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佳
康平縣環境保護局,遼寧康平 110500
生態文明建設視角下土地利用規劃與環境保護規劃的空間銜接研究
王 佳
康平縣環境保護局,遼寧康平 110500
生態文明建設視角下的土地資源利用規劃與環境保護規劃的空間銜接中最為重要的問題就是生態紅線與“三界四區”的空間銜接問題,因此本文就先對生態紅線與“三界四區”兩個概念進行解釋,并在此基礎之上探究“三界四區”生態紅區線的空間銜接問題。
生態文明建設視角下;土地利用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空間銜接研究
目前我國的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環境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基于生態文明建設角度下對我國的土地利用規劃與環境保護規劃的空間銜接問題進行探究,以高效利用我國的土地資源并保護我國生態環境,從而使得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變得十分必要。“三界四區”是土地資源利用的難區,而生態紅線又是生態保護規劃中的敏感區域,生態紅線與“三界四區”的空間銜接是生態文明建設視角下的土地資源利用規劃與環境保護規劃空間銜接工作的重點與難點,因此研究這兩個區域的空間銜接問題十分重要。
1.1 生態紅線的概念
生態紅線指的是出于生態破壞邊緣的一些敏感脆弱區域,其主要分為重要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方面的生態紅線、生態敏感脆弱區域的生態保護紅線、保護生態多樣性的生態紅線三大類。生態紅線是生態保護的底線,是為保護我國環境專門設置的一些特殊界線,其對于我國環境的保護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對于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十分必要。此外這些生態紅線是環境保護規劃中處理的難點和重點,因此其與土地資源利用規劃空間上的銜接問題處理起來也十分棘手,但其與土地資源利用規劃中的空間銜接問題又極其重要,因此我們需要在生態文明建設的視角之下積極研究其與土地資源利用規劃的空間銜接以幫助環境保護規劃更好的處理其生態紅線問題。
1.2 土地資源利用規劃中“三界四區”的概念
“三界”指的是土地資源利用規劃中的禁止建設的邊界區域、土地資源利用規模的邊界區域、土地資源利用擴展的邊界區域;而“四區”指的是具備建設條件的可建設區域、被允許建設的允建區域、限制其建設的限建區域、禁止建設的禁建區域。在生態文明建設的角度下,各地方的土地資源利用規劃中都對這些區域進行了明確的劃分。這些區域的科學建設與利用能夠大大提高我國土地資源利用的效率,從而緩解我國土地資源缺乏的先裝個,并促進構建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生態紅線一共分為十二個級別。其根據生態紅線規定的原因將其劃分為生態功能的重要性、生態環境的敏感性、生物保護的多樣性三個類別。在生態紅線規劃原因為生態功能重要性的類別中,其又分為水源含氧重要性與土壤保持重要性。水源含氧重要性有林地生態系統、河流與湖泊及水庫、河岸帶與胡濱帶、農業區域等。林地生態系統的評價分級為極重要;河流、湖泊、水庫為極重要;河岸帶與湖濱帶為重要、農業區域為一般重要。土壤保持重要性中有峰林地貌區、主干河流水庫匯水區、土壤侵蝕極敏感區等,其評分級別為極重要;土壤侵蝕高度敏感區、陡坡地分布區等國,其評分級別為重要;土壤侵蝕輕度敏感區域的評分級別為一般重要。生態環境敏感區包括土壤侵蝕敏感區與生物生活環境敏感區。土壤侵蝕敏感區有地表無植被區域砂粉土、粉土為主的區域等,其級別評價為極敏感;地表少植被等評價分級為中度敏感;其他地區的評價分級為不敏感。生物生活環境敏感性中國家一級保護物種的評價分級為極敏感;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評價分級為高度敏感;省級保護物種的評價級別為高度敏感;地區性保護動物的評價分級為中度敏感;其他動物的生活環境敏感性的評價分級為不敏感。生態多樣性有自然生態系統保護區、野生生物類保護區等,其評價分級為高;天然林地、茂密灌木領林地的評級分級為中;疏林地、草地、原地、耕地等評價分級為低。
