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良,孫 琳,楊田田,隋可心,李丹夢(河海大學企業管理學院,江蘇常州213022)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資源短缺問題日益嚴重,進入21世紀后,如何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更成為了人類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近年來,可再生資源利用日益引起各國的重視,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已投入巨額資金支持可再生資源的利用發展。隨著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制定,可再生資源的利用發展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為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國家一系列優惠政策的支持下,我國可再生資源也取得了較快發展,但我國可再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水平仍遠不能適應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存在綜合利用率低、浪費大、法制建設落后、管理薄弱等一系列亟需解決的問題。在新時代、新環境下,如何對可再生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已經成為未來重要的發展方向,不但要認識到可再生資源開發與利用在提高經濟發展質量、保護環境等方面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還要對可再生資源開發與利用具體方法進行研究探索,如何選擇一種促進可再生資源利用發展的方法已經成為一個重要而迫切的問題。
在可再生資源研究發展方面,以美國、日本、德國等為代表的發達國家走在前列。美國在發展再生資源產業方面實行的是一種政府政策支持與公眾積極參與相結合的模式,而3R原則(Reduce,Recycle,Reuse)也在美國得到充分的實踐,可再生行業已成為美國經濟的重要構成部分[1]。日本資源匱乏,發展可再生資源意義重大且特殊,如今,最大限度地減少對進口資源的依賴,變垃圾為可利用的再生材料,進而建設“資源—產品—再生材料”的循環型社會已成為日本的既定國策[2]。德國在可再生資源利用領域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作為全國發展循環經濟最早的國家之一,德國再生資源利用處于領先地位,是世界上廢棄物再利用率最高的國家,如廢舊包裝物達77%,廢電池達72%,紙張高達87%[3]。當前,我國在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進一步加強對可再生資源的研究利用勢在必行,我國也在探索一些可再生資源利用的新模式,如“居民→回收站點→生產者(回收廠家)”新模式[4],取得了不錯成果。
作為可再生資源利用的重頭戲——垃圾回收利用,得到了世界各國的重視并已經普遍開展。我國垃圾回收利用與發達國家還有差距,一些發達國家的垃圾分類模式和運作方式已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并取得了一些成功的垃圾回收利用案例,如美國果渣制取乙醇,英國廢紙做環保紙板自行車、日本食物垃圾轉化為肥料等[5]。在具體技術方面,雖有進步但還遠遠達不到要求,垃圾回收利用的技術跟不上垃圾排放的速度。美國專家研究設計的垃圾熱能轉換處理技術取得了不錯效果,它能有效處理固體或液體垃圾,而且由于其成本較低,所以實用性較高[6]。另外還有垃圾填埋氣的回收利用技術,這是一種處理垃圾氣體的技術,在我國得到了廣泛的應用[7]。
隨著市場空間與投資需求的愈加增長,各種各樣的垃圾處理模式不斷涌現。目前,在我國社會資本進入垃圾處理設施建設領域的模式包括BOT、BOO等,其中BOT模式占市場化項目的92.3%,成為主導模式。BOT作為一種新型的項目開發模式,被廣泛應用于城市生活垃圾處理領域,并且在垃圾焚燒發電[8]、污水處理[9]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BOT模式不僅能夠拓寬融資渠道,彌補資金缺口問題,而且能夠有效引入社會資本,形成良性競爭的格局,提高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的效率。但同時BOT模式也存在著不能忽視的重大問題,如有關BOT的立法不健全、收費制度難以落實,忽視了群眾在垃圾源頭的重大作用;因為運營時間的限制,企業可能在獲取高額的短期利益之后把更大的風險留給政府;因為目的不一致,企業可能得不到穩定的政策保障,造成投資的畏首畏尾。此外,BOT模式前期了解和經營周期長,這對垃圾處理是不利的,不僅可能會造成更大的環境污染,還有可能錯過垃圾處理的最佳時間。BOO模式在污水處理、燒結煙氣脫硫方面效果不錯,BOO模式投資、效益和責任歸屬一家,事前控制、設備選型、長期穩定運行成為首要考慮因素[10]。但BOO模式設計、建設、運營不分家,可能會產生缺乏監督、效率下降的等問題,在我國應用并不多。
