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華林
蘆溪縣為江西省萍鄉市的東大門,是一個原中央蘇區、革命老區、山區農業縣,總面積968平方公里,現轄5鎮4鄉,人口30萬,現有14個重點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有3906戶10485人。今年以來,蘆溪縣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堅戰,決不能讓老區群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掉隊”的重要講話精神,明確了“兩年脫貧、三年穩定、同步小康”的目標,積極適應新常態,著力創新“1+2+3”和“1+1+1”兩種幫扶機制,構筑組織領導、督查問效、考核獎懲三個保障體系,推出產業扶貧、就業扶貧、保障扶貧等十大扶貧措施,舉全縣之力,匯全縣之智,亮出了一套政策“組合拳”,形成了精準扶貧“2+3+10”模式。
創新“兩種機制”
按照“工作到村,幫扶到戶”的要求,蘆溪縣結合推進“連心、強基、模范”三大工程,創新單位掛點幫扶、干部結對幫扶兩種機制,破解了扶貧力量較弱、幫扶人手不足等難題,確保了全縣14個貧困村都有駐村工作組、每戶貧困戶都有幫扶責任人。
創新單位掛點幫扶“1+2+3”機
制,讓貧困村有“靠山”。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也是“十二五”重點貧困村脫貧的關鍵之年。為繼續抓好14個“十二五”重點貧困村幫扶工作,蘆溪縣成立了14個重點貧困村幫扶工作組,采取“1+2+3”的機制進行幫扶,由1名縣級領導(縣委常委、縣人大主任、縣政協主席、縣政府分管扶貧工作副縣長),2名科級后備干部(1名正科級后備干部,1名副科級后備干部),3個幫扶單位組成工作組,對1個貧困村進行幫扶,其中2名科級后備干部作為長期駐村蹲點的工作人員。工作組每個成員單位每年幫助貧困村籌集扶持資金不少于5萬元,縣政府每年從產業扶貧資金中撥給每個省定貧困村5萬元,與貧困村原有的20萬元村莊整治資金統籌使用。根據“一村一策”的原則,結合實際,幫扶貧困村發展優勢產業,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帶動貧困人口增收。幫扶完善基礎設施,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幫扶貧困村領導班子建設,提升后勁,確保貧困村“摘帽”脫貧。工作組每月不得少于1次到重點貧困村進行扶貧工作,指導各重點貧困村開展2015年的扶貧開發工作;蹲點工作人員一年一輪換;干部變動后,新晉干部自然接替。2016年將省市縣各級扶貧工作組安排到14個“十三五”貧困村開展結對幫扶,落實幫扶任務和責任。形成了“一支隊伍、一套方案、一筆資金、一包到底”的“四個一”精準扶貧工作格局。
創新干部結對幫扶“1+1+1”機制,讓貧困戶有“幫手”。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一個好漢三個幫”。為幫助貧困群眾摘掉“窮帽子”,蘆溪縣堅持重點幫扶與聯系幫扶相結合,除無勞動能力的聯系幫扶對象外,對有勞動能力和意愿的貧困戶實行重點幫扶,做到責任到人。采取“1+1+1”(即1名科級以上干部含科級后備干部、1名鄉鎮駐村干部、1名村干部)機制對貧困戶進行幫扶,其中縣級干部重點幫扶2戶扶貧開發戶和聯系幫扶2戶扶貧低保戶;科級干部重點幫扶1戶扶貧開發戶和聯系幫扶2戶扶貧低保戶。全縣扶貧開發戶實行科級以上干部幫扶全覆蓋,結對幫扶干部每月要不少于1次上戶幫扶,要根據所結對的貧困戶實際情況,制定出具有針對性、操作性的脫貧路子(即“一戶一法”),充分解決好貧困戶的教育、醫療、就業問題,力爭幫助每戶貧困戶推薦1名以上勞動力就業。除扶貧開發戶以外的科級以上干部結對幫扶貧困戶由村支兩委從建檔立卡的貧困戶中推薦上報,由鄉鎮政府審核后安排結對幫扶。科級以上干部重點幫扶扶貧開發戶按照每年每戶幫扶2000元的標準籌措產業幫扶資金,其中1000元由縣政府從產業扶貧資金中支出,另外1000元由科級以上干部通過各種渠道籌集,幫助扶貧開發戶發展生產,幫扶資金不得用于生活開支。市縣科級以上干部(含后備干部)幫扶以外的貧困戶,由各鄉鎮組織鄉鎮干部、村支兩委班子、產業大戶、致富能人進行重點幫扶和聯系幫扶,做到幫扶全覆蓋。幫扶干部變動后,新進干部自然接替。確保幫扶對象不脫貧、幫扶工作不脫鉤,形成了“精兵強將下基層,好人好馬上一線”的正確導向。結對幫扶機制的推行,在機關與基層之間架起了黨群同心謀發展、干群協力促跨越的“連心橋”,讓貧困對象脫貧有了信心、致富有了底氣。
