部分小額低息或無息貸款),使他們逐步由漁捕業向養殖、種植業發展,同時各地漁政部門應加強管理,禁止非專業漁民從事漁捕業,使長江常年禁捕。漁民上岸問題,過去就長期存在,但限于地方政府財力和條件,一直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在城鎮化和農村現代化快速發展的今天,解決漁民上岸問題的物質基礎和制度條件已經具備。以安徽銅陵為例,目前在銅陵江段作業的專業漁民已不足200 戶,2012年野生漁獲物的總量僅有1035 噸,占市場供應量不到5%(2012年銅陵市水產品上市總量為2.3 萬噸)。商業性捕撈整體退出對銅陵市水產品供應影響甚微。推而廣之,將有利于對水生野生動物乃至整個長江淡水生態系統的保護。

長江江豚已瀕臨滅絕的邊緣
第二,大力開展魚類人工增殖放流活動。人工增殖放流是恢復天然漁業資源的必要手段,可以增加漁業資源中低、幼齡魚類數量,擴大群體規模,儲備足夠繁殖親體后備群體,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天然魚類源量不足的問題。目前放流種類、數量和規格缺乏科學性論證,增殖放流缺乏技術支撐。有必要成立長江流域增殖放流管理機構,將放流資金納入財政預算,建立漁業資源增殖放流長效機制,實現放流種類人工繁育的有效控制,促進受損種群重建,增加長江及其通江湖泊的漁業資源量,達到資源恢復發展和持續利用的目的。
第三,協調推進涉水工程。護岸、防洪、河勢控制和航道整治工程是河道治理最基礎性工程,是岸線開發利用、交通航運發展的必要前提。加強各項涉水工程的協調,既要穩定長江兩岸岸線,加固重點河勢控制工程,確保重點河段河勢穩定和長江干堤防洪工程安全,也要積極穩固和拓展深水航道,充分發揮長江黃金水道功能,提升長江干流航道標準,打造暢通、高效、平安、綠色的現代化內河航運體系,為沿江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提供堅實物質基礎。
第四,加強流域綜合管理。目前,長江流域管理現狀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客觀要求還不相適應,主要表現在現有管理機構職能單一,管理手段不完善,難以承擔起綜合管理職責;現有管理法規協調性不夠;水、土地、生物等資源類型與生態環境管理機制存在沖突,阻礙綜合管理措施有效實施;利益相關部門和法人參與不足,公眾權益得不到保障。加強長江流域綜合管理,首先應當以流域為單位,在流域尺度上建立多目標綜合管理機構,通過跨部門、跨地區協調管理與合作,把流域內江、河、湖等自然實體作為不可分割有機整體,統籌流域內水、土、生物等諸資源要素開發與管理保護,并在資源開發的同時,充分利用生態系統功能實現流域經濟、社會和環境等諸方面的最優化,促進流域內山、江、湖之生命健康,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創造良好的條件,最終使長江成為“經濟-社會-自然”有序發展的健康復合生態系統,重新煥發母親河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