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黎 劉素坤
摘 要:新常態下漁業企業應充分利用宏觀政策、微觀增長形成的"倒逼"機制,完成轉型升級。本論文在調研基礎上根據我國漁業企業的經營現狀提出了以往研究者只粗淺提到的或沒有涉獵到的幾個路徑,以期能為相關部門的政策制定和為企業服務的有關部門的工作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水產品區域品牌;生態優先戰略; 冷鏈物流;電子商務;海釣休閑漁業
與歐美發達經濟體的高失業、低增長、金融投資回報低風險高的新常態表現有所不同,中國進入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后,仍存在大量產業升級機會,而新常態下推動漁業企業的轉型升級也同樣要認識到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一個與過去三十多年高速增長期不同的新階段。在這新一輪中、高速增長的機遇和挑戰面前,國際環境規制及國內水產品價格戰等倒逼我國漁業企業轉型升級。
1 我國漁業企業的經營現狀及存在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漁業企業雖然結構不斷優化,技術不斷升級,產量大幅增長,漁業企業取得了很好的效益。但是,我國漁業企業經營方式仍然粗放,設施裝備條件較差和環境污染加劇。這都是轉型升級過程中應關注的狀況。
中國是個漁業大國,水域的多樣性造就了名優特水產品眾多,但多年來開發和保護工作一直是短板,使其地域資源優勢不能體現其經濟價值。
漁業企業的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導致大量經濟魚類的產卵場所和棲息場所被嚴重破壞,部分水域漁場出現“荒漠化”現象。2007年,全國共發生漁業水域污染事故1 442次,污染面積約8.23萬hm2,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98億元。因環境污染造成可測算天然漁業資源經濟損失53.9億元,其中內陸水域天然漁業資源經濟損失為11.2億元,海洋天然漁業資源經濟損失為42.7億元。另外,捕撈強度過度增長也使捕撈效率和效益整體下降。
水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這里不再贅述。
小、散、亂的漁業企業尤其是養殖企業成為產業升級改造的制約因素。
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飛躍發展及電子商務逐漸成為不可抗拒的潮流,傳統批發市場的競爭基礎已逐漸發生變化,面臨著機遇和嚴峻的挑戰。傳統經濟下,漁業企業存在許多難以克服的弊端。例如,漁業企業的分散性所帶來的企業間通信、信息交流的障礙致使漁業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水產品的特殊性使得鮮活水產品產量不確定、產品保存時間短、易腐、運輸難度大等特點所帶來的水產品流通障礙問題在傳統經濟下也難以解決,狹窄的水產品銷售渠道也難以適應新經濟的要求;全球漁業資源的整合利用也十分困難。而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則有利于克服這些弊端。此外,水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的中國漁業還面臨著國外數量眾多、經營類型多樣的漁業企業的強大沖擊。
2 推進漁業企業轉型升級的基本路徑
2.1 建設水產品區域品牌
建設有地方特色的水產品區域品牌,是我國漁業企業提高效益的必然選擇,但關鍵在于操作的可行性。
2.1.1 質量和品牌是市場競爭的制勝法寶 國外發達國家最具影響力的農產品品牌成果是萊斯利·切納瑞1998年在英國出版《品牌管理》。做為重要的農產品的水產品,針對其區域品牌的研究還不多見。日本2006年開始實行的水產品區域品牌團體商標登記制度就很有效果。
水產品區域品牌具有外部性、是公共物品、“檸檬市場”效應、區域獨特性等主要特征。 其中“檸檬市場”又稱為次品市場,是指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往往好的商品遭受淘汰,而劣等品會逐漸占領市場,從而取代好的商品,導致市場中都是劣等品。這種現象的存在,將使優質水產品的市場難以擴大,水產品質量難以提高,成為水產品區域品牌提升的一個難題。另外,與其它行業產品同樣,品牌還應融入文化內涵,文化是一個品牌的靈魂,區域品牌只有融合了當地文化才能彰顯它的魅力。
