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壺關縣樹掌中心校 秦風明
發展節水農業路在何方?
● 山西省壺關縣樹掌中心校 秦風明

我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只有2 100 m3,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8%。同時,我國是農業大國,農田用水量大約占全國用水總量的80%,根據國家水資源發展規劃,未來15年農業可用水量將維持零增長,保障農業灌溉用水的難度不斷增加,農業缺水形勢日益嚴峻。農業缺水已成為糧食增產的關鍵限制因素,缺水比缺地更加嚴峻。
大力發展節水農業,以有限的水資源生產出更多的糧食,已成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必然選擇。
我國水資源總量僅占世界的6%,人均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加大農業節水力度,是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一項重要措施,既可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又能提高化肥、土地等利用效率并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既是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產品產量和品質、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現實需要,也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提高農業抗旱減災能力的戰略性措施。

農業灌溉是“第一用水大戶”,也一直是水資源“第一浪費大戶”。雖然近年來全國各地都在大力開展農田水利建設,節水灌溉面積不斷擴大,但大水漫灌、水資源浪費的現象仍然存在。筆者走訪了解到,因為持續干旱和農民粗放式澆水等原因,導致地下水位下降,以至于造成水庫一個個干涸,河水一條條斷流。用一位當地農民的話說,只有看到鐵路橋與公路橋時,才知道那下面原來曾是一條河,可是河里早已沒有了水。農業節水水平,是經濟實力、發展方式、科技水平、管理能力以及勞動力素質的綜合反映。
目前,我國9億多畝農田有效灌溉面積中節水灌溉工程面積僅占45%,微灌、噴灌面積僅占8%,且區域發展不平衡,存在著工程設施體系和技術推廣服務體系不完善,部分生產經營主體節水動力不足,激勵約束機制不健全等問題。近10年來,全國平均每年旱災發生面積4億畝左右,是上世紀50年代的兩倍以上,平均每年成災面積2億多畝,因旱損失糧食600億斤以上。因此,必須把發展節水農業作為一項革命性措施,探索一條合理用水、高效節水的水資源利用途徑。
同時,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節水灌溉發展也面臨諸多有利條件和難得的機遇。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節水灌溉工作,多年來發展節水灌溉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技術、產業和專業人才基礎。近年來農村土地流轉加速,龍頭企業、種糧大戶、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等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方式也為發展節水灌溉提供了良好的生產關系條件。
據測算,我國目前單位用水的糧食產量不足1.2 kg/m3。體積1m3的水,質量為1 000 kg。簡單換算后可知,我國生產1 kg糧食耗水量高達800 kg。而世界先進水平單位用水的糧食產量為2 kg/m3左右,生產1kg糧食耗水量約為500 kg。巨大的差距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我國農業節水大有潛力可挖。
相關資料顯示,目前,在全國9.05億畝灌溉面積中,工程設施節水面積僅占44.3%;在23億畝農作物播種面積中,農藝節水面積僅占17.4%。我國農業用水利用率比發達國家低20個百分點,據有關專家測算,通過推廣農田節水技術,在灌區小麥和水稻生產上具有節水360億立方米的潛力,相當于新增灌溉面積8 200萬畝,按每畝增產150 kg糧食計算,可新增糧食生產能力123億公斤。在旱作區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具有260億立方米的潛力。同時,通過推廣農田節水技術,將灌溉水的糧食生產效率提高0.1 kg/m3,旱作區每毫米降水的糧食生產每畝提高0.1 kg,可增加糧食生產能力1 000億斤以上,相當于國家新增千億斤糧食產量目標。
這些年,我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的成績,為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立下了大功。然而,我們依然要正視其“欠賬”多、基礎弱的現實,特別是農田灌溉最后一公里“卡脖子”的問題十分突出。
山西省長治縣韓店村楊玉庭家田邊的灌溉渠道去年砌護好了,整齊的防滲渠道替代了彎彎曲曲的土渠。“土渠漏水太嚴重,水還沒淌給莊稼,就浪費掉了大半。”楊玉庭說。渠道的不健全、不完善,導致水從干渠、支渠下來,未到田里就已經在末級渠系里損失、滲漏、蒸發。
我國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目前僅為0.51,這一數字是指水灌到田間作物利用量與出水口引水總量之比,世界先進水平約為0.7到0.8。農田水利基礎的薄弱,導致灌溉用水浪費嚴重。
除此以外,我國目前的農業用水方式全球節能環保網還比較粗放,水資源利用效率效益不高。一方面,大水漫灌的做法依然在一些地方存在。另一方面,農業節水技術的推廣還相對滯后。據統計,我國9.05億畝的有效灌溉面積中,節水灌溉面積只有4.3億畝,還不到一半的比例。
噴灌、滴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技術被認為是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有效方式。前不久,一農場副場長張某給筆者粗算了一筆賬:一畝玉米,如果用漫灌的方式,年用水量大概在200 m3左右,而采用膜下滴灌只需要30 m3。膜下滴灌讓水通過細小的管道直接浸潤農作物根系的發育區,用水少,產量卻能大幅提高。然而在我國,這樣的高效節水灌溉面積還不到2億畝。
減少灌溉用水的浪費,提高每滴水的利用效率,我國農業節水的潛力需要在“精打細算”中挖掘。

