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如何走向“黃金時代”
從黃金年到黃金十年,從黃金年代到黃金時代,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英前夕,“黃金”二字不斷登上中英媒體的頭條,成為當前中英關系的前綴。那么中英兩國又是如何走向“黃金時代”的呢?

2005年,在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英國時,中國的經濟總量僅為現在的1/3,而這一次,英國這個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將要面對的,是一個在十年間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的中國,面對它的崛起,英國準備好了嗎?
“這是一種完全的關系反轉。”前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亞洲項目主任凱利·布朗在談及英中在基礎設施建設的合作時評論道。
“過去一直都是英國在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尋找投資機會,但現在卻是英國反過來希望升級他們老舊過時的基礎設施,并向中國尋求投資,而且不光是這個,他們尋求的還有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秘訣。我想這也標志著中英雙方的關系正在走向更互惠更平衡的方向?!辈祭收f。
今年前9個月,在中國與歐洲主要伙伴貿易額同比明顯下降的情況下,中英雙邊貿易額卻為580億美元,基本保持穩定。隨著“一帶一路”建設和國際產能投資合作的推進,中國的對外投資將大幅增長,而英國無疑將從中分得一杯羹。
英國倫敦經濟與商業研究中心的相關研究人員表示,中國在2015年至2025年間將可能向英國投資1050億英鎊,涉及能源、房地產、交通等多個領域。英國長期存在投資短缺,中國在基礎設施的投資無疑有助英國解決這一難題。

近年來,世界經濟增長總體放緩,但中英兩國投資經貿合作卻保持持續發展——2014年中英雙邊貿易額首次突破800億美元,同比增長15.3%;過去3年中國對英國投資年均增長71.7%;去年英國對中國投資同比增長87.6%,增速位居歐盟大國首位。
10月20日,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在商務部例行發布會上表示,今年前9個月,在中國與歐洲主要伙伴貿易額同比都是明顯下降的情況下,中英雙邊貿易額為580億美元,基本保持穩定。
“雙邊投資合作也令人高興。”沈丹陽說,截至8月底,英國在華投資項目7992個,實際投入196.1億美元。中國對英國直接投資存量從2010年底的13.5億美元快速增長到2014年底的128億美元。現在英國是中國在歐洲投資增長最快的國家,已經有500多家中資企業入駐英國。
中國也同樣希望通過英國在金融領域的領先地位,叩開人民幣國際化的大門。
據統計,今年上半年,人民幣的跨境貿易結算已達到3.7萬億,人民幣已經超過日元成為全球第四大支付結算貨幣。目前,人民幣是全球貿易結算的第二大貨幣,是外匯交易的第六大貨幣,是外匯儲備的第七大貨幣。可以說,人民幣國際化已取得了比較大的進展。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總經理宗良表示,人民幣有望在2025年躋身成為繼美元、歐元之后的全球第三大貨幣。英國一直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2013年,英國成為首個與中國人民銀行簽訂貨幣互換協議的西方發達國家。2014年,英國又率先發行全球首支主權級離岸人民幣債券。
習近平訪英期間,作為兩國不斷深化金融合作和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最新動作,中國還在倫敦發行了除香港地區外的我國首個離岸人民幣主權融資工具。
此外,拉卡拉與英國最大的賬單支付公司AllpayLimited簽訂合作協議,將共同建立一個跨境金融服務平臺,并探討在社區便民服務、智能穿戴設備以及跨境電商等領域的深度合作。拉卡拉董事長孫陶然表示,在互聯網金融領域中國已處于領跑地位,英方合作者更多希望從中方汲取經驗和技術支持。
倫敦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功能和定位不容小覷,它是全球外匯、衍生品、貴金屬和商品交易中心,也是全球金融不間斷交易的重要一環。而有著近千年歷史的倫敦金融城,近幾年悄悄地發生了大變化。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紛紛入駐倫敦金融城,開啟了歷史性的新征程。
一直以來,英國希望把倫敦打造成人民幣國際市場的“西方中心”,中國金融機構也表現出與英方合作的意愿。倫敦金融城的最新人民幣業務量數據顯示,2014年倫敦人民幣總體交易額比2013年增加了143%,日均交易量達615億美元。其中現匯交易額為日均184億美元,為2013年的3倍。
“人民幣國際化步伐正在加快,而倫敦金融市場在離岸人民幣市場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銀行業分析師李勇表示,人民幣實現完全國際化還有較長的一段路要走,其關鍵是樹立市場對人民幣資產收益率的信心。這就需要市場中有更多期限更長的債券,國際上的貨幣儲備管理者才能增加人民幣資產的權重。

