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經濟學
Point
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告結束“獨生子女”政策,全面實施一對夫妻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但“再生一個”并非“添雙筷子”那么簡單,對于國家來說,新的二胎政策背后蘊含了深刻的經濟政策;對于每個人,我們也有自己的經濟賬。

“國家剛剛宣布二胎全面放開,券商的朋友馬上挖掘二胎概念準備明天做多,但坐在旁邊的期貨朋友,馬上默默地打開電腦,全倉掛出了橡膠的空單。”這是十八屆五中全會決定“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后,在網上和社交媒體上非常流行的一段話,其背后折射出新政對產業經濟的影響。
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也被稱之為“全面放開二胎”政策,這是繼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啟動實施“單獨二孩”政策之后的又一次人口政策調整。新政的實施,除了會給我國的人口結構帶來影響之外,對相關產業的影響同樣備受關注,市場將其稱之為“二胎”經濟。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句話用來描述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最合適不過。在三十年后的今天,我國生育政策慢慢地由“一家一個孩”,變為“單獨二胎”,現在又全面放開了二胎政策。計劃生育政策當初被定為國策,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國策”的大逆轉?
按照人口出生規律,1986年到1990年中國的第三次“嬰兒潮”發生后,在這代人生育高峰時段,應該出現一個相應的回聲嬰兒潮。再加上2013年底開始放開“單獨二孩”政策,有關部門一直確信,會出現比較明顯的出生堆積。但觀察最近十年的年出生人口,并沒有發現任何明顯的潮峰。“嬰兒潮”爽約更加印證了人口學者的判斷:目前中國整體的生育意愿已經非常低,生育率已低至值得警醒的水平。
由于低生育率對經濟的影響有一定的滯后性,導致人們對低生育率的嚴重后果估計不足。低生育率的前幾十年是享受人口紅利,但后面可能上百年要還債,拖累經濟發展。更有一種言論說,嬰、幼、少、青年等人口比例的快速下降,通過消費群體和收入邊際消費率的不同,影響國內的投資消費,進而使經濟下行,人口因素是中國目前出現經濟下行的首要原因。
從社會保障方面來看,人口老齡化導致老年人的比例迅速上漲,而社會養老金的支出持續增多。年輕人口比例的下降導致養老金的供給相對減少,這一增一減,導致近年來多地養老金出現“吃緊”苗頭。而按照這樣的趨勢,養老金“供不應求”的時候已為期不遠。
這樣大家就會理解國策逆轉的內在原因。在過去三十年中國經濟的騰飛中,人口紅利的貢獻高達27%。生育率的持續下降、少子化和老齡化使得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降低。而要解決這個問題,要提高中國經濟增長動力,迅速調整生育政策,增加未來人口的新鮮血液,是必要的對策之一。

有一個歷史例證,那就是美國的“嬰兒潮”。
1945年二戰結束后,大批軍人返回美國,1946年,美國出生了340萬個嬰兒。在此后1946-1964年的18年間,美國共有7590多萬嬰兒出生,約占當時美國總人口的25%,是當今美國社會的中堅力量。
隨著“嬰兒潮”人口的成長,美國的經濟步入了令人眩目的成長期。1969年之后,美國這一代“嬰兒潮”逐漸進入25歲以上的年齡段,美國住房需求急劇增長,引發了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的第一次房地產繁榮。截至2008年末,“嬰兒潮一代”掌握了13萬億美元投資性資產及50%的可支配收入,財富總額約40萬億美元,占美國家庭總財富的70%左右。持續的經濟繁榮使這代人的理財方式也和以往不同,人們熱衷于投資股票和房地產,習慣于提前消費。強大的消費力、過低的儲蓄率和以投資為主的理財觀,成為“嬰兒潮一代”的標志,也造就了美國股市和地產業長達十幾年的輝煌。
而根據研究機構——銀行信貸分析(BCA)的研究,全球人口增長率大幅下滑。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和出生率成反比關系:社會越富有,生育率越低。中國是這一趨勢的顯著代表,中國每年的人口增長率已經降至0.5%,僅為20世紀80年代增速的不到1/3。
中國二胎政策給勞動力所帶來的增長預計至少需要數十年才能顯現。目前看來,勞動力的唯一增長將來自于新母親群體。很多人口學家認為中國二胎政策推出的時間太晚了。
但是同時中國政府此舉還有其他的目的。中國政府正在努力推動國家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從之前依靠出口和投資的經濟模式轉變為依靠消費的經濟模式。更多的新生兒意味著父母需要夠買很多東西。

