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城,陳水金,宋紅梅
(1.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康復醫院,福建福州350003;2.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院,福建福州350003)
中醫運動康復方案對頸型頸椎病患者頸肌表面肌電和MCU影響研究
王心城1,陳水金1,宋紅梅2
(1.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康復醫院,福建福州350003;2.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院,福建福州350003)
目的分析中醫運動康復方案對頸型頸椎病患者頸部肌群表面肌電變化的影響以及對頸部肌力、頸椎活動度和疼痛主觀感受的影響。方法對60例頸型頸椎病患者采用信封法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治以中醫運動康復方案,對照組采用頸復康顆粒治療,觀察治療前后2組頸部肌群肌電信號和肌力變化。結果治療后治療組MCU頸椎活動度優于對照組(P均<0.05),MCU肌力增長優于對照組(P均<0.05),對照組治療前后前屈、后伸肌力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治療組斜方肌和胸鎖乳突肌IEMG、MPF以及VAS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均<0.05)。結論中醫運動康復方案對于頸椎病患者頸部肌力、頸椎活動度增加和提高痛閾方面有效。
頸型頸椎病;中醫運動康復方案;表面肌電;MCU;頸肌
頸椎病很大部分與頸椎無法得到有效鍛煉有關,因而本病廣泛發作且極易反復。我們在臨床診療基礎上,研發出一套適合臨床和家庭應用的頸椎導引操,包含“大鵬展翅”“蒼龜縮頸”等仿生動作,與懸吊運動療法相結合,形成一套治療頸椎病中醫運動康復方案,臨床取得良好療效。現通過表面肌電儀分析中醫運動康復方案干預下頸部肌群肌電信號變化,同時通過頸椎神經肌肉功能檢測及訓練系統(MCU)觀察頸椎活動度和頸肌力量以及疼痛主觀感受,探討中醫運動康復方案治療頸型頸椎病的生物學效應及其作用機制。
1.1 診斷標準參考2008年第三屆全國頸椎病專題座談會制定的頸椎病診斷標準[1]。
1.2 納入標準符合診斷標準,年齡18~65歲,首次就診的頸型頸椎病患者。
1.3 排除標準先天性發育性椎管狹窄、頸部扭傷、頸椎脫位等;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伴隨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腫瘤及其他重要器官器質性疾病等。
1.4 一般資料選擇2013年1月1日—2014年6月30日就診于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康復醫院中心病房和頸椎病專科門診的頸型頸椎病患者60例,采用信封法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其中治療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齡(42.27± 12.32)歲,平均病程(9.40±3.73)月;對照組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齡(42.76±12.87)歲,平均病程(8.77±3.51)月。2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1 對照組口服頸復康顆粒6 g每日3次。3周為1個療程,療程結束后予療效評價。
2.2 治療組①懸吊訓練系統(sling eercise training,SET)頸肌激活:a.頸椎懸吊中立位放置;b.頸椎深層肌肉激活:患者分別以仰臥、俯臥、左右側臥位將頸部處于懸吊中立位,保持頸部穩定,操作者給予輕手法震動懸吊繩,各2 min;繼而一手托患者后枕部,另一手拇指點壓頸椎雙側華佗夾脊穴各半分鐘,左右交替;c.前鋸肌激活:患者跪于床上,上身直立,單手握懸吊繩,雙側上肢伸直水平前伸,保持上身伸直并前傾,維持身體穩定1~2 min,左右各1次。SET頸肌激活結束后,囑受試者每日頸椎導引操鍛煉。以上每日1次。②頸椎導引操鍛煉:a.蒼龜縮頸:雙臂下垂,伸直置于體后,同時盡量聳肩、擴胸,頭和頸部盡量后仰,兩目直視前上方,使肌肉保持收縮狀態5 s,然后完全放松回位。每日30次為1組,早晚各做1組。b.大鵬展翅:十指交叉,掌心置于頭后枕部,肩臂向前下方用力、頭項部后仰,互相對抗。持續5 s,然后放松回位。每日30次為1組,早晚各做1組。c.白鵝引頸:效仿白鵝伸頸吞食食物的動作,以下頦引導頭頸向前方做前伸、后縮的環狀活動。每日30次為1組,早晚各做1組[2]。3周為1個療程,療程結束后予療效評價。
