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慧 渠玉冰
地質與文化視野下的地質公園建設——以河南省為例
◎張忠慧渠玉冰

地質是山水的身軀,文化是山水的靈魂,地質和文化是山水的形象與氣質,是地質公園地質旅游的主體吸引物。地質公園的發展愿景是:“地質遺跡、景觀得到游客高度關注;具有地學背景的特色文化得到彰顯;科學解說將地質、生態、文化融為一體;地學旅游得到有序開展;公眾能夠自發保護不可再生的地質遺跡;中小學生在這里能夠學到科學知識。”地質公園目前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地質公園已成為品牌,并得到廣泛推廣,但缺少真正的地質旅游產品和地質旅游紀念品,造成廣大游客對地質公園的地質關注度低,直接影響了地質公園的品牌和可持續發展。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 地質博物館很多缺乏典型性、系統性和完整性,加上展示內容過于專業,游客進去的時候滿懷期望,出來的時候幾多失望;② 解說內容多是獨立的,是缺乏景觀特點的純粹的地質現象,與線路上具有游賞特色的地質景觀之間幾乎沒有因果關系,游客看不懂,也沒有興趣;③ 缺少具有公園特色的地質旅游紀念品和科普讀物及免費宣傳折頁等;④ 在交流宣傳、科普活動、教育實習、科學研究等方面還沒有形成一個常態化的機制。下面,筆者就地質與文化視野下的地質旅游產品開發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文化是人類長期在享受大自然賜予和改造自然環境過程中的創造。女媧補天是人類保護自然的美麗夢想,盤古開天是人類利用自然的美好愿望,愚公移山是人類對自然環境改造的遠大理想。千萬年來,人類一直在圍繞利用自然、保護自然和改造自然進行著不懈的努力,形成了光輝燦爛的文明歷史。在文明的形成過程中,不同的地區所處的地質構造背景、地層巖石組合、物質成分、氣候溫度、地形地貌、生態資源等的差異,導致人類活動的環境大相徑庭,形成了異彩紛呈的特色文化。
地質公園主要由特色的地質景觀和特色的地方文化構成。如王屋山-黛眉山地質公園主要由天壇山地層構造剖面、小溝背17億年前的火山巖、封門口的濟源哺乳動物群、八里峽黃河貫通遺跡、黛眉山紅石峽谷群五大地質遺跡和女媧補天、黃帝祭天、盤古開天、道教第一洞天等文化遺產構成;嵩山地質公園主要由嵩陽運動、中岳運動、少林運動、太室山褶皺山、少室山石林五大地質遺跡和少林寺、中岳廟、嵩陽書院等文化遺產構成;云臺山地質公園主要由紅石峽谷、龍脊長城、九曲回轉、谷中谷地貌、峰林地貌五大地質遺跡和王維登高、竹林七賢、漢獻帝陵、朱載堉墓、徐衡墓等文化遺產構成。這些地質遺跡和文化遺產之間存在著密切的內在關系。因此,在地質公園建設尤其是地質科學解說時,要突出地質科學與文化的融合,提高廣大公眾對地質的關注度。
2.1封門口斷層與愚公移山寓言故事的誕生
王屋山-黛眉山地質公園大致以封門口斷層和黃河大斷層為界,分為三個地質地貌單元,北部為天壇山山地,中部為王屋盆地,南部為黛眉山山地。也就是說,愚公把王屋盆地的山搬走了,當地形成了現在的王屋-濟源盆地,成為南太行地區山西高原通往華北平原的重要交通要道和軍事要隘,封門口因此成為太行八陘的第一陘——軹陘。
2.2石灰燒制原理與芒碭山漢墓的建造
芒碭山石室漢墓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石室墓群,經過調查發現,這些石室墓群主要分布在芒碭群山的石灰巖分布地區。究其原因主要與古人對石灰巖的開發利用有關,古人正是利用燒制石灰的原理,把柴火架在石灰巖上烘烤燒熱后,再用水潑在上面,石灰巖就變成了松軟的石灰,然后用工具輕易地就把石灰挖掘出來。經過周而復始的燒烤挖掘,一座規模宏大的石室墓地就建成了。
2.3萬山P-T剖面的地質與文化創意
萬山位于鄭州市的近郊,是河南省地礦局正在重點打造的全國唯一的地質文化產業園,構成萬山山體的地層是二疊紀晚期孫家溝組和三疊紀早期的劉家溝組,這一時期正是地質歷史上生命大滅絕的關鍵時期,在地層中發現了大量的異常沉積,這些異常沉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大滅絕的過程。因此,我們在策劃中首先把萬山定位為“二疊紀公園”,在體現生命大滅絕方面,我們策劃建設一座渡災避難的“諾亞方舟”來系統展示二疊紀滅絕的生物和存活下來的生物。在體現異常沉積方面,我們策劃建設一座記錄災難事件的“黑匣子”來系統展示這里的異常沉積事件。這一策劃,不僅系統展示了萬山P-T剖面的科學內涵,而且成為對公眾具有巨大吸引力的旅游主體吸引物。
3.1解說系統建設