可再生資源發展利用或垃圾回收利用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對方法論的研究,現階段對這方面方法論的探索有資源擴容法[11]、利用自然法[12]等。資源擴容法屬于哲學的方法論范疇,通俗點說,資源擴容法就是不斷挖掘負價值物質的潛在使用價值,使其轉化為正價值物質,所以應用資源擴容法方法論可以將廢水、廢氣、廢渣以及其他生活垃圾的使用價值重新被發現并被利用。利用自然法利用自然規律和天然資源發明新的污染物處理工藝技術,不僅取得了良好的處理效果,同時還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為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修復作出了杰出的貢獻。但這些方法論都存在很大的問題或缺陷,資源擴容法過于依賴科學技術的進步,而科學技術進步的速度可能跟不上垃圾發展的速度,這就會產生漏洞,可能會使此方法論的作用發揮不出來;而在利用自然法方法論中,如果污染物質超過了自凈承載負荷,則會導致自凈循環系統的崩潰,污染物質無法通過自凈作用降解,同時還造成其他嚴重的生態危機。雖然資源擴容法、利用自然法等方法論都能應用于垃圾回收處理領域,但由于種種限制及自身的缺點,其發展受到約束,都未能取得最佳的效果,所以尋求一種新的方法論來支持垃圾回收循環利用迫在眉睫。
WSR方法論作為一種系統性的研究和評價方法,已經被諸多學者所采用,如用于評價設施管理服務績效[13],以及工程項目管理信息系統的構建[14]等。此外,WSR方法論還被應用于水資源管理、農業可持續發展、醫院管理、決策支持系統(DSS)、項目評價、城市系統工程等多個方面[15]。WSR方法論哲理和理念的基本核心是在處理復雜問題時既要考慮對象物的一面,又要考慮這些物如何更好地被運用于事的方面,最后,由于認識問題、處理問題和實施管理與決策都離不開人的方面”[16]。運用 WSR方法論,達到知物理,明事理,通人理,可以系統、完整、分層次地看待事情,從而可以高效、有彈性、有策略地解決問題。
WSR方法論的很多應用其實都與可再生資源利用發展以及垃圾回收利用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垃圾循環利用涉及到自然、社會方面,同時也包含了個人及組織方面的關系,這與WSR方法論所用到的知識、原理有著相通的地方,正對應著WSR方法論的物理、事理和人理。所以,運用WSR方法論可以很好地解決垃圾循環利用“是什么”、“怎么做”和“最好怎么做”的問題,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再生資源綜合利用率較低,如礦產資源總回采率只有30%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因此可再生資源循環利用存在比較大的改進空間;沒有完善的法制支持可再生資源的回收,我國系統開展資源綜合利用多年來,也制訂了一系列鼓勵開展資源綜合利用的規定和措施,至今為止還沒有一部資源綜合利用方面的國家法律,只有將資源綜合利用進行法制化管理,才能從根本上規范資源綜合利用;我國資源綜合利用管理標準化還不完善,資源綜合利用市場體系還未形成,資源管理工作尚需改進;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不足,資源的可再生利用是一項社會基礎性工作,所需的基礎性建設需要較大的投資,雖然國家出臺了資源綜合利用減免所得稅、部分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和廢舊物資回收企業減免增值稅的優惠政策,但資源綜合利用項目缺少專項資金支持。
WSR方法論針對可再生資源存在問題,有其獨有的適用性。首先是WSR方法論的綜合原則,WSR方法論要求聽取各種意見,取其所長,互相彌補,這有利于形成一套規范的可再生資源管理標準,推進可再生資源管理水平的提高。比如,基于WSR方法論的管理理念,結合各地可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實際情況,合理劃分組織部門,制定可行的獎懲措施,從源頭做好垃圾回收利用的工作,不僅可以緩解傳統應用模式政企責任和目標不一致而形成的矛盾,還可以實現政府正確引導,企業良性競爭,群眾積極配合的共贏局面。其次是WSR方法論的參與原則,參與原則有助于理解相互的意圖、設計合理的目標、選擇可行的策略,改正不切實際的想法,這有利于將可再生資源具體措施落實下去;全員參與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社會閑散資金,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最后是WSR方法論的可操作原則,WSR方法論既考慮了表面上的可操作,又考慮到了整個實踐活動的可操作性,如目標、策略、方案的可操作性,使由WSR方法論演變而來的措施真正具有技術、經濟、管理上的可行性。