2.3 檢測指標①MCU:a.頸椎活動度:患者端坐于MCU系統上,固定后檢測前屈、后仰、側屈、左右旋轉方向的頸椎活動度,檢測3次后取平均值。b.頸肌等長肌力:患者端坐于MCU系統上,固定后檢測前屈、后仰、左右側屈方向的等長肌力,檢測3次后取平均值。②表面肌電指標:患者端坐于MCU座椅上,電極片置于患者胸鎖乳突肌、上斜方肌:a.檢測胸鎖乳突肌、上斜方肌達最大值時積分肌電值(integrated electromyographie,IEMG),檢測3次后取平均值;b.患者端坐于MCU座椅上,置前屈、側屈45°位置上,在最大肌力模式下,測試5 min,取平均功率頻率(mean power frequency,MPF)值,檢測3次后取平均值。③疼痛評定標準:應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檢測。
2.4 統計學處理數據整理后,建立數據庫錄入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屬正態分布采用x±s表示,用t檢驗進行分析,顯著性水準P=0.05。
3.1 2組治療前后頸椎活動度比較見表1。
表1 2組治療前后頸椎活動度比較(±s)度

表1 2組治療前后頸椎活動度比較(±s)度
注:與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比較,2)P<0.05。
組別治療組n對照組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30 30 30 30左旋66.9±12.3 69.7±13.21)2)68.3±14.4 69.1±12.11)右旋71.4±9.3 72.8±10.11)2)69.1±12.3 71.4±12.31)前屈43.3±12.8 60.4±9.01)2)58.3±10.2 59.1±10.21)后伸51.0±12.8 54.7±12.61)2)51.6±13.5 54.2±13.81)左側屈42.7±8.7 46.9±10.11)2)42.3±12.8 45.4±9.01)右側屈45.6±9.2 50.6±9.41)2)45.8±10.5 49.3±10.81)
3.2 2組治療前后頸椎等長肌力比較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頸椎等長肌力比較(±s)磅

表2 2組治療前后頸椎等長肌力比較(±s)磅
注:與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比較,2)P<0.05。
組別治療組n對照組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30 30 30 30前屈5.3±2.3 6.5±2.81)2)5.4±2.8 5.4±3.0后伸11.5±4.2 13.8±4.11)2)10.5±3.5 10.5±3.8左側屈6.7±4.1 8.6±4.41)2)6.3±5.8 6.4±4.21)右側屈6.2±3.0 8.3±3.01)2)6.6±3.6 7.0±3.11)
3.3 2組治療前后表面肌電信號及VAS比較見表3。
表3 2組治療前后表面肌電信號及VAS比較(±s)

表3 2組治療前后表面肌電信號及VAS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比較,2)P<0.05。
組別n 上斜方肌胸鎖乳突肌治療組對照組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30 30 30 30 IEMG/μV 148.31±67.11 183.06±55.531)2)142.07±74.01 153.46±69.861)MPF/Hz 48.25±8.91 51.52±6.411)2)45.91±5.84 48.65±5.731)IEMG/μV 81.28±41.93 94.35±43.411)2)63.51±42.64 79.89±43.241)MPF/Hz 48.32±7.63 53.13±6.731)2)47.93±6.91 49.04±6.021)VAS/分5.31±2.36 3.91±1.571)2)6.24±2.31 5.12±2.371)
