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屆跨國公司領袖圓桌會議在北京CBD成功舉行
2015年11月6日至7日,由中國國際跨國公司促進會、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中央電視臺等共同主辦的“第八屆跨國公司領袖圓桌會議”在北京圓滿召開。

跨國公司領袖圓桌會議在北京CBD已成功舉辦七屆,它不僅是全球跨國公司領袖、各國政界人士以及國際組織進行深度交流的平臺,也成為跨國公司增進相互理解和溝通的紐帶,并為促進中國經濟發展與世界經濟復蘇,以及共同應對挑戰提供重要幫助。跨國公司領袖圓桌會議一直以來對加深中外跨國公司互惠合作、推動中國和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并且已成為經濟領域具有影響力的國際會議。
本屆圓桌會議恰逢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五中全會閉幕不久,充分貫徹十八屆五中全會的精神,以調整結構、創新驅動、健康發展為主題,緊緊圍繞“促進跨國公司投資、強化企業社會責任、推動可持續發展”等議題展開,堅持“平等、誠信、合作、共贏”的宗旨,目的在于進一步深化中外跨國公司的合作與交流,促進共同發展。
本次會議設置了“引進來”與“走出去”改革與發展論壇,舉行了中國智能制造業發展論壇、跨國公司中國區總裁閉門會議、經合組織發展中心中國會議、食品藥品安全責任國際論壇、北京CBD跨國公司俱樂部峰會等五個平行會議,并頒發了“2015國際跨國公司領袖”獎,發布了“最具影響力的在華跨國公司300強”名單。會上,中外跨國公司代表圍繞圓桌會議主題,依據中國當前的經濟形勢和世界經濟復蘇的背景進行了坦誠深入的交流,貢獻了大量有價值的觀點和建設性的建議。這些建議涉及多個方面,包括如何更好改善投資環境、智能制造業的發展方向、跨國公司如何進一步融入中國、企業應當如何履行社會責任、如何發展綠色經濟等。經過與會嘉賓的交流和探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深化了對當前一些可持續發展問題的認識。
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國際跨國公司促進會會長鄭萬通出席了會議,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委派了代表出席會議并發來了賀信。有關部委的領導,地方政府代表、企業領袖、國際組織代表、近百位跨國公司代表參加了本次會議并發表演講。會議由中國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中國國際跨國公司促進會特邀副會長李毅中主持。

