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鴻莉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福建廈門361003)
中藥辨證治療腸易激綜合征170例
莊鴻莉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福建廈門361003)
目的探討中藥辨證治療腸易激綜合征的療效。方法將2009年7月—2014年8月本院收治的170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運用中醫脾胃學說結合伍德娜主任經驗進行中醫辨證治療,治療4周后評價患者的總體療效、臨床癥狀積分及生活質量。結果本組患者顯效113例,有效49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95.3%;治療后患者各癥狀積分均顯著降低,治療前后各癥狀積分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患者生活質量各維度得分均顯著上升,治療前后生活質量比較差異亦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運用中醫脾胃學說結合伍德娜主任經驗辨證治療腸易激綜合征療效確切,能夠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
中醫脾胃學說;腸易激綜合征;名醫經驗;辨證施治
腸易激綜合癥是臨床上常見的慢性功能性腸道病,患者常表現為腹痛、腹部不適或排便習慣、大便性狀的改變。中醫認為本病屬“郁證”“泄瀉”“腹痛”等范疇[1],其主要病機為肝脾不調、肝郁脾虛,臨床上多采用平調肝脾、疏肝健脾等方法治療。筆者師從福建省第三批中醫學術經驗指導老師伍德娜主任,伍老師為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現任全國中西醫結合消化學會學術委員,福建省中西醫結合消化學會副主任委員。伍老師擅長運用中醫脾胃學說治療內科各種疑難雜病,治療主張審證求機,因勢利導,直折病機。本研究運用伍德娜主任的經驗治療腸易激綜合征170例,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將治療經驗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0年7月—2014年8月在本院就診的170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96例,女74例;年齡19~78歲,平均(43.2±11.5)歲;病程6~65個月,平均(24.9±8.1)個月;其中腹瀉型71例,便秘型68例,混合型31例。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符合羅馬Ⅲ診斷標準(2006年)[2],近3個月內每個月至少有3 d出現反復發作的腹部不適或疼痛癥狀,同時合并有以下2項者:①排便頻率改變;②排便后癥狀改變;③大便形狀改變。以上癥狀發生6個月,在近3個月持續出現,實驗室檢查未發現生化異常,經腸鏡檢查排除腸道器質性病變。
1.2.2 中醫辨證分型參考《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中醫病癥部分》[3]及伍德娜主任臨床經驗辨為肝氣郁結、肝郁脾虛、濕熱傷中、寒熱錯雜、脾胃虛弱、脾腎陽虛6個證型。
1.3.1 納入標準出現癥狀6個月以上,且近3個月內每個月至少有3 d出現反復發作的腹部不適或疼痛癥狀,同時合并以下2項:①排便頻率改變;②排便后癥狀改變;③大便形狀改變。
1.3.2 排除標準均做大便常規及結腸鏡檢查,排除腸道感染性疾病如細菌性痢疾、腸結核、慢性阿米巴腸炎;排除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排除結腸或直腸腫瘤;排除其它疾病如甲亢、中毒、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腹瀉等。
1.4 治療方法所有患者在治療前2周停用消化系統及抗生素類藥物。將本病分為6型分別辨證施治:①肝氣郁結型,治以疏肝解郁理氣之柴胡疏肝散加減:柴胡10 g,白芍15 g,茯苓10 g,白術10 g,香附10 g,川芎6 g,枳殼10 g,陳皮6 g,雞內金6 g,蒲公英20 g,徐長卿10 g,柏子仁10 g。②肝郁脾虛型,治以抑木扶土、調和肝脾之痛瀉要方加減:防風6 g,白芍20 g,炒白術10 g,陳皮10 g,枳殼10 g,薏苡仁30 g,淮山藥10 g,郁金10 g,扁豆10 g,木香6 g,甘松10 g,柏子仁10 g。③濕熱傷中型,方選清熱燥濕、升清止瀉之葛根芩連湯加減:葛根30 g,黃連6 g,黃芩10 g,木香6 g,蠶砂10 g,茯苓10 g,炒白術10 g,蒲公英20 g,白頭翁20 g,淮山藥15 g,神曲10 g,厚樸10 g,甘草3 g。④寒熱錯雜型,治以寒熱并治、益氣和中之烏梅湯加減:烏梅15 g,制附子6 g,干姜10 g,細辛3 g,黨參15 g,炒白術10 g,黃芩6 g,黃連6 g,白頭翁20 g,蒲公英20 g,仙鶴草30 g。⑤脾胃虛弱型,治以健脾益氣、化濕止瀉之參苓白術散加減:黨參10 g,茯苓15 g,炒白術20 g,淮山藥10 g,薏苡仁30 g,扁豆10 g,陳皮6 g,砂仁6 g,雞內金6 g,神曲10 g,芡實15 g,桔梗6 g,徐長卿10 g,仙鶴草30 g。⑥脾腎陽虛型,方選溫腎健脾、固澀止瀉之四神湯加減:肉豆蔻10 g,補骨脂10 g,五味子6 g,吳茱萸3 g,茯苓15 g,芡實10 g,蓮子10 g,淮山藥10 g,神曲15 g,炮干姜10 g,仙鶴草30 g。上述方藥每日水煎服1劑,每劑煎2次各150 m L后混勻,分別于早晚飯后半小時溫服150 mL。治療4周為1個療程。
1.5 觀察指標①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4]制定療效評價標準,顯效:腹痛或腹部不適消失,排便通暢;有效:腹痛或腹部不適明顯改善,大便性狀及排便均有所改善;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或惡化。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采用《胃腸疾病中醫證候評分表》[5]對患者治療前后癥狀進行評價,其中腹痛、腹脹、腹瀉、便秘、納差、失眠按照病情由輕到重分為4級,分別記為0、3、5、7分,得分越高,癥狀越重。③采用消化病生存質量指數(gastro-intestinal quality of life index,GLQI)[6]對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進行評價,GLQI滿分144分,共包括36項,每項0~4分,得分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質量越高。