4.1 現代生活工作方式的轉變,導致人們伏案的時間延長,另外空調冷氣的普遍使用,使人們頸部深、淺肌群容易疲勞、受寒乃至受損,從而使頸椎病發病率快速增長。頸部肌肉的損傷,必然帶來頸椎穩定性下降,從而加速頸椎骨關節損傷,引發頸椎病。國外的一系列研究也證實,關節疼痛的產生來自于活動產生對關節的負荷;另外,慢性運動系統疾病初期都表現為局部關節穩定下降、運動感覺功能下降和肌肉力量下降,反映在頸部肌群上表現為肌肉靈活性和協調性降低、神經支配功能減弱、肌力下降。這部分受累肌肉在形態上通過核磁共振掃描表現為橫斷面縮小,在MCU肌力測試系統上表現為肌力下降,在表面肌電號上表現為IEMG漲幅過高和MPF值下降。
4.2 SET既能改善肌肉協調性,又能激活神經支配減弱的局部肌肉,目前被臨床逐漸廣泛采用。與之比較,我國傳統導引療法既能增強全身體質,又能加強肌肉靈活性和協調性,并增強肌力。我院專科研發的頸椎導引操,包含“大鵬展翅”“蒼龜縮頸”等仿生動作,脫胎于“五禽戲”,將頸椎導引操與懸吊運動療法相結合,形成一套頸椎病中醫運動康復方案,以懸吊運動療法激發、頸椎導引操鍛煉為主,既能激發肌肉活性,又能增強靈活性和協調性,使頸椎功能得到最大限度康復。臨床治療中,頸椎病癥狀易反復發作,主要是頸椎部分深層穩定肌處于失活狀態以及外周肌肉缺乏鍛煉所致。我們臨床中針對性加強這兩者的功能訓練,發現患者頸椎功能不但得到大幅提升并且效果更持久,這兩者的訓練已經得到廣大患者和治療師認同。本研究結果顯示中醫運動康復方案對患者頸椎活動度和頸肌肌力、耐力均有良好提升,且優于口服藥物組。
4.3 近年來我們根據臨床經驗設計了多項實驗研究,分別對頸肌功能、頸椎骨關節活動等方面的近、遠期效應進行了研究[3-6],結果表明頸椎病發生過程中關節間應力的改變和肌肉功能的下降是其主要原因,低頭工作、不良生活模式使頸椎關節穩定性下降,產生疼痛及神經壓迫癥狀,如改變頸椎關節應力,促使穩定肌及外周肌群處于良好功能狀態,就可以達到新的動態平衡,進一步還可以使骨質增生停止并使其吸收[7]。中醫傳統手法治療多存在療效反復、運動功能恢復慢的問題,究其原因多為不注重運動康復訓練,導致癥狀易反復,另外對于頸椎關節深層穩定肌的忽視,也延長了患者的康復時間。中醫運動康復方案能有效調節穩定肌和外周肌群的平衡關系,改變頸椎骨關節間應力,降低局部痛閾,增加頸椎活動度,明顯改善MCU肌力指標,符合頸椎穩定的需求,能夠為頸椎病的預防和康復提供有益支撐。
[1]李增春,陳德玉,吳德升,等.第三屆全國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J].中華外科雜志,2008,46(23):1796-1799
[2]王詩忠,王心城,宋紅梅,等.基于MCU量化評價中醫對項背疼痛亞健康狀態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19(31):3365-3367.
[3]王詩忠,王心城,宋紅梅,等.基于表面肌電信號特征分析針刺對頸部肌群的效應[J].福建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21(1):1-3.
[4]廖軍,陳水金,徐騰,等.通督強脊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隨機對照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11,22(2):445-447.
[5]王詩忠,宋紅梅,陳少清,等.中醫干預項背疼痛亞健康狀態的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J].福建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20(6):3-6.
[6]王心城,宋紅梅,王詩忠,等.鋪灸影響退變大鼠椎間盤、頸肌及腦的一氧化氮及合成酶的實驗研究[J].福建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21(2):23-25.
[7]趙玉學.頸椎病診斷與非手術治療[M].沈陽:白山出版社,1991:201.
R246.9
A
1000-338X(2015)06-0003-02
2015-10-25
王心城(1977—),男,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