4.1 基于物理的發展對策
4.1.1 加大垃圾回收的宣傳力度,長期對居民進行環保教育。應加大垃圾回收的宣傳力度,讓居民充分認識到垃圾回收的重要意義,并且通過長期的環保教育,提高居民的環保意識,從娃娃抓起,讓他們從小就接受關于垃圾回收利用方面的教育,并廣泛傳播。只有讓市民清楚什么是可回收垃圾什么是不可回收垃圾,才能將垃圾回收的行動落實下去。將垃圾回收利用納入教育體系,要遠遠勝于政府一時或間斷的呼吁,并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的意識,讓垃圾分類回收利用走進家家戶戶,成為人們的一種習慣。
4.1.2 建立合理、有效的垃圾回收分類制度。合理、有效的垃圾回收分類制度對垃圾的回收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首先將垃圾分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兩類(圖1),這樣不僅可以促進可回收垃圾的回收,而且還可以對有毒有害垃圾等進行及時、合理的處理,有利于環保。然后提供相應的垃圾分類的基礎設施,如在居民社區街道兩邊分別設置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垃圾桶,讓垃圾分類切實有效地進行下去。
4.2 基于事理的發展對策
4.2.1 建立并完善垃圾回收利用的法律法規。隨著我國垃圾處理工作的不斷改進,對垃圾回收利用的法律制度進行研究就顯得十分重要而有意義。無規矩不成方圓,法律法規毫無疑問是推進環境污染治理、垃圾回收利用的保障。只有建立了專業的、規范化的垃圾分類回收的法律體系,才能保障廢棄物回收利用在當前環境下持續健康地發展。目前,我國垃圾回收利用的法制環境不健全,相關法律制度缺位,公眾的法律意識也不夠。所以,應立足于我國垃圾回收利用的現狀,并借鑒發達國家的有益經驗,建立并完善符合我國國情的法律法規政策。
4.2.2 制定合理的標準規范。我國國土面積巨大,各地的自然環境、經濟發展水平也有很大的差異,要針對不同的地區,因地制宜地制定適合的標準規范,這樣才能更加合理地支持垃圾回收利用工作的順利執行。
4.2.3 充分發揮有關組織機構的作用。與垃圾回收利用相關的組織機構是垃圾回收利用規劃、開發、監管、評測等工作的落實部門,如國家及地方各級的建設部、城市規劃部門、環保部門以及相關行業協會等。讓這些組織機構充分發揮其作用,可以有效地促進垃圾回收利用工作的開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2.4 完善管理體制,提升管理水平,實行專業化和層次化監管。對垃圾回收利用進行有效地管理是在協調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環境目標的前提下,實現垃圾回收利用的最大化。雖然目前我國監管垃圾處理的機構不少,但責任不明確,有的地方依然存在職能的重合,導致互相推卸責任,出現管理漏洞。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應該實行在一個負責機構的領導下,分層專業化的管理,即各省縣市都應該按照制定的法律法規和不同的標準規范嚴格執行。另外,還應該與物業和社區合作,劃分責任區,每個層次都認真執行。
4.2.5 實施獎懲機制,用經濟手段帶動居民進行垃圾回收利用。通過實施獎懲機制,運用經濟手段來引導、帶動居民進行垃圾分類、垃圾回收利用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方法,它將居民的個人利益和垃圾的回收利用直接掛鉤,可以促進居民進行垃圾回收利用。垃圾收費制度在一些發達國家已經處于推廣和研究階段,作用明顯。我國的垃圾收費制度也在逐步進行,但還很不成熟。此外,政府補貼也是一種減少污染、加大垃圾回收利用的有效手段。政府同時可以制定相關的獎懲機制,如可以根據各個戶主每日產生的垃圾量以及垃圾分類的程度等實施獎懲,垃圾產生多的,垃圾分類太粗糙,甚至不進行分類的應該多收取垃圾處理費,而垃圾產生量少,垃圾分類做的比較好的則給予一定的經濟獎勵。
4.2.6 推進垃圾回收利用市場化和產業化進程。在市場經濟的今天,如果垃圾的回收利用還是通過政府壟斷實施的話,不僅會在很大程度上使政府面臨巨大的經濟壓力,還會使得垃圾回收事業缺乏生機和活力。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應該把垃圾回收事業放到市場中,引導鼓勵個人企業和私營企業等加入到該行業中,并通過科學技術的支持和分類利用的實現從中獲取利潤,以求得企業的長期發展。當經過市場的選擇之后,留下來的企業將會形成一種產業,垃圾回收事業也將踏入正軌。
4.3 基于人理的發展對策
