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強,陳斌,嚴金柱
(福建省級機關醫院,福建福州350003)
中醫辨病辨證治療腦血栓36例
周強,陳斌,嚴金柱
(福建省級機關醫院,福建福州350003)
目的探討中醫辨病辨證治療腦血栓的臨床價值。方法將72例腦血栓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6例,對照組行常規西醫治療,觀察組予中醫辨病辨證治療,觀察2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6.1%,顯著高于對照組63.9%(P<0.05);不同辨證分型治療中以氣虛血瘀型治療效果最佳;觀察組治療后各項血液流變學指標均顯著低于治療前(P<0.01)。結論中醫辨病辨證治療腦血栓,可提高治療效果。
腦血栓;辨病;辨證論治
腦血栓多由血流緩慢、血液黏度升高以及腦動脈內膜病變所引起,腦血栓發病率在近年來呈逐漸升高的趨勢,因此受到了社會與醫學界的廣泛關注。中醫辨病辨證實際上是兩種不同的方法,能夠對疾病的性質與病位進行有效地辨識,同時兩者之間又有廣泛的聯系,實現相互補充[1-2]。通過辨病能夠促進辨證對疾病病位、病勢以及疾病發展變化在宏觀與整體上的把握,而通過辨證則能夠促進辨病對疾病病理變化規律的認識和分析,為疾病的治療、用藥提供指導[3]。本研究對36例腦血栓患者給予了中醫辨病辨證治療,探討了其臨床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13年3月—2015年
3月收治的72例腦血栓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確診為腦血栓,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委員會制定的《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1995)》[4],并經腦CT檢查證實。所有患者臨床表現主要為頭暈、頭痛、嗜睡、語言不清、輕度昏迷、中樞性面癱、肢體偏癱和運動障礙等。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6例。對照組中男25例,女11例;年齡42~78歲,平均(57.3±3.2)歲;病程3 d~4 a。觀察組中男23例,女13例;年齡40~76歲,平均(55.7±3.6)歲;病程2 d~5 a。納入標準:經西醫確診為腦血栓,患者首次發病或者有既往病史,經檢驗無神經功能缺損。排除標準:腦出血、腦腫瘤、精神障礙與肝功能不全者。2組上述各項基本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中醫辨證分型觀察組根據《中醫內科學》[5]進行辨病辨證,其中肝風夾痰型10例,肝風血瘀型7例,氣虛痰阻型6例,氣虛血瘀型13例。
1.2.1 肝風夾痰型患者表現為不同程度的半身不遂、口舌斜、不語或肢體拘急與言語不利等癥狀,偏身麻木,眩暈頭痛,食少多寐,胸脘痞滿,形體肥胖,苔黃膩,舌紅,脈弦滑。
1.2.2 肝風血瘀型.患者表現為不同程度的半身不遂、言語不利、口舌斜,眩暈頭痛,舌黯紅,苔薄白,面晦唇紫,且脈弦澀。
1.2.3 氣虛痰阻型患者表現為不同程度的半身不遂、口舌斜、肢體癱軟、患肢麻木、言語不利,氣短乏力,惡心胸悶,口角流涎,舌淡白,苔白膩等癥狀。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根據病情給予20%250 mL甘露醇靜脈滴注,連續治療3 d,1次/d;同時予0.9%250 mL氯化鈉+0.2 g血塞通(云南白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靜脈滴注,1次/d。1個療程為20 d,連續治療2個療程。觀察組根據辨病辨證不同分別予以治療。
1.3.1 肝風夾痰型治以:絡石藤30 g,雞血藤30 g,忍冬藤30 g,川木瓜15 g,地龍15 g,葛根15 g,川牛膝10 g,川續斷15 g,蜈蚣1條,全蝎5 g。
1.3.2 肝風血瘀型治以:益母草30 g,丹參15 g,黃芪30 g,赤芍15 g,當歸10 g,蟲10 g,桃仁10 g,水蛭6 g,黨參15 g,白術15 g,茯苓15 g,紅花10 g。
1.3.3 氣虛痰阻型治以:焦三楂30 g,川芎15 g,香附10 g,柴胡10 g,枳殼10 g,陳皮10 g,木香9 g,甘草6 g。
1.3.4 氣虛血瘀型治以:蟬蛻9 g,僵蠶12 g,膽南星5 g,蒼耳子15 g,郁金9 g,石菖蒲15 g,天竹黃9 g,通草9 g,穿山甲12 g。
上述中藥組方每日用水煎服,每天1劑,2次/d,早晚煎服。20 d為1個療程,療程之間間隔3 d,共治療2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觀察臨床總有效率以及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情況。
1.5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分析,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