然而,就在這一段“黃金關系”正式開啟前,中英關系事實上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處于不溫不火、波瀾不驚的狀態,甚至在3年前,這段關系還一度因為英國首相卡梅倫和達賴的會見而降至冰點。
中英關系所經歷的這場“嚴冬”,其原因在于2012年英國首相決定接見達賴喇嘛。那場嚴冬雖未對兩國商業關系造成影響,但雙邊外交往來卻顯著減少,直到卡梅倫首相表示再無接觸達賴喇嘛的計劃,情況才有所好轉。
《紅色資本》一書的作者之一弗雷澤·華威稱,對于中國成為世界舞臺上最重要的經濟體之一,中國人總是非常高興的,而在面對英國時更是如此(畢竟這是一個在鴉片戰爭中打敗了中國的國家)?!艾F在,局面扭轉了,中國占據了優勢,而英國則成為了示好的那一個?!比A威表示。
布朗也認為,時代已經發生很大變化,中國從一個相對較弱的國家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與中國打交道的方式也相應需要改變”。
事實上,作為一個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似乎一直都想改變中國人對于英國長期以來的刻板印象,將“傳統和保守”扭轉為“時髦和創新”。但在英國政府內部的對華政策上,這種刻板或許并沒有改變。
而財政大臣奧斯本主導的對華政策或許真正為這種交往方式畫上了休止符。
今年年初,英國不再顧及美國臉色,率先在眾多歐盟國家中宣布申請成為中國主導的亞投行的意向創始成員國的舉動,也傳達出了一個信號——在和中國打交道的領域里,英國正在試圖走出一條自己的獨立道路。
倫敦大學亞非研究所中國中心主任邁克爾·豪克斯說,當前的英國正在趁著中美之間的嫌隙,拉攏中國。
“這是一個有風險的方法,但可以肯定的是,至少在經貿聯系上,英國肯定可以獲益?!薄锻饨患摇冯s志評論稱,對于中國來說,他們不僅僅看到的是英國外交的務實,更看到了英國希望將普通的雙邊關系升級為一種新型的大國關系的迫切愿望。
20世紀90年代初,一名剛剛大學畢業的英國學生在中國北京開啟了他的“背包旅行”。他到過上海,又乘船來到武漢,還去過成都。20多年后,這名叫做喬治·奧斯本的少年重新以英國財政大臣兼首席國務大臣的身份踏上了這片土地。
“一切都變了。”奧斯本在近期的一次專訪中講述了20多年前他在中國的故事,“說真的,(置身北京)你可能以為自己在倫敦老街,或者是舊金山。但這樣的事要是放在我多年前還是學生時來中國時,是完全無法想象的?!?/p>
今年9月,當奧斯本第一次以財政大臣的身份訪問中國時,他發出了豪言壯語——“讓我們一起努力,讓英國成為中國在西方最好的伙伴!”而其主導對華政策的最佳抓手,無疑就是擴展經貿聯系。
奧斯本表示,誓將在2025年之前促進中國成為英國第二大貿易伙伴。
英國《經濟學人》將奧斯本的這種對華政策形容為“奧斯本主義”,并將其總結為在經濟、政治和外交上與中國捆綁。
布朗稱,奧斯本做出了一個大膽的選擇,他認識到中英之間的關系需要被簡單化,且從戰略上著眼于一個領域——即可以體現出切實成果的領域。但無論是在對內滿足公眾期待上,還是對外和中國保持可持續關系上,奧斯本的選擇依然可能存在著風險。
英國人正在“務實”地對待中國目前在世界舞臺上的角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英國第二大非歐盟國家貿易伙伴,英國也是中國在歐盟的第二大貿易伙伴。
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資深顧問蒂姆·薩默斯表示:“總體來說,我認為英國人對中國崛起并不像美國人那么充滿憂慮,他們其實相對更加歡迎一個強大的中國。英國有一種非常務實的外交文化,對全球權力的再分配也保持著開放的態度?!?/p>
奧斯本也在訪談中稱,他認為英國會比其他歐洲國家更擅長應對全球化挑戰,而中國目前已經是一個強大的國家,以至于像英國這樣的貿易中心無法不選擇接受它。

前文提到,習近平前往曼徹斯特,一部分原因是出于對于足球文化的熱愛,但到訪理由并不僅限于此,作為英國近代工業革命的發源地,曼徹斯特是世界上第一座工業化城市。然而,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曼徹斯特也曾“疾病”纏身:水體和空氣污染、居住環境惡劣、公共設施不足等問題嚴重。1868年開始,曼徹斯特市通過開展城市規劃運動,極大改善了市容市貌,為城市的持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質環境。20世紀以來,制造業整體衰退,謀求改變的曼徹斯特抓住時機,成功實現從制造業向服務業的結構轉型,并以其“創意產業”重新贏得世界的目光。
從“工業城市”到“創意之城”,曼徹斯特的轉型之路令人深思。上海外國語大學英國研究中心的客座研究員初慶東表示,目前中國很多地區也在大力建設科技園區、積極發展創意產業,曼徹斯特在城市建設、經濟轉型、重視科技研發和應用等方面的成功經驗值得中國借鑒。
初慶東認為,“曼徹斯特與武漢等中國城市在教育、科技、藝術等領域已開展廣泛交流,并且隨著英國政策的支持,開始接納更多與創意產業相關的留學生和技術人才。另一方面,中國的資金注入也將為曼徹斯特的發展帶來更多活力?!?/p>
英國軍情六處前首席運營和情報官、國際戰略研究所網安部主任奈杰爾·因克斯特指出,在英國向中國靠攏的背后,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使英國政府意識到了政策轉型的必要性與緊迫性,包括確保財政健康,削減財政赤字,從根本上重新設計過于慷慨的社會福利制度,鼓勵工作、減少“吃福利”現象。
他直言,這種做法無異于在英國掀起一場靜默低調的革命,在此過程中,數百萬公共部門的就業崗位被更多私營部門就業取代,從根本上改變了公民與國家之間關系的本質。而當中國開始深思國內社會福利政策的時候,英國的做法或許能提供一些可貴的經驗教訓。
中國駐英國經商參處、公使銜參贊金旭也指出,中國正在推進城鎮化建設,健康、醫療、教育等領域陸續對外資開放。英國是世界上最早推進和實現城鎮化的國家,在城鎮化、醫療養老等領域擁有可咨借鑒的成功經驗。兩國宜加快在城鎮設計規劃、水資源管理、可持續發展、醫療養老等方面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