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嬌
面向創新的TBCL教學模式探究
●王天嬌
從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到PBCL(Problem-Based&Collaborative Learning),是基于問題的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有效融合,革新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本文在PBCL教學模式的基礎上,結合培養創新能力的教育目標,提出TBCL教學模式,并闡述了該教學模式的基本特點、設計思想和具體的應用建議。
TBCL;創新教育;合作學習;教學模式
PBCL(Problem-Based&Collaborative Learning,基于問題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有助于學生感受團隊合作的魅力,促進了學習方式的自由選擇,擴展了學習的視角,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和敢于冒險的勇氣。然而,該教學模式在應用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組員的積極性得不到調動、教學目標偏重既定問題的解決、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不夠明顯、缺少對學生創新能力的評定等。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改進了PBCL教學模式,將單一“問題”的解決轉向復合“任務”的完成,提出“基于任務的合作學習”模式,即TBCL教學模式。
TBCL(Task-Based&Collaborative Learning,基于任務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是在PBCL的基礎上,要求教師把教學目標映射到學習任務的真實情境中,引導學生以學習任務為主線,按一定規則組成學習團隊,采用相互合作的方式探求任務的解決方案,完成既定任務,并對解決任務的過程進行創新評價的過程。它汲取PBCL教學模式的優勢,并將教學內容隱藏于特定的學習任務之中,通過任務完成的質量來評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強化了教學目標的層次性,凸顯了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相比而言,TBCL教學模式的特征主要有:
第一,學習任務囊括的知識點更多。一個學習任務包含多個問題,任務的完成依賴于多個問題的解決。因而,相較于問題的解決方案,學習任務的完成策略更富有系統性、挑戰性和概括性,其對應的知識點更有層次感和多樣性。學生只有掌握各級知識點,才能最終完成學習任務,并在解決任務的過程中應用所學知識點,從而鞏固和強化教學內容。
第二,學習方式更加豐富多樣。不同的小組在完成同樣的學習任務時采用的方式方法不盡相同,相同小組內的不同學習者因認知特點不同也會采用不同的問題處理方式,因而在學習任務的解決中就表現出多種多樣的學習方式,于是創造性的解決方案層出不窮,實現了傳統教育與創新教育的結合。
第三,學習效果的復合程度更高。隨著學習的深入,任務的難度由小變大,學生從解決最基本的問題開始,不斷尋求任務的最優解決方案,進而創造性的完成所有學習任務,學習能力得到螺旋上升。學生不僅習得了相關的知識與技能,提高了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人際交往等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了解決問題的創新能力,體現了創新教育的目標。
TBCL教學模式應用的結構圖如圖1所示,任務、合作和評價是TBCL教學模式的三個重要內容。

圖1 TBCL教學模式結構圖
(一)任務(TASK)設置
教師應依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結合現實生活,設計出特定的教學任務。首先,教學任務應具有確定性、指向性、集成性、研究性等基本特征。確定性是指任務的描述不應模糊而是清晰和確定的,學生須明確知道自己要完成的任務以及要達到的既定目標。指向性要求教學任務與學習內容相關聯,教學任務應指向教學目標所對應的各級目標。集成性是相對于章節知識點的連貫性與整合性而言的,是教學任務的復雜程度。教學任務應能將各級知識點有序組織并應用,通過對各級知識點的應用最終解決整個復雜的教學任務。
其次,教學任務可從三個層面獲得:從課程中獲得,這是任務較為狹窄的來源;從科研課題中獲得,這樣的任務帶有一定的動力,但也有一定的難度;從社會生活和綜合性任務中提取,這類任務一般集成性較大,需要做更深的調研和探究,要求任務完成的最終結果最好能轉化成生產力,回歸到現實生活中去,體現創新。
最后,教學任務的實施要體現合作、創新、準確。小組成員之間應采用協同合作的方式完成學習任務,發揮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優勢。同時,小組任務的完成要具有獨創性、新穎性,包括方法創新、結果創新等。另外,學習任務的解決思路應清晰有序,易于被理解和接受。
(二)合作(Collaborative)學習
合作學習是在學習小組基礎上進行的,通過分組以及子任務的分配,學習者發揮自主能動性,參與到共同的學習任務中,完成屬于自己的子任務,為小組貢獻力量。在此過程中,教師為學習者提供資源和方法途徑的指導,同時監督和鼓勵各小組成員。學生分組、學生合作和教師引導三方面共同保證了合作學習的順利進行。
1.學生分組。為避免籠統,TBCL采用的分組理念是以興趣相投為主,兼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通過自愿選題的方式結合,再進行微調使各組的程度相當。小組人數根據任務難度而定,并大致遵循心理學上的7±2的原則。同時要挑選一名組織能力強的負責人,以分配任務和掌管進程。
2.學生合作。合作的過程是與人相處的過程,關注學習的效果是根本,維護小組團結和學習熱情是關鍵,團體順利完成任務是目標。組內成員間要建立相互依賴的合作關系,形成共同學習愿景。
3.教師引導。教師的引導工作包括幫助、指導、監督和鼓勵學生等。為鼓勵創新,積極激發學習動機,從細節做起,應用激勵策略設計學習任務、創設學習情境、組織學習活動、提供學習方法途徑指導、監控學習過程和監督實施最終學習結果評價。
(三)評價(Evaluation)策略
TBCL教學模式的評價設計依據具體的教學目標進行。評價標準包括學習者自評、小組內互評、小組間參評、教師總評等,評價具體內容由任務完成程度、學習目標達成程度、自主學習能力、合作與交往能力、探索創新能力等一級指標組成,其中探索創新能力的權重相對較大。同時,以學習理論中的建構主義為指導,要求學生對學習過程進行反思總結,撰寫心得體會,作為評價的一部分。
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評價以客觀評價為主,兼顧主觀評價。客觀評價指標應全面系統,設計多級指標體系,科學分配權重,使用綜合評價方法,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
(一)任務的設置要創新
教師在設置學習任務時,不僅要考慮任務與教學目標的契合程度,更重要的是以不同于課后問答題的形式將學習任務布置下去。也就是說,學習任務的設置不是簡單的將教學目標分配給學生,而是把教學目標轉化為具體情境中的學習任務后以拋錨的方式展示給學生。這種學習任務不同于簡單問題的羅列,而是立足生活的實際任務,體現出新穎性和真實性。
(二)合作學習的形式要創新
傳統的合作學習多是小組成員聚在一起共同討論和學習,僅在表現形式上體現了合作互助。TBCL教學模式提倡組內成員和組間成員的雙重合作,合作突破物理地域的限制,鼓勵使用互聯網資源,借助網絡社交媒體和移動社交工具,充分利用零碎時間,線下和線上有力結合,實現最大限度的合作共贏。
(三)評價方式要創新
傳統教學的評價方式比較單一,多偏重學生的學習結果。TBCL教學模式提倡立體化的評價模式,集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為一體,將評價貫穿于整個任務的解決過程中,將學生的自我評價、小組內評價和小組間評價相結合,對學生的表現進行全面評定。
[1]劉黃玲,黃榮懷.CSCL中的交互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5(05).
[2]李克東.信息技術環境下基于合作學習的教學設計[J].電化教育研究,2000(04).
[3]王小平.網絡環境下基于合作的合作學習模式的構建與應用[J].現代教育技術,2004(04).
[4]柴少明,趙建華.CSCL環境中基于對話學習理論的教學設計[J].電化教育研究,2008(04).
[5]劉柳.淺談PBL中問題的設置[J].高教論壇,2006(04).
(責任編輯:劉君玲)
王天嬌/山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