外媒稱,中國全面放開二胎的政策,是一種不同形式的量化寬松。盡管中國央行在去年6次下調利率,中國的二胎政策仍可以在未來9個月內刺激支出。根據報告顯示,股市已經提前作出反應,紙尿片生產商,嬰兒奶瓶生產商和皮膚護理產品生產商的股價都出現上漲(盡管安全套生產商股價出現下跌)。
回想過去我們養育孩子的經驗,中國父母們可能會希望他們的孩子能夠生活在一堆五顏六色的生活用品之中。中國父母們可能會需要換一個更大的房子來養育孩子,這或將刺激中國很多城市過剩的房地產。房地產商可能會因為大量新增的需求而開始重新建造房屋。
但是這一前景在考慮到其他因素后將變得不是很光明。在中國養育孩子的開支,包括教育費用,補課費用,參加運動隊的費用,各種活動,電腦、手機等等都將讓很多中國父母在是否生育第二個孩子的問題上有所考慮。此外還有照顧孩子這一巨大挑戰。
盡管如此,銀行分析信貸公司題為《無路可逃》的報告中仍有幾個積極方面:“股市中最具有投資價值的板塊將是醫療保健板塊。這一板塊目前尚處于待開發的狀態。人們未來在醫療保健領域的支出將超過其他領域。醫療保健領域的公共支出將在未來數十年中持續增長。人們將越來越重視提高自身生活的質量,這一趨勢將進一步得到加強。”
醫療健康方面的大公司們正在為爭奪市場大蛋糕而努力。摩根大通經濟學家Daniel Silver指出,“消費者在醫療健康方面的支出正在增加。今年第三季度消費者在醫療健康方面的支出從2014年的3%上漲至4.7%。而其他領域的支出則保持穩定。當然這其中也有能源支出下滑的因素。但是,醫療健康行業的就業形勢正在穩定上漲,與此同時該行業的薪資水平增速也在加速。”
人們常說,人口就是命運。中國正在試圖改變自己未來的命運,中國希望讓中國父母擁有兩個孩子可以在短期內幫助經濟,而長期又不會傷害到國家的經濟。全球其他地方,對于老齡化人口醫療健康的支出和投資將會不斷增加。
彭博情報經濟學家Tom Orlik和 Fielding Chen列舉了放開二胎對出生率和經濟的影響有限的三條原因:新人走上工作崗位有滯后時間,社會壓力促使年輕人努力工作并晚育,以及違反規則超生的普遍存在。
以“只生一個好”為理念的超過30年的計劃生育工程,以及飛漲的育兒成本都導致中國人口下降,并對中國的經濟構成了挑戰。1949年建國之初,鼓勵家庭養育盡可能多的兒童,這導致中國在之后的20年增加了約2.6億人,并導致領導人轉而擔心人口過快增長會耗盡資源,阻礙經濟增長,并于1970年代末實行了獨生子女政策,該政策首先在江蘇如東試行,之后向全國推廣。各少數民族可以免于計劃生育。之后30年里,這一政策使得中國減少數億潛在出生人口,并加速了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從人口統計池中移除了數億的潛在嬰兒。中國的老齡撫養比(每100個工作人口中65歲以上的人數)將于2050年增加3倍,達到39。
聯合國估計,2015~2020年期間,中國的毛出生率將由五年前的每1000人中出生13.4人下降到12.2人。同時,根據聯合國的預測,到2020年中國60歲以上的人口的數量將增長近3600萬,達到2.45億。到2030年,這一數字累計將激增近1.49億(超過德國和法國的人口總和),達到3.58億。


人口老齡化不局限于中國。到2050年,許多發達國家,包括日本、歐盟、韓國和新加坡等的退休工人占人口比例將高于中國,甚至連泰國和巴西等新興經濟體都開始面臨這一趨勢。到2050年,全世界60歲以上人口至少有20億人,超過現在的兩倍。也將超過兒童數目,其中約有4億人在80歲以上,這個數字超過美國目前的人口數目。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上月宣布,他的一個經濟工作重點是扭轉日本人口下降。他任命了一位人口問題特別顧問,并要求他拿出“大膽的建議”提高日本出生率,以減少多年來由于勞動力下降對經濟發展的阻礙。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車偉介紹,中國人口預計到2025年將達到14.1億的峰值,到2050年則遠低于目前水平。
這種轉變在城市和鄉村將會帶來不同的感受,在農村將造成更大的影響:大多數農村父母由于通常來自非獨生子女家庭,因此并不符合以前的有限開放二胎政策。
沒錯,不,也不對。劉鐵頭咬文嚼字地糾正我說,不是怒氣沖天,是惱羞成怒。劉鐵頭夾了塊豬臉,嚼得呱唧呱唧滿嘴流油。
城市家庭將繼續對目前的二胎政策采取觀望態度,據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劉利剛表示,中國的勞動適齡人口已經開始下降,而不太遙遠的未來總人口也會出現下降,美國企業研究所人口學家Nicholas Eberstadt表示,試圖對中國人口進行控制的措施將破壞人口結構的穩定性。