4.3.1 政府。政府在垃圾回收利用工作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政府要制定垃圾分類的標準,哪些可回收哪些不可回收,哪些是有毒垃圾哪些是無毒垃圾,還要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對垃圾回收利用計劃予以支持和保障。政府還要對市民垃圾回收行為進行法律指引和約束,對回收產業進行政策支持和鼓勵,如規定企業回收一定量垃圾,對企業有一定的補貼或稅收優惠;對物業單位的鼓勵和約束主要通過地方政府進行,這些作為可納入地方政府的目標系統,也可考慮將其作為當地政府的環境業績。另外,也可以劃分責任區,分層而治。
4.3.2 回收企業。回收企業主要負責制定具體的回收業務程序和回收工作,如將各社區村落進行區塊劃分,由相關回收企業專門負責;回收企業有針對性地制定回收規范,如種類、價格等,制定操作程序和操作方式,建立垃圾分類站等;回收業務信息由物業單位傳達。
4.3.3 物業單位。物業應在垃圾回收利用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其優勢,展現其社會價值,物業可以與居民直接接觸,所以物業單位可以對市民進行垃圾分類回收的宣傳以及通報回收企業的有關信息,負責生活垃圾的回收以及處理費用,并且對市民的垃圾大致產量以及分類情況進行統計和獎懲。
4.3.4 市民。目前,我國城市生活垃圾量大且逐年增加,市民在垃圾回收利用中發揮巨大的作用,通過加強宣傳和教育,讓市民了解垃圾回收利用的重要意義,并在日常生活中真正的做到對垃圾進行分類、回收利用,可以極大地促進垃圾回收利用工作的開展。市民在垃圾回收利用的各個環節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紐帶作用,市民與各個方面都有雙向的聯系。在法律的約束和引導下以及物業單位獎懲機制的刺激下,市民自覺減少垃圾的產生并積極進行垃圾分類。
可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是世界的難題,我國在這方面依然處于初級階段,如果只是生搬硬套地借用國外的處理模式,通過法律法規等手段一味的強推,或者僅僅喊喊“口號”,那我國的環保事業將不能持續健康地發展。只有通過全面地分析各種資源回收利用過程中涉及的各個環節,比較各種處理模式的優缺點,取長補短,以物理-事理-人理(WSR)方法論為理論指導,建立資源回收利用的WSR模型,確定未來的資源回收利用發展對策、方案設計和實施整個過程,從根源上處理好資源的分類回收,才能真正進入“資源循環”的時代。
[1]王勝,杜彥斌.再生資源產業發展的國際經驗及其啟示[J].重慶社會科學,2012(7):86 -91.
[2]趙立祥,左鐵鏞.日本的循環型經濟與社會[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3]黃海峰,劉京輝.德國循環經濟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4]黃滿杰,李曉寧,羅嘉能.對可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新模式探究[J].網友世界,2014(7):114.
[5]蔡永海,張召.國外垃圾回收利用對我國的啟示[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9 -31,39.
[6]王志信,梁穎.垃圾無需分類的熱能轉換處理技術[J].環境保護,2001(12):35-36.
[7]周紅軍.垃圾填埋氣的回收利用[J].環境保護,2001(8):44 -46.
[8]宋金波,宋丹榮,譚崇梅.垃圾焚燒發電BOT項目特許期決策模型[J].中國管理科學,2013(5):86-93.
[9]汪林.基于關鍵鏈的污水處理BOT項目進度管理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07.
[10]周雁凌,季英德.為什么BOO模式優勢多?[N].中國環境報,2013-03-27(006).
[11]姜鵬飛,龍炳清,公培寶,等.環境工藝方法論研究:資源擴容法[J].四川環境,2009(1):119-123.
[12]曹攀,龍炳清,公培寶,等.環境工藝方法論研究:利用自然法[J].四川環境,2010(1):144-148.
[13]陶賽倫,孟慧.基于WSR方法論的設施管理服務績效評價[J].經濟論壇,2010(10):173-176.
[14]賴石成,鐘偉.基于WSR的工程項目管理信息系統構建[J].項目管理技術,2011(9):100-103.
[15]寇曉東.基于WSR方法論的城市發展研究[D].西安:西北工業大學,2006.
[16]經士仁.復雜科學時代:系統科學與系統工程的發展和現況[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1(2):17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