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克洪,周 莉
(四川省漢源縣林業局,四川漢源625300)
生態公益林管護是國家為加強生態公益林建設,改善生態狀況,維護生態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漢源縣是長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區、石漠化防治重點縣。漢源湖、深溪溝水庫、永定橋水庫庫區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生態區位特殊,生態公益林管護任重道遠。公益林管護可以大幅度提升森林質量和生態功能,對構建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維護四川乃至長江流域的生態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漢源縣位于四川盆地西部邊緣,地跨東經102°16'~103°00',北緯 29°05'~ 29°43'。境內四周群峰聳立,中部河谷低平,地勢為西北高,東南低。漢源縣公益林涉及全縣30個鄉鎮,205個行政村,1 286個村民小組,58 951戶農戶,215 045人。根據四川省林業廳《關于核定下達國家級和省級公益林地面積》。漢源縣林地面積為2 670 523.5畝,公益林面積占2 328 664.5畝,占林地面積87.2%;商品林341 859畝,占林地面積的12.8%,經國家批準漢源公益林總面積為1 988 353畝,規劃為國家級三級公益林面積為1 889 192畝,規劃為省級公益林99 161畝;國有公益林面積為703 617畝,其中國家級公益林面積為702 202畝,省級公益林林地面積1 415畝。
簽訂公益林管護責任制書。每年年初市政府與縣政府,市林業局與縣林業局簽訂責任制書;縣政府與縣林業局,縣政府與各鄉(鎮)人民政府簽訂公益林管護責任書;各鄉(鎮)與集體和個人公益林林權主簽訂管護責任書,將管護任務落實到了山頭、地塊,做到了處處有人管、時時有人巡。
漢源縣公益林管護督查工作由林業主管單位一把手負責,成立由班子成員為分片組長的督查組,分片進行督查監理。通過督查工作,有力保證了森林管護工作的質量和效果,為公益林管護的順利實施提供有力的保障。
集體和個人公益林由林權主,采取不同的管護模式進行管護。可采取林農直管、個人承包管護模式、委托管護模式,實施中具體采用何種模式,由林權主自主確定。林農直管模式由林權主直接管護;若林權主不愿自己管護或者鄉、村、組所有的公益林,可由公民個人、法人或其他組織承包管護,實行承包管護模式,并在雙方簽訂《公益林承包管護合同》后報鄉鎮人民政府備案;對于集體經濟組織經營的公益林可采用“委托管護”模式,由權利人將其所有的公益林委托給有資質的單位代為管護,并由鄉鎮人民政府聘請專職或兼職管護人員進行管護,所聘請的管護人員由鄉鎮人民政府和林業部門雙重管理。
林權糾紛難以調處。由于歷史遺留原因,全縣有12個鄉鎮17.95萬畝林地在集體林權改革時,因國有林與集體林之間、鄉與鄉之間、村組與村組之間、農戶與農戶之間存在林權糾紛尚未確權頒證到戶,導致集體和個人公益林管護無法落實。
漢源縣因修建瀑布溝電站,造成出現大批移民。移民搬遷后居住地散布全省各地,外遷和內安移民涉及該縣小堡、富林、富泉、順河、片馬、烏斯河、大樹7個鄉鎮,24個村,4 760戶,4.8萬畝。其中縣內移民涉及876戶,2 893人,2.4萬畝;縣外移民涉及3 884戶,11 899人,2.4萬畝。無法及時返鄉完善相關林權手續,管護工作也無法落實。
近年來,漢源縣委政府高度重視產業的發展,在產業相關項目上投入大量資金。現在產業已成規模并逐漸收到成效,經濟林成了高效益項目。受利益驅使林區附近村民不顧國家對生態公益林的保護政策要求與法律約束,擅自在公益林區進行開墾種植,不但將該地的公益林伐毀,更嚴重影響了當地的生態環境與生態保護效果。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公益林和商品林經營收入差距不斷拉大,出現了公益林管護難保證等問題,我國現行的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較低,難以激發農民對生態公益林進行積極地、自覺地管護。管護力度不夠,就不能及時阻止森林資源破壞的行為,而林農對公益林管護也大多持有不管不問的態度。
針對林區的農戶開展必要的宣傳活動,通過電視、廣播、黑板報、發放宣傳資料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向農戶宣傳公益林的重要性。向林區農戶闡明生態公益林的經營模式、建設意義、生態效益、實施效果等,從根本上扭轉林區人民“靠山吃山”的思想,讓廣大村民加入到保護公益林行列中,形成全民參與公益林管護的良好氛圍。
加快林權糾紛調處,盡快確權頒證,明晰林權到戶。建議成立由政府牽頭,法院、林業局、民政局、法制辦、國土局等相關單位為成員的林權糾紛調解委員會,加大林權糾紛的調解力度,將林權糾紛及時化解,盡快確權發證,落實管護責任。
漢源縣開展公益林管護以來,在漢源縣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采取各種措施,基本上達到預期效果。但有些邊遠林區交通不便林區公路不通。致使管護措施無法到位。建議政府加大林區固定設施投入將林區公路修通并提高質量,確保公益林管護無死角。
現行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較低,國家限制對生態公益林的商業性砍伐,農民不能從中得到直接的經濟收益,難以激發農民對生態公益林進行積極地、自覺地管護,管護效果不理想。要實現公益林管得住、管得好的目標,逐步提高公益林補償標準已顯得極為迫切,這也是阻止森林資源破壞的重要渠道。
重視公益林補植補造工作,科學規劃、突出重點。結合全縣公益林區的立地條件和林分狀況,按照輕重緩急的原則,對林分質量差、有明顯天窗、低產林林分即生態功能低下的地塊進行補植,通過采取加強公益林保護,改善公益林林分結構。
在公益林長勢良好,林地土壤肥沃的林地內,充分利用公益林管護政策,在不改變林地用途,不破壞林地結構原則的前提下,在林下開展種養殖業和開發生態旅游從而增加林權主的經濟收入,激發林權主自覺護林、愛林的積極性。
停止對國有重點林區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這是國家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采取的重大舉措。堅定不移地走林業生態公益林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對促進天然林資源的修養生息、加速恢復天然森林植被具有重大意義。在生態公益林的建設上,一定要不斷地探索新模式,尋求新方法,通過科學有效地經營和管護,發揮森林的保持水土、涵養水源、防風固沙、調節氣候等維護生態、保持環境的功能,實現生態環境與社發展的良性互動。
[1]郭美香.云南省公益林管護面臨的困境及改善對策探析[J].綠色科技,2014(10).
[2]崔龍善.生態效益補償探析[J].吉林農業,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