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韋
[提 要]科學社會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實質就是中國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當代中國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目前遇到的兩大問題就是貧富差距和腐敗,二者的產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政策的未落實以及制度的不完善導致的權力的集中、財富聚集到少數人手中、人民未能真正掌握權力而產生的。因此,在探索適合中國社會主義道路時,必須完善制度,將權力關到籠子里,保證權力真正掌握在人民手里,這樣才能保證科學社會主義中國化進程的正確性。
[關鍵詞]科學社會主義;貧富差距;腐敗;制度
[作者簡介]姜 韋(1989—),女,南昌航空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江西南昌 330063)
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對未來社會描繪的藍圖,中國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就必須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偉大的嘗試,需要用制度來規范行為,以法律法規的形式確定下來,保證其發展方向的正確性。
一、科學社會主義當代中國化的歷史過程及問題
(一)科學社會主義當代中國化的歷史過程
1.初步探索階段:建國以來至改革開放以前
這是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在這段時間我們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有過重大失誤。黨的第一代中央集體帶領全國人民成立了一個新的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了一種新的制度——社會主義制度:樹立起一種新的思想——毛澤東思想。雖然我們也遭受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生活方方面面都遭受巨大損失,但是在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集體核心領導下進行了撥亂反正,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極大地解放和促進了我國生產力的發展。
2.創新發展階段:改革開放至今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打開國門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并取得的巨大勝利,對于如何發展社會主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1992年初,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中對社會主義的本質問題作了全面而深刻的概括:“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中國成功建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以及中國夢等一系列科學理論和觀點。
(二)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遇到的兩大主要問題
1.貧富差距過大
“堅持社會主義,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則,就不會產生貧富過大的差距。再過二十年,三十年我國生產力發展起來了,也不會出現兩極分化。”按照鄧小平的設想在中國的發展過程中應當不存在貧富差距過大的問題,然而事實上中國的貧富差距問題是很嚴重的。2006年中國的基尼系數已經上升到0.496,還有的統計甚至認為中國大陸的基尼系數已經達到0.5,遠超國際警戒線水平。
2.腐敗嚴重
1945年7月,毛澤東在對黃炎培提出的“‘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乃至一國,都沒有跳出這周期率的支配。”這一問題的回答是:“我們已經找到了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負起責來,才不會人亡政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中國已經將原先的無產階級專政表述修改為更加求真務實的“人民民主專政”。我們國家事實上已經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按照設想,在中國權力掌握在人民手里,應該不會出現嚴重的腐敗狀況,但是事實是中國的腐敗問題已經嚴重到阻礙中國改革更進一步發展的程度。出現了徐才厚、蘇榮等一大批高官腐敗分子,公共權力被濫用。
二、科學社會主義在當代中國化進程產生問題的主要原因
(一)分配政策實施的不合理
1.政策實施后續無力
能夠保證政策實施的連續性是我國的優勢,但是出于種種原因導致部分關系國家民生的政策后續乏力。如“先富與共富”政策的實施,在改革開放之初,它對打破阻礙中國經濟發展的桎梏,促使經濟騰飛,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問題在于這一政策并未得到完整的落實,先富起來的地區和人們并沒有帶動其他地區的人實現共同富裕,從而拉大了貧富差距。
2.對政策的片面理解
由于鄧小平同志反復強調:發展才是硬道理。以至于很多人錯誤的解讀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這一政策。由于沒能完全正確的理解這一重要思想,在我國公平問題一直沒能得到適當的解決,國民之間貧富差距的擴大就成了必然的結果。這是嚴重違背科學社會主義要求的。
政策落實的力度后續無力和延續性的失效以及對部分關系國家民生政策片面的理解是造成現階段中國貧富差距的主要原因。
(二)權力監督的失范
“上級監督太遠,同級監督太軟,下級監督太難。”是我國目前的監督現狀。
我國的監督主體是比較全面的,但是有些監督機構的職能之間卻存在著交叉,導致權責不清,互相推諉。而還有些監督機構缺乏自主性和權威性,以至于監督的主體反而受制于監督的客體,關系錯位,不能形成制約腐敗的合力,最終導致監督的無效性。
縱觀中國的歷史不難發現,在過去的幾千年里,中國一直處在人治的統治下,對于政治清明的期望往往寄托在出現一個英明的領導人身上,同時民不與官斗的思想也深深根治在人們的心中。宗法制的長期影響也造成了中國現如今的人情風。忽視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保護地方利益和個人利益的現象在中國比比皆是。制度不夠完善導致監督不力,權力未能真正掌握在人民手中,是成為腐敗滋生的重要甚至可以說是根本原因。
三、以制度保障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的順利發展
(一)繼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堅持正確的分配原則,保證政策的延續性
在堅持市場在經濟發展中起基礎性作用的同時堅持政府管公平的原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政府要合理調節少數壟斷行業的分配,合理限高,使中國的收入分布呈橄欖式而不是金字塔分布,資源應該更加傾向農村和貧困地區。這是一項長期的工程,在面臨經濟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國人眼界面向世界、壓力日增的今天,在追求生產力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很容易忽視公平問題,而解決以上問題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振興老工業基地這些政策需要持續不斷的有效落實。
2.加強市場法治建設力度,保證市場運行的健康
這要求我們深刻而全面的解讀黨指導思想,思想統一,人們行動才能一致;思想的正確才能保證道路的正確。西方的和平演變一直通過種種方式試圖瓦解社會主義國家,妄想用資本主義思想和制度占據全世界。西方資本主義先進制度的確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地方,但是西方并不是沒有貧富差距和貪污腐敗,而是資本主義制度已經通過制度將這種貧富差距和資源被統治者私人占有合法化。因此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必須加強市場法治建設,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社分開,嚴厲打擊違法亂紀,權錢交易等行為,營造平等的市場競爭環境,進而有效遏制貧富差距和腐敗的產生。
(二)繼續加大反腐力度,將權力關在制度的籠子里,保證人民當家做主的權利
眾所周知人民當家做主立意很高實現起來卻很難。因為人民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我們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在現實中如何落實人民當家做主的事實。人民是個整體的概念,任何問題在人民面前都如同鴻毛之于泰山,從整體上來講人民反腐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但是現實中的人民是一個個的個體,并沒有行之有效的組織能夠將人民組織起來。這樣人民監督就演變成社會個體的人和組織的對抗。這也是為什么在憲法明確規定的前提下權力依然不能掌握在每個人民手里的原因。所以,解決腐敗問題最終的途徑就是完成組織和人民的融合,決定權掌握在人民手里,最終形成人民整體的力量去解決腐敗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消除腐敗的源泉。
只有不斷完善各種具體的制度,明確各種權利的行使范圍,將權力關進籠子里,防止公權私用,保證改革的成果人民共享,才不會背離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保證科學社會主義在當代中國化發展的正確方向。
縱觀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歷程,我們不難看出每一次大的問題出現,新的領導集體核心總會帶領全國人民力挽狂瀾,將危機變成機遇,更上一層樓。因此,我們應當樹立對新一屆領導集體的信心,樹立正確的貧富觀和反腐觀,共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時代。
[參考文獻]
[1]黃炎培.八十年來[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2.
[責任編輯:程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