2.1.2 完善區域品牌技術保障 質量與品牌互為依存,應引導和鼓勵品牌水產品生產企業積極改善條件申報和獲得QS認證、3C認證、GMP認證、ISO9000認證、ISO14000認證、ISO22000認證等質量、安全、管理方面的權威認證,以提升水產品區域品牌的檔次和產品質量。另外水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是提升區域品牌水產品質量的技術保障。要整合各類檢測資源由漁業企業負擔和共享。
2.2 國際環境規制下漁業企業應推進海洋漁業生態優先戰略
推進海洋漁業生態優先戰略,就是要認真貫徹新時期漁業發展方針,統籌好資源生態保護和海洋漁業發展的關系。
2.2.1 統籌發展可持續的海洋捕撈業 漁業企業要把生態優先戰略貫穿于海洋捕撈業全過程,堅持走保護與合理利用相結合的發展道路。首先要推進漁船節能減排。推進中小型漁船玻璃鋼化,加快對老舊柴油機進行更新改造,深入研究漁船主尺度與主機功率的合理匹配問題,出臺各主要作業類型漁船主尺度標準和標準化船型,引導和鼓勵漁民建造使用標準化漁船,切實減少漁船廢氣對海洋大氣的污染;其次要壓縮海洋捕撈強度。要在科學測算中國漁場生產力的基礎上,適時啟動限額捕撈試點,使海洋捕撈強度與漁業資源的可再生能力相適應;第三要優化捕撈作業結構。最后要盡快實施漁具標準化,實行漁具漁法審查認定和準入制度。
2.2.2 大力發展生態健康的海水養殖業 圍繞改善水域生態環境、保障安全有效供給、促進增產增效增收為重點,漁業企業應大力發展生態健康的海水養殖業,為海洋漁業生態優先戰略做出表率。一要加強養殖設施的生態化改造。加快推進高標準圍塘、現代漁業園區、規模化繁育基地、健康養殖示范場等養殖設施的生態化改造,推進水產養殖機械化、自動化,提高水產養殖業裝備水平,建成一批生態健康的海水養殖基地;二要大力推廣生態健康養殖技術。大力推廣循環水養殖、太陽能和生物質能互補加溫、高效配合飼料、水質調控技術、環保裝備及實時在線精準化信息管理,在保護水環境的同時,提高水資源循環利用效率,實現海水養殖業提質增效;三要積極發展生態共生養殖模式,發展蝦貝綜合、魚藻復合、灘涂養殖區種植紅樹林等生態立體養殖模式,大幅減少養殖投入品使用量,有效減少養殖業自身造成的污染。
2.2.3 積極發展環境友好的增殖漁業 這既是實施生態優先戰略的重點,也是保護海洋生態和修補漁業資源的良策。深入貫徹落實《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要規范增殖放流管理,統籌規劃和合理確定適于重要漁業資源及珍稀瀕危水生野生動物增殖的水域,擴大增殖品種、數量和范圍,提高放流苗種質量和效果,補充生物種群,修復海洋漁業資源。最終增強水域生態功能,降低水體富營養化。加快建設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和種質資源保護區,保護重要水產種質資源和珍稀瀕危水生生物。
2.3 漁業企業轉型升級必須進行電子商務建設
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飛躍發展使電子商務逐漸成為不可抗拒的潮流,在這種背景下,我國漁業企業必須建設電子商務。
2.3.1 有利于發揮網上市場的優勢,挖掘市場潛力 網上虛擬交易市場具有更低的交易費、“7天×24小時制”交易服務、廣闊的銷售渠道和大量漁業信息等優勢,是傳統批發市場所不可比擬的。同時,隨著網上交易信用系統和支付系統的建設完善,網上交易安全系數大大提高,將極大地推進電子商務的發展。并隨著越來越多的水產經營商登陸互聯網,網上虛擬水產市場必將具有更大的市場潛力,擴大產品市場占有率。
2.3.2 有利于促進水產品無形市場和有形市場有機結合,實現互動與對接 通過電子商務產業園區的培育,能使在有形方面降低交易費用,提高工作效率,通過計算機網絡把水產品供應鏈上的各個環節有機聯系起來,能更有效地發揮以批發市場為中心的市場主導型龍頭企業的作用,進一步加強有形實體市場的競爭能力,實現兩個市場良性互動。
2.3.3 有利于實現市場信息整合,降低企業成本,提高效益和競爭力 電子商務產業園將通過網絡銷售渠道迅速把有關信息輻射全國,甚至全球,為漁業企業、客戶提供信息服務;指導水產生產、加工、冷儲、流通企業迅速采取應對策略,適應市場變化;可以把有形市場及其客戶形成虛擬聯盟,共同解決經營商所面臨的空間和時間上的差異。
2.3.4 有利于促進IT產業與傳統產業的對接,實現產業轉型,提高產業化進程 電子商務產業園的建立能最大限度地通過信息技術聯動一、二、三產業,可以把漁業生產商和加工企業、水產品最終消費者緊密聯系起來,帶動水產品供應鏈中的各個環節的協調發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進行水產品電子商務與供應鏈對接技術的研究開發是提升傳統企業、參與國際農業競爭的需要,也是國內水產品流通發展的需要。