解說目標要選擇地學研究意義大、科普教育作用大、觀賞性強、與公園文化關系密切、游客關注度高的地質遺跡、景觀,包括園區文化地質背景,公園的滄海桑田變遷,不同地質時期形成的地層,巖石所蘊含的地質遺跡、景觀,遠古地質災害留下的地質遺跡、景觀,等等。解說要通俗易懂,可使用故事法、擬人法、層次法、提示法、古今對比法、圖解法、研究法、事件教育法、問答法、比喻法等10種解說方法。
3.2科普線路建設
科普線路針對的目標對象是廣大公眾,線路選取以吸引廣大游客為目的。因此,線路上的景點設置要綜合考慮地質遺跡、生態資源和歷史文化、特色民俗、古老村落等等。選取的景點要有特色,要對游客有吸引度,在景點解說中要突出故事法、擬人法、古今對比法、事件教育法、問答法、比喻法。要有導游指南和導游詞。如:芒碭山保安山景區地質科普旅游線路——五段六門分別是公園大門,地質廣場、博物館段,寒武門,寒武海(湖)段,生命門,寒武文化長廊段,生態門,寒武生態園段,地質門,寒武谷段,礦產門,線路終點為梁孝王王后墓。
3.3科研科考、教學實習線路建設
科研科考類、教學實習線路針對的主要目標對象是廣大科研院所、專業院校的師生和專題會議考察人員。因此,景點的設立必須經過專門的研究,每處景點的解說必須有研究證據,切忌誤導,考察指南、實習指導書要經過專項調查研究以后編制,導游人員是相應的地質專家和老師。如:嵩山太室山景區線路——地質構造天然博物館:起點是博物館、嵩陽書院、主題碑,嵩山二壽星(最古老的巖石、嵩陽運動不整合面)、隆升的地塊(斷塊山)、天然褶皺博物館、古河道遺跡(月亮口),終點是盧崖瀑布;王屋山天壇教學實習線路:起點為陽臺宮,經愚公村、封門口斷層、千年銀杏樹、地質公園博物館、天壇神路或索道、王屋山運動不整合面到天壇方山(黃帝祭天臺),終點是王母洞。在這條不到10公里長的線路上,通過天壇山倒轉背斜的形成與錯斷,系統出露了Ar、Pt1、Pt2、€、O、C、P、T、Q地層和嵩陽、中條、王屋山、少林、懷遠、加里東、海西、燕山和喜山等九次大規模造山運動遺跡,是一部舉世罕見的地質史書,一條“從遠古到今天”的時光隧道。
3.4地質博物館建設
地質博物館是地質公園開展地學科普的主要窗口,尤其要體現地質與文化的融合。如河南永城芒碭山地質公園的展廳設置:芒碭廳介紹了世界、國家、省級地質公園和芒碭山地質公園的主要地質遺跡及其他資源特色。多功能廳,由影視廳、漫游芒碭山、5D影院和與芒碭山留影四部分組成。神秘芒碭廳,根據芒碭群山地形特點設計了一個全廳全景展示沙盤,把芒碭山地質與文化融合在展廳內,尤其突出了地質與生態、文化的結合。遠古海洋廳,構成芒碭山的石灰巖和永城含煤地層,主要是在海洋環境下形成的,所以專門設置了一個遠古海洋廳,展示芒碭山的地質遺跡及特點。資源環境廳,主要介紹礦產資源及開發利用、礦山開采及所誘發的地質災害、地質歷史上的生物大滅絕以及永城市礦山環境治理示范工程。和諧永城廳,主要介紹黑(煤炭資源)、白(小麥)、綠(旅游)、紅(紅色文化)構建的和諧城市及城市發展。再如,河南新鄉鳳凰山國家礦山公園展廳中,丹鳳求凰廳:新鄉市地圖像個丹鳳,國家礦山公園徽標是凰,寓意鳳凰山由礦山公園建設使環境得到了很好的治理。鳳凰石語廳:就是讓鳳凰山的石頭來告訴游客鳳凰山是由什么巖石構成的,是在什么時代的何種環境下形成的,這種巖石有哪些特點和用途。鳳凰涅槃廳:由于石灰巖用途廣泛,鳳凰山遭到了人類的大規模開采,環境受到了極大的破壞。申報礦山公園后得到了整治,就像鳳凰的浴火重生。鳳凰欲飛廳:經過治理后的礦山公園,不僅恢復了環境,而且給市民提供了一處度假、休閑、健身、登山、娛樂、求知的良好場所。
此外,在公園的其他建設方面,都要盡可能將地質與文化進行高度融合、綜合體現,讓地質遺跡真正成為旅游產品,讓地質旅游成為重要的旅游方式,真正實現地質旅游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地學就在你身邊,地學就在你腳下,地學知識深入到旅游的廣大領域。隨著旅游進入新常態,傳統的“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被“商養閑情學奇”新的六要素替代。旅游的多元化日益凸顯。由于地學是基礎學科,在新的“六要素”中,幾乎都要涉及旅游地學。如:養生旅游的礦泉水、生態農業等;休閑旅游的水體景觀、地熱等;感情旅游的象形石、紋理石等;求學旅游的地質學、天文學、地理學、環境學等;獵奇旅游的自然探秘、自然體驗等。 隨著旅游地產、鄉村旅游等的產業化發展,地學旅游也將進入產業化發展的新階段。
(作者單位:張忠慧河南省地質調查院河南省山水地質旅游資源開發有限公司渠玉冰河南省地礦局第四地質勘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