構筑“三個體系”
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精準扶貧能不能取得實效,保障體系建設是一個重要的前提和保證。因此,蘆溪縣結合本地實際,建立健全組織領導、督查問效、考核獎懲三個保障體系,確保扶貧工作具體化、責任化、可持續,真正落到實處。
一是強化組織領導體系建設,確保三級聯動。蘆溪縣成立了由縣委書記任組長,縣長任第一副組長,常務副縣長、組織部長、縣四套班子分管領導任副組長,縣政府分管領導任辦公室主任的全縣精準扶貧工作領導小組。將縣扶貧和移民辦公室升格為正科級,并在全縣范圍內抽調3名優秀后備干部充實力量。各部門各鄉鎮各行政村也成立了相應的領導小組,同時,加強村級基層組織建設,選好配強村級兩委班子,尤其是選好村黨支部書記。還結合駐村定點扶貧,從省、市、縣、鄉駐村工作隊中選派36名干部到全縣貧困村擔任第一書記。縣、鄉、村三級黨組織書記負總責,促進了各項任務落地見效。全縣9個鄉鎮還成立了扶貧工作站,由分管副鄉鎮長任站長,做到有固定工作人員、固定辦公場所、固定工作經費。出臺了《關于全面推進精準扶貧工作的實施意見》和產業扶貧、搬遷扶貧、教育扶貧、就業扶貧、保障扶貧、社會扶貧、結對幫扶、金融扶貧、行業扶貧、科技扶貧十個扶貧方案,形成了精準扶貧“1+10”政策體系。印制了《精準扶貧結對幫扶工作手冊》2000冊,全縣所有結對幫扶干部人手一本。不定期編發《精準扶貧工作簡報》,借力縣“微平臺、微信群、微博客、微報紙、政務網”的“四微一網”,及時宣傳工作中涌現出來的好做法、好經驗、感人事跡和先進典型。引導全縣上下共唱“一首歌”,形成黨政重視、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大扶貧”格局。
二是強化督查問效體系建設,確保強力推動。大力推行“賬單式工作法”,以科學建賬、定期報賬、動態查賬、考核結賬為工作機制,將精準扶貧納入各部門各鄉鎮各單位的重點工作年賬單、季賬單、月賬單和周賬單,把精準扶貧的工作責任落實到每一個聯系單位和聯系責任人身上。從縣到鄉鎮、再到村,自上而下按照軍事原則制定計劃,掛圖作戰指揮,層層分解任務,層層簽定《減貧責任書》,實施精準扶貧,落實“限期脫貧”責任。同時,建立村支部書記和“第一書記”“六個一”工作制度,即記好“一本民情日記”,察民情、聽民意、幫民困;建立一本工作臺賬,對村級情況分門別類,制定計劃、倒排日期、加速推進;每季度給村級黨員干部上一堂黨課,增強黨組織凝聚力和戰斗力;形成一篇調研報告,調查民情民意,理清工作思路,提出意見措施;承諾辦好一批實事,調動資源,幫助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每季度書面向鄉鎮黨委和選派單位匯報一次工作。縣委成立專項督查組,對精準識別、建檔立卡和結對幫扶等工作進行嚴督實導,通過查看會議記錄、圖片影像資料、走訪群眾等形式進行抽查,實行“一次通報、二次約談、三次問責”督查問效制度,以高頻率督查、高密度通報、高實效反饋,確保精準扶貧各項舉措落到實處。動態督查有力地改變了不作為、亂作為、軟作為、慢作為的庸政懶政現象,形成了你追我趕的良好局面,讓能干事的人登上了臺面,讓不干事的人浮出了水面。
