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宣榮
傳統文化的影響是深遠的,是潛移默化的。而古詩詞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是一筆豐厚的歷史珍寶,在不斷地發掘中,我們發現它的影響是很大的。人的發展離不開傳統文化的熏陶,如果一個人在幼兒時期就接受古詩詞的熏陶,心靈受到滋養,性情受到浸潤,那么長大后會更加懂禮節,知恥辱。不僅提高了文學素養,還能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但同時我們也要清楚,古詩講究平仄對仗韻律,內容極為豐富,對孩子來說,存在很大的困難。如何將古詩詞融入孩子們的學習生活,是我們需要探討的問題。
古時候私塾先生先讓孩子們背古典,《毛詩·大序》中評論詩教是感天地,動鬼神,是一種教化作用。但老師們應該認識到,古詩對于幼兒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在學習古詩時,不能死記硬背,不能強迫孩子們學習一些艱澀難懂的古詩,應該從按照孩子們的學習規律,來制定合理的教育教學方法。
按照孩子的學習特點選擇古詩的主題。孩子對外界變化是非常敏感的,老師在選擇內容時就可以從季節變化入手。以春夏秋冬四季為例:“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當萬物復蘇,一片姹紫嫣紅時,我們知道春天來了;夏天時,看到荷花別樣紅時,不禁想起“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頭”,也另有一番別樣趣味;到了秋天,“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數不盡的樹葉紛紛落下,長江水源源不斷地奔騰而去;推開窗,滿樹梨花紛紛落下,冬天來了,“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讓孩子們在自然的變化中深刻感受古詩的含義。
選擇意思淺顯,字詞簡單,容易受到感染的古詩。選擇一些韻律優美,意境動人,語言簡單易懂詩詞,幼兒很容易讀懂,從而引起強烈的感情,與作者產生共鳴,提高孩子們的審美水平和語言表達水平潛移默化地激發幼兒了豐富的內心情感,激發幼兒對古典文化的喜愛之情。
把古詩變成故事。孩子們只有讀懂了古詩的內容,才算真正達到了學習的目的。而根據古詩的內容將其變成一個小故事就是很好的教學方法。孩子們都喜歡聽故事,在聽故事中了解古詩的內容,對學習古詩也是事半功倍。
設置一些情景劇或者游戲。老師可以根據古詩的內容和主題,為孩子們設計古詩中的角色,讓孩子們進行情景劇表演,增加學習了的樂趣,也加深了孩子們的記憶。
讓古詩詞走進家庭。老師應該和家長積極合作,召開家長會,與家長積極溝通,和家長一起配合幫助孩子學習。首先老師和家長要有共同的認識和目標,推進中國傳統詩詞的教學,共同構建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共同體。
從小培養孩子們讀古詩,學習詩詞,將中國精神文脈注入孩子們的血液中。只有將優秀文化烙印在孩子們心中,文化才會生生不息地傳下去,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洗刷吸收,造福后代。
傳統文化仿佛就是源源不斷的河水,不斷滋潤著我們成長。但洪水也會爆發,這其中也會有糟粕。我們應該講精華部分拿出來學習,抵制不好的文化。在幼兒時期將古詩詞融入學習,為之后發揚中國文化培育了土壤,擴大文化需求。復興傳統文化的偉大精神,凝聚全中國人民的偉大力量,為推動實踐做出自己的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