2.1 療效評定標準參照《中風病中醫診斷療效評價標準》[5],①治愈:患者偏癱、口舌斜與肢體強痙等癥狀基本消失,并且患者在治療后語言功能恢復,能夠獨立行走,生活能夠自理。②顯效:患者偏癱、口舌斜與肢體強痙等癥狀改善明顯,患者在治療后語言功能大部分恢復,基本可獨立行走,生活基本自理。③有效:患者上述等臨床癥狀有一定改善,患者在治療后肢體功能部分恢復,語言表達欠佳,生活能力一定程度提高。④無效:患者上述癥狀、肢體功能、語言功能、生活能力均無明顯變化,甚至加重。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2.2 2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2組療效比較(n,%)
2.3 觀察組各中醫證型療效比較見表2。
2.4 2組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比較見表3。
腦血栓形成主要原因及因素在于血栓,西醫對腦血栓的治療尚無十分有效的藥物,而隨著中藥治療的發展,為腦血栓的治療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但腦血栓的中藥治療中往往歸為一類,采用活血化瘀組方治療。實際上,各中藥組方藥性與藥效不盡相同,若籠統作活血化瘀對待,不僅無法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甚至可能使病情加重,因此辨病與辨證結合是治療腦血栓的關鍵[4-5]。

表2 觀察組各中醫證型療效比較
表3 2組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比較(±s)

表3 2組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1)P<0.01;與對照組比較,2)P<0.05。
血細胞比容/% 47.3±9.4 44.2±3.61)46.8±8.9 45.7±4.2組別觀察組對照組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血漿比黏度/(mPa/s)1.86±0.21 1.74±0.161)2)1.88±0.30 1.84±0.21全血比黏度/(mPa·s)6.01±1.42 5.21±1.521)5.89±1.39 5.68±1.27纖維蛋白原/(g/L)4.00±1.00 3.31±0.921)3.82±1.06 3.65±1.01
近代醫家采用不同的分型方法,進行辨證施治:孟愈[2]在研究中將腦血栓分為5種分型,分別給予對癥治療,治療總有效率為93.3%,治愈率為38.3%,并且無嚴重不良反應的發生;而劉超[6]分別對不同辨證類型腦血栓患者給予不同組方治療,治療總有效率為85.76%。由于分型復雜,治法各異,為此本研究根據中醫辨病辨證與治療原則,對腦血栓4種類型擬定4種組方予以治療,療效顯著高于西藥治療對照組,且治療后各項血液流變學指標均顯著低于治療前。
對腦血栓患者進行辨證辨病施治主要是采用補血活氣、祛風除痰、通經活絡與宣竅通絡等治則。根據中醫辨證理論,本病病機根本在于氣滯血凝,因此治療上以益氣健脾、活血化瘀、疏導經絡、調理氣機以及通竅醒神為主,同時進行胃氣保護。而臨床用藥應嚴格遵循基本治療大法:熱者寒之、寒者熱之、實則泄之、虛則補之、損其有余、補齊不足,進而獲得顯著的療效[6]。在腦血栓早期治療中,應切忌應用祛風燥濕法,而應采用祛濕清熱法,則能夠有效地促進病癥的緩解。運用活血化瘀藥物中可適當加入清熱、祛濕、益氣與養陰藥物。綜上所述,在腦血栓治療中,中醫辨病辨證治療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價值,能夠給予患者中醫對證治療,進而減少盲目性,提高治療效果。
[1]雷麗君.中藥針劑辨證治療腦血栓的臨床效果和應用價值[J].內蒙古中醫藥,2014,33(8):19.
[2]孟愈.中醫辨病辨證治療腦血栓的臨床價值[J].中醫臨床研究,2014,6(23):116-117.
[3]王煉,王雪飛.淺談中醫辨病與辨證[J].中獸醫醫藥雜志,2012,31(1):76-80.
[4]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委員會.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1995)[S].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81-383.
[5]王永炎.中醫內科學[M].5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24.
[6]劉超.中醫辨證治療腦血栓164例患者臨床體會[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1,4(5):52.
R743.32
B
1000-338X(2015)06-0016-02
2015-09-22
周強(1967—),男,副主任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