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子旭 高峰 馮燕
反流性食管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主要是指胃和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食管黏膜炎癥、糜爛甚至潰瘍,典型臨床表現為 反復 燒心 或胸 骨后疼痛不適[1]。在消化系統潰瘍和胃炎的發病中,幽門螺桿菌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癌的發生也有密切 關 系。但幽門螺 桿菌 感染 與反流性食管炎 的發生關系尚不明確[2]。本文研究 幽門螺桿菌和反流性食管炎的相關性,進一步了解幽門螺桿菌在反流性食管炎中的作用。
選取 2013 年 4 月 至 2014 年 12 月 在 新 疆 維 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就診的 150 例經胃鏡確認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臨床癥狀為反酸、燒心以及胸骨后疼痛不適等反流性食管炎典型表現,無其它消化道炎癥以及消化道腫瘤。排除懷孕、哺乳期婦女、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物患者以及正規抗幽門螺桿菌治療的患者。其中男 93 例,女 57 例,年齡 23 ~61 歲,平均年齡(43.3 ± 7.7)歲。選取同期我院就診確診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患者 150 例,其中男 82例,女 68 例,年齡 25 ~ 59 歲,平均年齡(42.1 ± 6.8)歲,有惡心、嘔吐、反酸、上腹部疼痛不適等癥狀,明確無消化系統腫瘤,且 2 個月內未服用胃黏膜保護劑的患者。
比較分析二組患者的幽門螺桿菌陽性率,并且分析幽門螺桿菌感染與反流性食管炎關系。幽門螺桿菌的判定方法為:對胃竇部進行組織病理學活檢及快速尿激酶試驗。當二者均為陽性時判定為幽門螺桿菌感染陽性,二者均為陰性判定為幽門螺桿菌陰性。反流性食管炎的分型標準參考洛杉磯分型,分為 A、B、C、D 四級[3]。慢性萎縮性胃炎診斷參考全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診斷[4]。
所有統計學分析均采用 SPSS 17.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χ2檢驗,P <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反流性食管炎組患者和慢性萎縮性胃炎組患者的幽門螺桿菌陽性率分別為 44.7% 和 65.3% ,經統計學分析,二組患者幽門螺桿菌陽性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表 1)。

表 1 二組患者幽門螺桿菌陽性率比較
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反流性食管炎均以 A 級和 B級多見,而幽門螺桿菌陰性的中、重度反流性食管炎發生率相比幽門螺桿菌陽性的中、重度反流性食管炎的 發 生 率 略 高,但 無 明 顯 統 計 學 差 異 (P >0.05,表 2)。

表 2 幽門螺桿菌與反流性食管炎嚴重程度的關系[例(%)]
反流性食管炎是部分胃食管反流患者的內鏡下表現。食管下括約肌功能松弛、胃排空障礙以及食管黏膜生理性防御能力的減弱是導致反流性食管炎形成的重要因素[5]。正常人群在進食后有時候也會出現胃食管反流,但這種生理性的反流持續時間不長,不會造成黏膜的炎癥性損害。隨著近年對幽門螺桿菌認識的不斷深入,幽門螺桿菌感染對胃部疾病的危害程度也被廣泛認識。隨著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的推廣以及幽門螺桿菌感染率的降低,反流性食管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有相關文獻報道[6],在歐美發達國家,幽門螺桿菌感染率及其相關疾病的患病率的下降與胃食管反流病增加相平行。故有部分學者認為幽門螺桿菌在反流性食管炎的發生中可能起到保護作用。
在本組研究中,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幽門螺桿菌陽性率為 44.7% ,明顯低于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中幽門螺桿菌陽性率 65.3% 。推測幽門螺桿菌在反流性 食 管 的 發 生 中 可 能 有 一 定 的 保 護 作 用[8]。這可能是由于一方面幽門螺桿菌感染后引起胃壁細胞破壞,使胃酸分泌減少,另一方面幽門螺桿菌可以產生抑酸蛋白和尿素酶,尿素酶可以分解產生尿素,從而中和胃酸,提高胃內 pH 值,減少胃蛋白酶原的 激 活,進 而 減 輕 反 流 胃 內 容 物 對 食 管 的 損害,起到保護作用。因此,在幽門螺桿菌感染陽性的反流性食管患者中應當慎重選用抗幽門螺桿菌藥物,或在抗幽門螺桿菌的過程中應加強抗反流的治療以免加重反流性食管炎。
在本組研究中表明,在幽門螺桿菌感染陰性的中、重度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比例高于幽門螺桿菌陽性患者比例,但無明顯統計學意義(P > 0.05),說明反流性食管炎的嚴重程度與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關系尚不明確,有待進一步研究探討。
1 FaUone CA,Barkun AN,Friedman G,et al.Is Helicobacter pylorieradication associated with Gastroesophgeal reflux disease[J].Am J Gastroenterol,2009 ,95 (5 ):914 .
2 解麗.胃食管反流病與幽門 螺 桿菌[J].臨 床 消 化 病 雜 志,2003 ,15 (3 ):142 -144 .
3 中 華 醫 學 會 消 化 內 鏡 學 會,中 華 消 化 內 鏡 雜 志 編 輯 部.反 流 性食管病(炎)診 斷 及 治 療 方 案 (試 行)[J].中 華 消 化 內 鏡 雜 志,2004 ,16 (6 ):326 .
4 張陽德.內鏡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157 -161 .
5 胡伏蓮,高 文.幽 門 螺 桿 菌 與 胃 食 管 雙 流 病 關 系 的 研 究 進 展[J].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2004 ,3 :170 -172 .
6 Gramham DY.The changing epidemiology of GERD:geographynd Helicobacter pylori[J].Am J Gastroenterol,2003 ,98 (5 ):1462 .
7 Koop H.Gastroesophageal renux disease and Barrett esophagus[J].Endoscopy,2002 ,34 (2 ):97 -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