中國的發展歷程,尤其是中國開放型經濟建立和不斷的過程,為跨國公司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跨國公司通過參與中國現代化進程,又為中國的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十三五”來臨,到202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2010年中國的GDP是 40.89萬億人民幣,2020年,中國的GDP將超過81萬億人民幣。
跨國公司又會獲得哪些新的發展機遇呢?11月7日下午,北京CBD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跨國公司、國際組織、外國駐華機構的代表齊聚一堂,參加了跨國公司中國區總裁閉門會議。閉門會議的主題主要有四個:第一,中國經濟新常態下跨國公司的投資機遇和戰略轉型;第二,新興經濟體跨國公司的發展與全球價值鏈分工,這個以金磚國家為主;第三,中國與世界經濟的深度融合和跨國公司中國本土化;第四,跨國公司與總部經濟。
圍繞這四大主題,21位與會者進行了主題發言, 中國歐盟商會秘書長鄧尼特表示,中國的經濟,不再以投資驅動,而是以國內消費和創新驅動。這并不意味著投資的時代已經結束了,實際上,中國現在還是需要投資的。
他說,中國的固定資產投資從人口的比例來講,現在和歐洲、和其他的發達國家相比還是非常低的,這就意味著中國需要更多的增值的高品質的投資。我們要消除的是以前的那種盲目投資,結果導致有一些領域產能過剩,對投資人來講回報也非常不好。
除了投資的問題,跨國公司也在關注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塔塔集團中國區總裁詹宏鈺說,我們更加密切關注中國市場的內在變化和發展,比如說像阿里巴巴、百度、京東、騰訊、小米等等,這些公司代表中國經濟今后發展的方向,也有巨大的活力,他們的經驗和成長的過程對我們特別有借鑒性。
詹宏鈺進一步表示,我們認為印度的市場各個行業都不一樣,但是總體來說比中國落后五六年,七八年,當然有些地方是超過中國的,中國走過的道路對于印度來說,在印度本土市場發展來說是非常有借鑒意義的,所以這是我們從戰略上關注中國市場和深化和中國公司密切合作的一個出發點。
委內瑞拉奧里諾高能源董事長馮莫艷雯女士表示,全球經濟是由價值鏈組成的,更有中間產品和服務,都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價值鏈上的分工。
她說,以前以距離為衡量標準來分配價值鏈上的工作和國際分工的方式已經被打破,現在很多分工公司都是在世界上不同的地方,新興國家例如金磚國家、俄羅斯、中國、印度、南非、巴西也形成了自己的經濟共同體。這些新興國家對于促進全球經濟的治理新的框架實現非常重要,對于促進全球經濟的發展融合非常重要。
作為全球貿易的重要力量,貿易便利化是跨國公司關注的一個焦點。11月7日下午,北京CBD跨國公司俱樂部年度峰會將關注的焦點鎖定在了三個主題上:TPP對WTO的影響、貿易便利化在中國、國際及國內“單一窗口”介紹。
北京CBD管委會相關負責人、IBM、英特爾、西門子、畢馬威、安永、普華永道、亞馬遜、佳能、霍尼韋爾、耐克、埃森哲等跨國公司企業代表應邀參加了本次年度峰會。
談到TPP對WTO的影響,人們最關注的是TPP對中國的影響幾何?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原院長霍建國認為,美國雖然取得TPP的階段成果,但美國真正的貿易往來不是在跟越南和馬來西亞,而是跟中國,一旦跟中國簽了便利化措施,那貿易就會有8%-10%的影響,貿易便利化都能測出來7%的擴大,是這么一個比例。
霍建國指出,當時美國的專家,從經濟的角度說,你要想擴大貿易,想拉動經濟,一定要把中國拉進來,拉進來之后效果才能夠顯現出來。
霍建國認為,總的來看,TPP短期的影響不大,中長期從規則來看是有影響的,這種影響對發展中國家,包括對中國這樣大的貿易大國可能會產生一些影響。
除了TPP對WTO的影響,貿易便利化協議也是本次年度峰會關注的熱點,10月28日,WTO公布報告稱,貿易便利化協議(TFA)將使全球出口每年增加3.6萬億美元。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貿易便利化專業委員會主任江小平在此次峰會進行主題發言時表示,今年9月4日,中國正式向WTO秘書長遞交了通知書,中國政府宣布接受TFA,按照現在的情形,TFA生效要三分之二成員國,現在162個成員國,大概還有不到60個國家沒有宣布接受TFA,而中國加入的時候還不到20個國家,但在9月份以后,這段時間成為一個密集的加入期,最近各國加入速度很快,估計在明年的一季度或者二季度,TFA會正式生效。
現在貿易便利化到底究竟有多重要呢?世界銀行曾經做過一個統計,就是說出境時間減少一天,出口總量可以提高10%。
“單一窗口”是貿易便利化在中國推進的一項舉措,中國國家口岸管理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劉倩出席本次年度峰會時表示,“單一窗口”措施現在已經成為世界上,包括聯合國,包括WTO組織最為倡導的,還有全世界各個國家最接受的促進貿易便利化的措施。
劉倩舉例說,聯合國有一個統計,現在世界上已經有超過50個國家聲稱已經覆蓋程度各異的單一窗口系統。比如說像韓國,2010年引入“單一窗口”,當年帶來約1800萬美元的收益,海關貿易便利化帶來的收益高達34.7億美元,三星、LG,全球電子行業的領軍者,通過單一窗口系統獲得快速可預期的周轉時間是構成其競爭力的重要原因。


參與本屆領袖圓桌會議的跨國公司代表認為,剛剛閉幕的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描繪了未來五年發展的宏偉藍圖。
“十三五”時期,中國更歡迎跨國公司企業擴大對華投資,開展更多經貿合作,并在實施“中國制造2025”、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過程中和世界各國合作對接。
“今年來中國的對外投資規模增長迅速,目前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對外投資國,但是中國的跨國公司也正面臨著國際化經營人才短缺的挑戰,因此培養國際人才應該是中國跨國公司發展的關鍵。”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主任王輝耀在本屆跨國公司領袖圓桌會議上表示。
與會的多位專家學者和企業家也都表示教育培訓是跨國公司未來發展中不可忽略的工作,而創新研發也被多數與會者認為是跨國公司發展的關鍵之一。
據王輝耀介紹,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對外投資國,并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民營企業成為對外投資的主力軍,中小企業的活躍度上升,房地產投資增長較快,中國制造業進入發達國家,創新越來越受到重視。他還指出,國際化營銷人才的短缺成為目前中國跨國企業發展的一大挑戰,對此他建議企業要重視國際人才的培養,同時也要重視智庫的建設。
而教育和創新同時也被多位與會者認為是跨國企業未來發展中的關鍵。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蔣亞飛就表示,華為給人們留下的最深的印象就是創新能力,過去十年華為累計的研發投入是2000億人民幣,華為在全球有56家研發中心,目的就是集合全球的力量來做創新。
在菲尼克斯電氣有限公司全球副總裁顧建黨看來,跨國公司在未來發展中要把自主創新和本土創新相結合,而隨著智能制造越來越被各國所重視,針對智能制造也的相關教育也要被重視起來。企業尤其是跨國企業應該積極與高等院校等開展合作,發展相關的教育事業。