生態文明建設角度下的土地資源規劃與環境保護規劃的空間銜接有環境空氣質量功能分區與“三界四區”的空間銜接、地表水水域環境功能分區與“三界四區”的空間銜接、聲環境功能分區與“三界四區”的空間銜接等,下文就對這三種土地利用規劃與環境保護規劃的空間銜接進行詳細的介紹。
3.1 環境空氣質量功能分區與“三界四區”的空間銜接
環境空氣質量一共劃分為三種類型。自然保護區及分風景名勝區和其他需要特殊保護的區域,這些區域統一規劃為一類區;城鎮規劃中的居民居住區域及商業交通與居民混合的區域和文化區、一般工業區域、農村區域等,這些區域統一規劃為二類區;特定工業區,其規劃為三類區。一類區的大氣環境承載力大,開發不足,其劃分在“三界四區”中的禁止建設區域;二類區的大氣環境承載力適中,開發平衡,其為“三界四區”中的限制建設區域;三類區的大氣環境承載力較小,ECC小于0.3的為開發過度,ECC在0.3與0.6之間的為開發失衡,開發失衡的區域為有條件建設區域,開發過度的為允許建設的區域。
3.2 地表水水域環境功能分區與“三界四區”的空間銜接
地表水水域環境功能分為五個類區。源頭水、國家自然保護區的水源為Ⅰ類區;集中式生活飲用水一級保護區地表水源地、珍惜水生生物棲息地水域、魚蝦類產卵場水域、仔崽幼魚索餌水域為Ⅱ類區;集中式生活飲用水二級保護區地表水源地、魚蝦類越冬場水域、洄游通道水域等水域為Ⅲ類區;一般工業用水區、人體未直接接觸的娛樂用水區域為Ⅳ類區;農業用水區與景觀需要的用水區域為Ⅴ類區。Ⅰ類區水域的地表水環境承載力較大,開發不足,屬于禁止建設區域;Ⅱ類區的地表水環境承載力適中,開發平衡,屬于限制建設區域;Ⅲ類區的地表水環境承載力較小,開發失衡,屬于有條件建設區域;Ⅳ類區同Ⅲ類區的地表水環境承載力一樣較小,開發失衡,屬于有條件建設區域;Ⅴ類區的地表水環境承載力很小,開發過度,屬于允許建設區域。
3.3 聲環境質量控制功能分區與“三界四區”的空間銜接
聲環境質量控制功能分為0類區、1類區、2類區、3類區、4類區五個功能分區。0類區有康復療養區等需要保持安靜的區域,其聲環境承載力大,開發不足,劃分為“三界四區”中的禁止建設區域。1類區有居民住宅、文化教育區域等,其聲環境承載力適中,開發平衡,為限制建設區域。2類區有商業金融、貿易及商貿與居住的混合區域等,其的聲環境承載力適中,開發平衡,為限制建設區。3類區聲環境承載力較小,開發失衡,為有條件建設區域。4類區有交通干線兩側需要進行噪音污染防治等區域,其聲環境承載小,開發過度,為允許建設區域。
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對環境問題越來越關注。在當前經濟文的建設之下我國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口號。生態文明建設的視角之下對土地利用規劃與環境保護規劃的空間銜接有了更高的要求。土地資源利用規劃中的“三界四區”生態環境中的生態紅線兩者之間的空間銜接是生態文明建設視角下的土地利用資源規劃與環境保護規劃的空間銜接的重點,做好其空間銜接工作既能使我國有限的土地資源得以最大化的利用,又能保護我國的生態環境,其對于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十分重要。
[1]高吉喜.國家生態保護紅線體系建設構想[J].環境保護,2014(Z1).
[2]王金南,許開鵬,遲妍妍,等.我國環境功能評價與區劃方案[J].生態學報,2014(1).
X3
A
1674-6708(2015)150-017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