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林(大慶鉆探工程公司鉆井一公司,黑龍江 大慶 163411)
三肇凹陷位于松遼盆地中央坳陷區,西接大慶長垣,南鄰朝長階地,東北至明水階地。從葡萄花油層頂面區域構造格局看,三肇凹陷總的構造面貌呈現“四鼻三向斜”,以-1170m構造等高線圈閉,面積約為3800km2,閉合高差300m。為了進一步評價三肇凹陷升平油田的儲量情況,部署了S163-X1井。
1.1 第四系、上白堊統明水組淺部地層成巖性差,膠結疏松,鉆井施工過程中容易發生井漏、井塌和堵塞鉆頭水眼。
1.2 嫩江組二段地層發育大段泥巖,泥巖遇水后膨脹,易剝落,鉆井施工中易發生井塌和引起鉆具泥包卡鉆,同時鉆具泥包后在起鉆過程中抽吸易引起井噴。
1.3 因長期的注水開采,目的層葡萄花油層地層壓力系數變化大,鉆進時易發生油氣水浸。
良好的井身結構是實現安全、優質、高效鉆井的前提。根據S163-X1井地質設計要求和已施工井的鉆井實際情況,結合地層三壓力數據對井身結構進行優化設計,優化設計后采用兩層套管的井身結構。一開采用Φ374.7mm鉆頭施工至116.00m,下入Φ273.1mm套管,用水泥漿封固到地面,防止上部松軟地層坍塌和漏失,保護地表水不受污染,為安裝井控裝置提供條件;二開采用Φ215.9mm鉆頭進行鉆井施工到完鉆井深1718.00m,下入Φ139.7mm套管,用水泥漿封固1513.00m-1718.00m,為后期的采油作業提供方便。
目前定向井井眼軌跡主要有“直-增-穩”三段制模式、“直-增-穩-降”四段制模式和“直-增-穩-降-直”五段制模式。根據S163-X1井地質設計要求和綜合考慮鉆井施工難度,S163-X1井采用直-增-穩三段制模式,因為這種軌跡模式最簡單、易于操作。井眼軌跡優化設計數據如表1所示。
表1 井眼軌跡優化設計數據表
3.1.1 增斜段井眼軌跡控制
井眼軌跡控制是關乎鉆井施工成敗的一項關鍵技術。按照S163-X1井井眼軌跡優化設計結果,采用1°單彎螺桿鉆具配合有線DSS測斜儀器進行增斜施工。鉆具組合為:Φ215.9mm鉆頭+Φ172mm螺桿(單彎1°)+Φ178mm座鍵接頭+Φ178mm無磁鉆鋌×9.0m+Φ178mm鉆鋌×75m+Φ127.0mm鉆桿。施工中按照早扭方位的原則,在定向前3個單根就把方位擺正,然后進行全力增斜,鉆進至井深485.00m,測量井斜為25.9°,預計井底井斜為28.5°,達到了設計軌跡要求,起鉆進入穩斜施工。
3.1.2 穩斜段井眼軌跡控制
穩斜井段的施工主要是應用穩斜鉆具組合進行定點測斜,保證井眼軌跡不偏離設計范圍。鉆具組合為:Φ215.9mm鉆頭+Φ178mm鉆鋌×9m+Φ214.0mm穩定器+Φ178mm鉆鋌×9.0m+Φ 214.0mm穩定器+Φ178mm鉆鋌×9.0m+Φ214.0mm穩定器+Φ 178mm無磁鉆鋌×9.0m+Φ178mm鉆鋌×81.0m+Φ127.0mm鉆桿。施工中每鉆進100-150m進行定點測斜一次,并把測斜結果及時輸入定向井計算軟件進行計算,發現有偏離靶點范圍的趨勢及時進行鉆井參數的調整,必要時應用MWD無線測斜儀器進行二次定向,保證中靶。
3.2.1 井眼清潔技術
3.2.1.1 大排量、高鉆井液性能攜巖:在Φ215.9mm井眼施工中,鉆井排量一直保持在35l/s以上,鉆井液動切力與塑性粘度比值保持在0.5以上,實現有利的攜帶和懸浮巖屑。
3.2.1.2 定期短起下破巖:在穩斜段鉆進中除了進行必要的勤劃眼以外,每鉆進100-150m進行短起下鉆200m,及時破壞井壁形成的巖屑床,保證井下安全。
3.2.1.3 井壁穩定技術
除了保持良好的鉆井液性能,讓井壁形成致密而堅韌的泥餅外,在起下鉆過程中,還嚴格控制速度,起鉆要求每柱不低于3min,以免起鉆過快引起抽吸,造成井壁失穩。下鉆要求每小時不超過10柱,防止由于壓力激動造成井漏,下鉆到底開泵先小排量頂通,待泥漿正常返出后逐漸提高正常排量。
4.1 井身結構和井眼軌跡優化設計是保證S163-X1井的順利施工的前提。
4.2 在增斜段和穩斜段選用合理的鉆具組合,及時進行測斜實現了精確中靶。
4.3 合理的井眼清潔和井壁穩定技術措施,是該井安全施工的關鍵。
[1]孟祥波,陳春雷,孫長青.徐深21-平1井軌跡控制技術[J].探礦工程(巖土鉆掘工程),2014,41(1):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