一方面水資源嚴重短缺,另一方面是我國農業用水利用率過低。據山西省壺關縣環保及水利部門的調查顯示,截至目前,全縣幾乎所有的農田灌溉仍然采用傳統大水漫灌的方法來進行灌溉,有時甚至因為渠道年久失修、土地坑洼不平,跑水積水現象十分嚴重,造成水資源浪費。
按理說,農業節水技術理應受到相關部門與農民的普遍重視,可為什么卻備受冷落呢?究其原因:
一是水利工程重建輕管,質量差。在農村不少地方許多古老的灌溉工程得不到及時維護,長期帶“病”運行;不少工程與機電設備設計標準不配套,許多土法上馬和群眾運動搞起來的項目占據相當份額,工程質量達不到原有設計要求,一些灌區工程自竣工之日起就是“病號”。由于過去我國存在重建設輕管理、重開源輕節流、重骨干輕田間等傾向,工程基本建設資金容易到位,而正常的工程配套、維修、管理等資金難以落實,小缺陷漸漸變成了大隱患。
二是節水技術沒有引起有關部門和農民的重視。對農業節水而言,技術節水成效明顯,且前景光明。但長期以來,財政資金投入主要以農田水利為主,田間農藝節水技術推廣投資卻很少,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田節水技術的推廣應用。再就是引入節水技術的費用與現行水價反差太大,農民難以接受。現在農業灌溉用水水價普遍較低,1 t水大都在0.03元到0.1元之間,而采用節水灌溉技術1公頃農田的灌溉費用在1萬元至1.5萬元之間,如此高的費用,農民當然不愿意接受。
三是缺乏市場機制影響了節水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推廣。如今,農業科技市場在我國得到巨大發展,但其中卻極少涉及節水技術的推廣。發展農業節水技術中沒有引入市場機制,致使農業節水問題游離于市場經濟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節水技術的推廣與發展。
另外,缺乏激勵機制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我國的農村地區,每年都要評選勞模、先進,但基本上都是以經濟指標為標準,人均收入為主要內容,很少聽說哪個地方因節約用水、推廣節水技術而被評為勞模、先進的。
面對水資源短缺的緊張形勢,我國提出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到2015年,全國用水總量力爭控制在6 350億立方米以內;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3。到2020年,全國用水總量力爭控制在6 700億立方米以內;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5以上。這些“硬杠杠”對農業節水提出了新的要求。
那么,在不斷增長的糧食產量與農業用水不足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的當下,怎樣才能加快農田節水技術的推廣,更好地實現農業節水?
節水灌溉是節水農業的中心,抓住農田節水就抓住了節水農業的根本。為此,必須根據水資源狀況、作物布局和耕作制度等,制定節水農業發展規劃和工作計劃。按照耕地土壤類型、氣候特點、作物需水規律等,加強分類指導和科學管理。必須抓住農田水利建設有利時機,改善農田水源保障條件,配套田間節水基礎設施,加強田間節水微工程和配套設施建設,提高農田蓄水保墑能力。把農田水利建設與農業綜合開發等相結合,全面提升農田抗災減災和耕地持續增產能力。各級政府在發展節水農業中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要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牢固樹立“節水增產、節水增效”的理念,加強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統籌多項資源,發揮項目資金綜合效應。鼓勵企業、農民和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形成多層次、多渠道推進節水農業發展的良好局面;在更大規模和更高層次上示范推廣節水農業技術;建立和完善基層節水農業推廣服務體系;逐步形成節水農業政策體系、技術體系和工作體系,提高水資源優化配置能力和水分生產效率。
今年,我省已出臺了農業用水定額,對灌溉用水實行總量控制定額管理,農民用IC卡先購水后澆地,在分配水權范圍內所購的水量,節約歸自己,并可在同業間自由轉讓。
未來,我國將逐步建立健全農業灌溉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制度,加強量水設施的建設,同時改進水費計收手段,以先進的管理模式,適當使用經濟杠桿,充分調動農民節水的主動性。
發展“節水農業”是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方能贏得主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