三是強化考核獎懲體系建設,確保全面驅動。以“三嚴三實”專題教育為契機,為加快廣大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步伐,著力建立精準扶貧工作考核機制,實行“一月一督查、兩月一調度、半年一小結、一年一考核”機制,將精準扶貧工作納入科級班子、科級干部年度考評和干部選拔任用評價體系。重點考核貧困人口減貧數量、貧困人口收入增幅、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改善等情況,尤其是將各鄉鎮年度貧困人口減貧數量作為年終考評的重要依據。嚴格實行獎懲制度,將扶貧工作與評先評優、干部提拔使用相結合,每年由縣委、縣政府表彰3個先進鄉鎮、10個先進單位、10名先進個人,對在扶貧工作中有實招、干實事、見實效的先進單位和個人,給予通報表揚;對當年扶貧工作落實不力、考核不合格的鄉鎮和部門由縣委領導約談,對工作不力、進展緩慢的單位和個人,給予通報批評、黃牌警告,并限期整改。目前,全縣已召開全面推進精準扶貧工作動員大會、精準扶貧攻堅現場推進會議、2次精準扶貧調度會,開展了3次扶貧督查和幫扶民意滿意度調查,讓大家感到肩上有擔子、心中有壓力、工作有動力。
推出“十大措施”
打槍要瞄靶子,扶貧要看對象。貧困對象的致貧原因千差萬別,幫扶措施不能千篇一律。蘆溪縣按照“一村一策、一戶一法”要求和“實際、實用、實效”原則,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變“干部提供啥服務,群眾就接受啥服務”為“群眾需要什么服務,干部就送什么服務”,把具體幫扶措施精準“滴灌”到貧困村和貧困戶身上,做到按需幫扶、缺什么補什么,探索推出精準幫扶“十大措施”。
一是大力實施產業扶貧,把好“造血”關。針對全縣1166名有勞動能力和勞動意愿但缺技術、缺資金、缺項目而致貧的貧困人口,制定財政獎補措施,扶持發展“一粒米、一蔸菜、一片茶、一朵花、一棵樹、一個果、一頭豬、一條魚、一只羊、一羽鵝”的“十個一”特色產業。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戶”“菜單式”等扶持模式,統一種苗供應、統一肥(飼)料供應、統一預防免疫、統一技術指導、統一購買銷售,提高貧困戶的組織化水平,讓貧困戶從產業發展中獲得更多利益。目前,蘆溪縣獲批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園,擁有農業龍頭企業86家、專業合作社達337家,為產業扶貧打下了良好基礎,點燃了貧困戶的希望之火。
二是大力實施搬遷扶貧,把好“安居”關。按照群眾自愿、規模適度、梯度安置的原則,扎實推進移民搬遷扶貧,有序引導貧困人口向縣城、工業園區、中心鎮或中心村搬遷轉移,形成“土地流轉建園區,移民搬遷進社區,農民就地當工人”的模式。2015年完成省辦批復的1026人移民搬遷,2016~2020年每年計劃向上級申報搬遷移民1000人,5年共計劃搬遷5000人,其中搬遷貧困人口1000人,確保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富得起。
三是大力實施教育扶貧,把好“智力”關。針對全縣1017名因學致貧的貧困人口,落實好義務教育階段“兩免一補”政策;對考取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的貧困生進行資助;通過定向委培特困生等方式,幫助貧困生完成中專以上職業學歷教育。爭取到校建資金3559.12萬元,給予貧困村學校大力傾斜,建立完善學生資助制度,爭取到助學金353.8萬元,爭取中職助學金45萬元,確保不因貧輟學、不因學致貧。
四是大力實施就業扶貧,把好“增收”關。針對全縣3044名有勞動能力但無就業門路的貧困群眾,通過免費培訓貧困勞動力,使其就業創業能力得到普遍提升。對縣內企業的用工情況和崗位數量進行梳理,指導幫助貧困戶就地就近就業。對年紀偏大的貧困戶,盡可能提供公益性崗位,今年全縣幫扶轉移就業2188人,其中172戶貧困戶通過公益性崗位實現就業,實現“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
五是大力實施保障扶貧,把好“兜底”關。針對全縣7183人無勞動能力的純低保戶、五保戶、因病致貧、因殘致貧、遭遇突發災害事故返貧等貧困群眾,通過完善民政低保救助、新農合、城鄉居民保險等各項社會保障制度,保障其基本生活。通過政策兜底保障,幫助貧困人口實現“兩不愁、三保障”,到2017年基本消除絕對貧困現象。