2.4 做大做強海釣休閑漁業,以營銷方式創新促進漁業企業轉型升級
漁業企業應突出特色,實施差異化營銷策略,豐富提升休閑漁業品牌優勢。差異就是優勢,就是賣點。從民生角度挖掘各地特有的漁文化內涵,著力將歷史文化、漁村風俗、民間藝術、民間工藝產品等融入休閑漁業,辦節造勢。充分挖掘和利用當地的特色優勢資源,發展特色美食業、海釣業、漁港休閑業、觀賞魚產業、漁文化產業、漁業博覽會等,發展多元化的休閑漁業項目,要走梯度開發的道路,構建面向不同消費層次、具有不同消費內容的休閑漁業項目網絡,逐步完善食宿型、體驗型和休閑型等各類項目既相互補充又錯位競爭的發展格局。
海釣作為一項風靡世界的時尚戶外運動,被稱為“海上高爾夫”,在歐美發達國家已有上百年的發展歷史。做大做強海釣業對漁業結構調整和漁業企業轉型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一方面,有關部門要依據海洋功能區劃,根據島礁資源和環境特點,依法劃定并興建一些適合游客參與的海釣基地,健全海釣配套設施,推動海釣業發展壯大,引導使之成為健康持續的時尚運動之一。另一方面,有關部門還應對海釣的準入條件、船舶要求、釣品規定、生態環保等方面作出具體規定。
2.5 轉型升級的重點是能真正將發展水產品冷鏈物流的工作落到實處
水產品由于對時間、空間、加工的技術要求(保鮮要求),其物流配送(即:冷鏈物流配送)一直沒有得到應有重視,以致水產品經濟價值得不到真正體現,水產品質量無法保證,水產品安全存在隱患。面對水產市場競爭日趨殘酷、激烈,我們應根據水產品特性、要求,研究水產品冷鏈物流,確保其食用安全,提高其食用質量,體現其應有價值。
2.5.1 政府統籌引導發展 政府應積極招商,尋找各地的冷鏈物流企業進行洽談合作,達到規模經濟,如順豐優選的冷鏈物流等。其次,政府應對水產企業購買冷鏈設備等給予補貼,幫助企業從內部冷鏈物流逐步發展成為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
2.5.2 和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合作 漁業企業在自身建設冷鏈物流做專線運輸的同時,應積極和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合作,將遠程的物流外包給專業公司,建立戰略同盟。順豐優選已開始嘗試冷鏈物流業務,政府和企業應抓住機會,同時還需要進行多家冷鏈物流公司的合作,保證調配運輸的通暢。
2.6 推進并完善商業保險是漁業企業轉型升級的金融保障
漁業行業的特殊性對保障的需求非常必要。2014年,農業部漁業漁政管理局組織召開漁業可持續發展專家研討會,與會專家指出,“我國漁業保險起步晚、發展滯后,捕撈業兩大主導險種——漁民人身意外傷害和漁船財產互助保險,覆蓋面僅40%和15%,而且保障水平較低;養殖漁業保險的發展更加滯后,保費規模只有1.6億元,承保面積3.92萬hm2,僅占總面積的0.5%,占常年受災面積的3.6%,與我國世界水產養殖大國的地位嚴重不相稱。”近些年不斷有相關部門和漁業企業也做了各種嘗試,創新了再保險合作形式.也是對風險分散機制建立的一種有益探索。應當加快推動將漁業保險由現有的漁業互助保險協會、漁業互助保險巨災超賠再保險等合作形式,向規范完善的商業保險方向改進。
在我國目前體制下只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并敦促商業性保險公司的積極承擔,才能為漁業企業的發展保駕護航,達到促進漁業企業在新常態下順利轉型升級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作者不詳.我國漁業經濟發展現狀分析[EB/OL].2012年08月11日,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208/I527164SDU.html
[2] 佟曉群.我國漁業保險滯后, 與養殖大國地位極不相稱[J].廣西水產科技,2014(2):41
[3] 黃沁榆.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的困難及對策建議[J].中國集體經濟,2014(15):78-79
[4] 易建平.創新漁業服務機制,促漁業發展再立新功[J].江西農業, 2014(02):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