1.6 統計學處理數據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本文均為計量資料,屬正態分布的以±s表示,采用t檢驗或秩和檢驗。
2.1 臨床療效本組患者治療后顯效113例,有效49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95.3%(162/170)。
2.2 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治療后患者各癥狀積分均顯著降低,治療前后各癥狀積分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s)分

表1 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s)分
癥狀腹痛腹脹腹瀉便秘納差失眠治療前2.01±0.58 1.17±0.48 2.91±0.73 0.91±0.32 0.89±0.37 1.24±0.84治療后0.47±0.12 0.31±0.09 0.61±0.18 0.39±0.11 0.21±0.07 0.33±0.10差值1.54±0.49 0.86±0.20 2.30±0.74 0.52±0.16 0.68±0.13 0.91±0.32 Z值P值6.313 4.391 7.392 3.039 4.491 5.948<0.05<0.05<0.05<0.05<0.05<0.05
2.3 治療前后生活質量比較治療后患者生活質量各維度得分均顯著上升,治療前后生活質量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生活質量比較(±s)分

表2 治療前后生活質量比較(±s)分
維度心理情緒生理功能主觀癥狀社會活動總分治療前12.31±3.19 7.89±3.17 50.19±4.79 7.81±3.18 80.31±10.49治療后15.63±2.31 16.67±6.12 67.81±7.83 12.04±4.01 112.54±9.01差值3.32±0.78 8.78±4.08 17.62±6.41 4.23±1.19 32.23±9.04 Z值P值8.494 11.374 21.928 9.975 35.452<0.05<0.05<0.05<0.05<0.05
伍老師指出脾胃病診治大要當詳辨寒熱虛實,審證求因,標本兼治。吾師認為本病肝強脾弱為多,病機多以脾胃氣虛為本,肝郁氣滯為標,強調土虛則木乘,脾虛在先,病機主要為肝郁脾虛、寒熱錯雜,而以脾虛為中心環節。《血證論》曰:“肝性主疏泄,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之氣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設肝之清陽不升,則不能疏泄水谷,滲濕中滿之證在所難免”。憂郁惱怒,肝氣郁結,木郁不達,橫逆犯脾;素體脾虛,土虛木乘,可使脾失健運,升降失調,清濁不分而發病。在治療上強調了健脾理氣、疏肝解郁、清熱解毒為主。在此基礎上,吾師臨證將本病分為上述6型并進行辨證施治。
老師臨證中擅用蒲公英、白頭翁、柏子仁、徐長卿、甘松等藥。《本草新編》:“蒲公英至賤而有大功,惜世人不知用之。蒲公英瀉胃火之藥,但其氣甚平,既能瀉火,又不損土,可以長服久服而無大礙”。老師認為蒲公英雖非各經之藥,而各經之火,見蒲公英而盡服。其甘平無毒,清熱解毒之力甚強,但不像黃連、黃芩之類寒涼藥容易化燥傷陰,苦寒敗胃,為臨證時首選的清熱解毒藥之一。對肝氣橫逆者,擅加柏子仁。柏子仁質潤高脂,凌冬不凋落,得金水之氣最全,其滋潤之性善養肝體而潤胃腑,稟秋金之氣可抑肝木之橫恣,一物兩善共用,治肝而善養肝[7]。對寒熱錯雜、虛實夾雜者,仙鶴草避開苦寒,避開溫燥,專以調暢氣機,調養氣血。徐長卿、甘松行氣消脹,緩急止痛。對脾虛患者加入閩南驗方四神湯(蓮子、芡實、淮山藥、茯苓)健脾滲濕止瀉,藥味平凡而有奇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患者治療后總有效率為95.3%,且治療后癥狀積分顯著降低、生活質量顯著提高,體現了老師治療經驗對腸易激綜合癥的效果,值得臨床推廣。
[1]周福生,吳文江,黃志新,等.順激合劑治療腸易激綜合征綜合療效觀察[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02,19(4):269-271.
[2]DMSSMAN D A.T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and the Rome HI process[J].Gastroenterology,2006,130(5):1377-1390.
[3]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中醫病癥部分[S].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87.
[4]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39-143.
[5]危北海,陳治水,張萬岱,等.胃腸疾病中醫證候評分表[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4,12(11):2701-2703.
[6]EYPASCHE,WILLIAMS J I,WOOD-DAUPHINEE S,et al.Gastrointestinal quality of life index:development,valid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 new instrument[J].British Journal of Surgery,1995,82(2):216-222.
[7]張聲生.專科專病名醫臨證經驗叢書·脾胃病[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87.
R574.4
B
1000-338X(2015)06-0009-03
2015-10-08
莊鴻莉(1979—),女,副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