當前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發展,世界經濟日益融合,國際合作更加緊密,互利共贏成為多方共識,世界經濟進入資本無國界的全球化新時代。
雖然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近年來全球跨國投資持續低迷,而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引進來”保持穩定增長,“走出去”更是長足發展,對世界經濟的復蘇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不斷深化的對外投資合作亦助推中國更深度地融入全球經濟。據介紹,去年中國實際利用外資1196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的外資吸引國;但同時中國本身對外直接投資也達到了1160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三大資本輸出國。
中國五礦集團公司董事長何文波在此次圓桌會議的主旨演講中表示,世界經濟正在進入一個資本無國界的全球化新時代,跨國公司作為全球實業資本的主要代表,將在全國舞臺上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因此跨國公司要從三方面主動轉變發展理念和經營策略。
作為一個正在迅速走向全球化的公司,目前中國五礦40%以上的資產均配置在中國以外。文波認為,跨國公司首先要奉行全球一體化的經營理念,做到全球統一運籌,統一資源配置,統一運營管理,通過全球的資源整合、一體運作,建立跨國公司區別于普通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其次,要樹立全球統一的行為標準,經營無國界的最終體現是企業行為的全球一致,無論是在本土還是在海外,都需始終恪守誠信原則,秉承投資一方造福一方這樣的理念,餞行全球契約的基本原則;最后,要從全球視角審視合作競爭關系不僅要善于與上下游合作,更要善于與競爭對手合作,共同開拓新市場,傳播新理念。
商務部部長助理劉海泉則表示,跨國投資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力量,其通過跨境投資,將其資本、技術、先進管理經驗和市場網絡等優勢與東道國的土地、資源、人力資本等優勢相結合,既實現了自身的發展,也推動東道國融入全球價值鏈和產業鏈。信息技術革命為跨國投資創造了越來越便利的條件,國際分工不斷深化,分工模式不斷創新,目前一大批基于互聯網、大數據基礎上的新興跨國經營模式正在形成。

全球制造業正處在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德國工業4.0如火如荼,美國工業互聯網不斷升級,“中國制造2025”戰略規劃正式發布,制造業作為我國的核心支柱產業,正展開新的一輪轉型升級步伐。
“中國制造2025”將智能制造定義為核心工程,智能制造涵蓋了智能產品、智能設計、智能車間、智能工廠、智能物流和智能服務等相關領域,智能制造技術的應用對制造企業實現轉型升級,有著現實的意義和迫切的需求。那么,如何迎接中國的智能制造時代?跨國公司準備好了嗎?
在本屆跨國公司領袖圓桌會上,歐姆龍自動化中國有限公司副總裁松山信表示,目前中國制造業已到了轉折期,此時也是最大的機會。他認為,以往客戶做生產線的時候,基本都是委托國外或是外部的資源來做,但是作為中國企業來說,怎樣充分地發揮他們的技術潛力才是最大的課題。從產品制造方面來說,信息技術是最重要的,制造企業需要發揮他們信息技術最大限度的活躍。
在制造業走向智能制造的過程中,老工業轉型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羅克韋爾自動化大中華區市場總監程杰認為,老工業轉型最大的挑戰,很可能在于如何有效地從根本上改變運營方式,確保公司步入正軌。這就需要企業領導人具有遠見,需要不同領域的人才向著同一愿景共同努力,相互協作。
程杰提到,運營和自動化人員通常不喜歡與IT人員共事,但是要想實現企業互聯,他們必須要攜手合作,甚至還包括質量、生產、高級管理層的人員。互聯企業最大的敵人不是新技術的應用,而是無所作為。
作為一家著名的跨國制造商,羅克韋爾自動化計劃在未來兩年內,將新系統推廣到95%的自有工廠中。盡管如此,公司仍然認為“互聯企業”的建設需要繼續不斷地努力,確定新的目標,并持續改進。
除了智能制造,環保也成為本屆跨國公司圓桌論壇的熱點話題,華興控股(GIO)集團總裁葛小松在出席跨國公司中國區總裁閉門會議時,向媒體公司介紹正在進行的秸稈材料項目。該項目具有極高的環保價值,可以替代50%的塑料制品,用該項技術生產的產品,80%以上是農作物秸稈,剩下的20%是其它化合物,不含塑料也不含甲醛。此項技術將有效解決農民焚燒秸稈的問題,減少霧霾發生率,提升空氣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