方正證券的分析人士指出,放開二胎對中國經濟的積極意義主要在于中長期對老齡化的緩沖,但對于經濟趨勢的短期影響相對有限。但即便如此,全面放開二胎相當于對中國的老齡化問題找到了一個理論上的均衡解,在預期上的積極影響不容忽視。而且,部分直接關聯產業仍將會從嬰兒潮中受益。
按16歲成年前城市農村平均撫養成本20萬元粗略估算,二胎嬰兒潮所蘊含的消費紅利大約在每年1200億-1600億元。短期內,二胎嬰兒潮的到來將拉動相關食品、玩具、母嬰醫療、兒童服飾、家用汽車、教育培訓等行業的發展;中期來看,二胎嬰兒潮的到來將改變中國人口的年齡結構,減緩老齡化速度,房地產等行業也會部分受益。
金融作家賀江兵認為放開二胎亟須減免個稅。從各大網站上的民意調查來看,愿意生二胎的比例很低,大部分網友表示“生不起”。
當前的育齡婦女大多是80后和90后,而這些人一般都是剛剛入職或入職不久,按照一般的規律在單位里都屬于起步階段,大多是工薪階層。而工薪階層絕對全部被個人所得稅涵蓋,由單位代扣繳納個稅。對于生活壓力巨大的工薪階層來說,活下去已很艱難,且不說生二胎了,第一胎敢生已經需要很大的勇氣了。
如果暫停征收個人所得稅,或者大幅降低稅負,暫停繳納“五險一金”,至少有三個方面的積極效果:第一,提前完成既定的到2020年完成收入倍增計劃;第二,刺激消費,拉動疲軟的經濟增長;第三,鼓勵年輕人敢生孩子。個稅省下來的錢留給年輕人生孩子買奶粉,豈不是好事?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經濟系研究教授梁建章預計二胎將帶出每年兩千多億元的消費。
根據最新一次人口普查的結果,中國生育率已經降到了1.18的低水平,遠遠低于歐美發達國家和東亞鄰國。如果不能改變這種趨勢,那么倒金字塔形狀的人口結構,將會成為中國經濟難以擺脫的沉重負擔,甚至形成一系列惡性循環的后果。
“單獨二孩”政策惠及的幾十萬新生兒加上本次進一步放寬限制的“全面二孩”,根據估算,未來每年平均新增的小孩規模預計將在250萬左右。按照每個孩子每年帶來3萬元消費來計算,每年新增的消費就是750億元。此外,伴隨著新生人口的房屋、教育和基礎設施等領域內的民間和政府的投資在最開始的5-10年里,每年可能額外增加2250億元的投入。
近日,“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剛一出臺,就被反應迅速的開發商嗅到了新的商機:二胎放開給樓市帶來重大利好;二胎放開將有效刺激換房需求;二胎放開將是未來房地產發展的人口紅利等等,諸如此類的說法被迅速移植到了項目的戶外廣告、宣傳語上。
開發商如此熱衷二胎效應,正是看好了未來人口紅利對樓市的刺激,巴不得迅速將未來的利好變現。“全面二胎政策無疑為低迷的樓市,刀刃上的白銀時代打了一針強心劑。”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趙秀池認為,全面放開二胎政策對房地產業既有預期效應,也有現實效應,對房地產業是重大利好。趙秀池表示,全面二胎消息既出,房地產股等相關股票就漲起來了,顯然是人們心理預期的體現。展望未來,全面二胎政策必定是要實施的,人口是真的會增加的。有人預計,未來四年即將多生育2500-5212萬嬰兒。隨著人口的增加,一系列相關的需求也會增加,包括住房、學校等。
不僅如此,隨著人口的增加,家庭規模的變化,房地產的數量和結構都會發生相應變化。三房、四房的戶型會成為主力戶型,學區房將更加受到追捧。
持類似觀點的還有易居研究院副院長楊紅旭,他表示允許普遍二胎政策對于樓市應屬重大利好。因為樓市需求與人口有關。全面放開二胎限制,將明顯促進人口增長,而且十幾年后將增加勞動人口數量,小幅再現人口紅利,既有助于經濟增長,也有利于樓市需求。

不過,二胎政策的利好似乎也有被躁動的樓市提前透支的可能。中原地產首席市場分析師張大偉就表示,并不看好二胎放開對樓市的刺激。此前單獨二孩放開后,生育意愿并不高。至少到目前為止,單獨二孩政策對市場影響并不大。數據顯示,之前實行了幾年的單獨二胎的政策,全國條件滿足的一共有1100萬對夫婦,截至今年5月只有145萬對夫婦向政府提出申請,而最后真正生育二胎的只有80萬對,也就是說二胎主觀執行率只有8%左右。
北京的數據也顯示,截至9月30日,北京市“單獨二孩”申請數和辦證數,分別為53034和48392例,所謂的新人口紅利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高。另外,在撫養教育成本越來越高的情況下,二胎雖然全面放開,但未來十幾年里,具體執行會怎么樣并不樂觀。張大偉就表示,有實力生二胎的,即使沒有放開政策,也一直沒被抑制過。所以單獨政策后,增加的生育數量非常有限。
并且,在張大偉看來,放開二胎對改善型需求的影響也要因地而異。一方面,三四線城市普遍都是三房、四房甚至更大的戶型,因此改善型購房需求有,但并不是特別明顯。另外,一線城市因為生活成本十分高昂,人們的生育意愿并不強烈,放開二胎的影響相對較小。因此,他認為二胎政策放開對全國樓市的影響還是被高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