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紅
摘要:新課程改革指出,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應以學生為教學主體,不斷創新教學理念,不斷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但就目前我國化學教學現狀來看,我國大多數高中在化學教學中仍舊存在一些問題。而如何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成為現階段大多數化學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即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對當前我國高中化學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有效性策略。
關鍵詞:新課改 高中化學 課堂教學 策略
1、當前高中化學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1 教學方法仍舊以傳統方法為主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大多數高中教師都意識到創新化學教學方法對課堂教學的重要性,并積極主動地將先進的化學教學方法引入到課堂教學中來。同時,為更好地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少教師還適當地開展趣味性的課題教學,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增,學習效率也得到很大提高。但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大多數教師并沒有將這種先進的教學方式作為教學的長遠目標,僅僅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后又回到了傳統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再次受挫,學習效率下降,教師的教學質量也受到了影響。
1.2 忽略了實驗在教學中的重要性,學生缺乏動手實驗的機會
對于高中化學來說,實驗是化學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實際的化學教學中,大多數教師都忽視了動手實驗的重要性。盡管針對書本中的經典實驗,教師會抽出時間讓同學動手去做,但對于那些小實驗,學生則缺乏動手操作的機會。此外,部分教師為趕教學進度,甚至將書本中的實驗教學部分以視頻形式代過,這不僅會抹殺學生發現問題的機會,還會大大降低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不利于加強學生對化學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學習效率。
1.3 多媒體教學僅僅流于形式
隨著網絡信息時代的發展,多媒體被廣泛應用于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然而在實際的化學教學中,大多數教師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只借助多媒體技術向學生放映一些與化學知識無關的音樂或視頻,這雖然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但這種完全忽略化學知識講解的教學方式,大大降低了課堂教學效率,使得多媒體教學方式僅僅流于形式,并沒有從根本上發揮其作用,不僅使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受到影響,還影響了學生對化學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新課程改革下高中化學實驗教學改進的策略
2.1 提高高中化學教學有效性,教師要在領會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創造性的使用教材
在新課程改革下,教材依然是決定教師的教以及學生的學的主要依據,但是教材卻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提高高中化學教學的有效性,教師要深入領會課程標準,并且在此基礎上對教材活學活用,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雖然教材在編排上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實際,遵循由淺入深的學生認知規律,但是由于教材的更新速度和日新月異的知識更新速度相比是較為落后的。教師如果繼續運用陳舊的教學內容,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習興趣。為了提高化學教學的有效性,教師要學會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師要很好的對課程內容、資源進行整合、優化,并設計出相關的互動環節,才能使知識在課堂中有效生成、深化,讓思維在教學中被激活、被豐富,從而實現課堂教學中師生、生生之間的有效互動。由于新課程在多方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許多的困難和問題,這就需要通過教師之間的合作研究、實踐思考來解決這些問題。集體備課是提高備課質量的有效手段,是教學研究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解決教學中存在問題的重要途徑。
2.2 提高高中化學教學有效性,教師要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引發學生認知沖突
在高中化學教學當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提高化學教學的有效性,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心里學生認為,學習者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總是按照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對新知識進行同化,如果新知識與舊知識之間存在差異,他們就會爆發認知沖突,這種沖突會迫使他們產生解決這一沖突的心理需要,他們的求知欲望就會被有效的激發起來,從而主動探索新知。教師可以利用學生這一心理特點,通過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引發他們的認知沖突,幫助學生體驗知識發生、發展的全過程,從而使學生主動地探究,發散地思考,認知能力、思維能力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繼而使學習達到比較高的水平。如“物質的量”這節課,教師以提出“18毫升水的質量是多少”“18毫升水中有多少個水分子”為問題情境,帶學生進入到一個既有問題困惑,又有成功快樂的美好學習情境。
2.3 提高高中化學教學有效性,教師要引導學生采取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
應試教育下的課堂教學,是教師一味的講解和知識灌輸,這種教學模式剝奪了學生主動探究的權利,學生本該是學習知識的主體,課堂教學卻變成了教師的一言堂。這種違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教學模式是不利于學生創造潛能的發揮的。新課程改革下,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探究效率,經常采取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這種模式下學生都可以參與到學習當中來,他們在合作中更好的學習和探究、在交流中取得共同進步。比如學習氯水的漂白性質時,可以進行簡單的演示實驗,在含有酚酞的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入氯水,紅色會慢慢褪去。這時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問題:為什么紅色會褪去呢?再設計實驗證實褪色是由哪種微粒引起的?問題提出后,學生之間進行著激烈的討論,著眼點在于氯水中存在的微粒。氯水中存在的微粒分別和酚酞及氫氧化鈉發生反應,最后學生得出結論是次氯酸的漂白性引發褪色,也可以是發生了中和反應,使溶液的PH值小于8,出現褪色現象。在相互討論中,理解的快的同學能幫助理解的慢的同學,然后教師再引導學生根據漂白褪色和中和褪色兩種情況分別設計實驗方案,并進一步驗證。
結語
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遵循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不斷創新教學方法,重視化學實驗,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在化學教學中的作用,以便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教師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國嬌.談新課程改革下高中化學教學策略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5(04):144 -145.
[2]楊松.淺談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化學教學的方法和策略[J].求知導刊,2015(08):89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