六是大力實施社會扶貧,把好“引導”關。對全縣10485名貧困人口,組織社會各界開展助困、助醫、助學、助殘、助老、助孤等主題活動,爭做好人好事,幫助貧困戶等解決實際困難。設立扶貧基金,幫扶貧困人口中的優撫對象和面對重大疾病、災情等憑個體力量無法度過難關的貧困戶。引導非公企業主動與貧困村結對共建,利用資本、技術、信息等優勢,幫助貧困村發展村級經濟、增加農民收入。
七是大力實施結對扶貧,把好“幫扶”關。結合推進“連心、強基、模范”三大工程,創新單位掛點幫扶、干部結對幫扶兩種機制,針對14個重點貧困村和390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結對幫扶全覆蓋,到2017年貧困人口大幅減少,基本消除絕對貧困現象。成立幫扶工作組,幫助貧困村“摘帽”脫貧。實行縣科級領導干部(含后備干部)結對幫扶貧困戶機制,確保每個貧困村都有工作隊、每戶貧困戶都有幫扶責任人。
八是大力實施金融扶貧,把好“投資”關。針對全縣有發展能力但缺資金的貧困群眾,通過政策性扶貧資金和金融信貸的聯動,解決貧困農戶擔保難、貸款難問題,提升幫扶對象自我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支持貧困鄉村發展現代農業。健全“企業+農民合作社+農戶”“企業+家庭農場”“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農業產業鏈金融服務模式,提高農業金融服務集約化水平。截至目前,全縣已為467名貧困戶提供小額擔保貸款3460萬元。
九是大力實施行業扶貧,把好“合力”關。按照“統一規劃、各司其職、捆綁使用、用途不變、各記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則,整合農業、林業、交通、水利、教育、衛生以及文廣等部門的涉農資金,集中投入實施水、電、路、寬帶、環境改善等工程。2015年完成全縣25戶以上宜居自然村的道路硬化,基本解決貧困地區安全飲水問題,加快完善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發揮駐縣的銀行、保險、電力等部門優勢,整合資源,實行對口幫扶,做到各盡所能、各負其責,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十是大力實施科技扶貧,把好“提升”關。針對全縣836名有勞動能力和勞動意愿但缺技術的貧困群眾,組織其參與“新型農民職業培訓”“金藍領工程”“訂單式技能”等各類培訓,通過推廣應用一批先進實用技術,確保每戶貧困戶學會一至二門種養技術或者手工加工技術,提高種養勞動技能。重點推廣種植、養殖、林果、食用菌、中藥材5個方面,良種繁育與栽培、品種改良與養殖、食用菌栽培、中藥材種植、溫室栽培養殖5類技術。建立健全收益分成、技術入股、股權激勵等分配政策,鼓勵和吸引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員通過兼職、技術開發、項目引進、科技咨詢等方式,為產業升級提供技術服務。
通過“十大措施”,2015年蘆溪縣扶貧口直接投入資金將達2500萬元,間接資金可達2億元。以“兩種機制、三個體系、十大措施”為抓手,蘆溪縣全面打響了扶貧攻堅“兩年大決戰”,決心每年穩定脫貧5000人以上,2017年率先實現脫貧目標,并在全縣達到“七個確保”目標:確保貧困戶家庭危房完成改造;確保符合條件的貧困戶家庭被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確保貧困戶家庭能參與當地的農村合作醫療保障;確保貧困戶子女接受義務教育不輟學;確保考上大中專院校的貧困家庭學生能夠順利完成學業;確保符合條件的貧困戶勞動力能參加免費職業技術培訓,至少輸出一個勞動力;確保每一貧困戶學會一至二門種養技術或者手工加工技術,提高種養勞動技能,讓貧困地區貧困群眾同步邁進全面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