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嶺
摘要:高三教學對學生成長至關重要,新高考的命題思路、考查方向對教師的教學也提出新的要求。教師應結合學科特點、考綱、學情進行有效教學和針對性訓練,使學生在能力提升的同時適應高考,并在高考中勝出。所以,高三教師平時教學的各個環節都應隨時反思,隨時調整,以推動教學效果更好實現。
關鍵詞:高三歷史 高考 有效溝通 課堂教學 訓練
基于學校實際和我本人意向,我連任了五年的高三歷史教學,幾年來,我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可愛的學生,也給自己留下了一點一滴的教學思緒和心得。
先說歷史科吧,有數據顯示,在高考改革后選學歷史科的學生不多。這點,我承認,因為在文綜的政治、歷史、地理三門課里,可能學生最頭疼、提分最難的就是歷史了。本學期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試,我拿到文綜試題,政治科考查如下:蔬菜價格上漲對居民生活的影響;還有,從經濟生活的角度,分析電動自行車成為我國老百姓主要交通工具的原因。再往下看地理試題:近幾年來,海南成為游客過冬的首選之地,試分析“候鳥游”日漸興旺的原因;再如讓從地形和氣象兩個方面解釋寶雞2014年霧霾嚴重的原因。一你看,政治、地理題這么貼近生活,如此接地氣I
而我拿起歷史試題:概括宋元時期中西交流與近代中西交流的不同及原因:還有:請圍繞“文明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關系”結合中外史實,進行闡述論證……看到這里,頓時,一種復雜的感覺擊中了我,一直以來,歷史科的確高標準、高強度考驗著學生,那么我在給學生教什么?是怎么教的?高考試題怎樣考?沒錯,最近幾年,就文綜這一板塊來說,歷史科均分均低于政治、地理兩科,舉國皆然,這一人文學科真的比語文還要難嗎?
痛定思痛,也讓我對它冷靜審視,它沒有數理化的井然有序、嚴謹縝密;也不比語言類學科,可以縱橫四海、快意恩仇;也不似政治、地理貼近生活。歷史科偏點疏離冷靜、詰屈聱牙,但也無法割舍,畢竟,誰的現在不是從歷史中結晶而來?!誰的現在又不是明日的歷史?!
歷史是一種記錄,是一種思考,是一種帶著感情出發而又理性選擇的獲得,也體現在歷史課本的編排、注釋中。可是,如果認為多看教材,多記史實、史論就能得分、得高分,那已經是上世紀的考試模式了,自2009年以來,無論是全國卷,還是地方卷,均以能力考查為主,而且考查深度、廣度、高度逐年提升。再“殘酷”點:就中國目前公立二本及以上院校錄取比率來看,高考就是一場讓大多數人考不上的“選拔賽”。一抱怨無益,現實始終要面對,尤其是高三教師應該做那個堅定的擺渡人,盡最大可能指引學生邁進高等學府。
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在多年教學中,摸索前進,并形成以下教學思路和模式:
首先,在課堂上,要使課堂變成分享的有效溝通課堂。教師應多了解、多關注高三學生的心態和話題,找準切入點,推進教學。所以我一直主張攻心為上,甚至課堂中時不時穿插心理疏導。這種疏導可能要比成人間的溝通更容易,成人獨立完整、自帶邊框且己成型;而師生間,教師是學生的長者,是他們依賴的對象,年齡閱歷的優勢讓教師發出的信息會更多的被接納,如果教師在這種氛圍中將知識作精作巧、鍛造純熟,再輔之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給予對方,定會事半功倍。因此,做一個既負責任,又技術高超;既能將知識高度融合,又能巧妙給予,甚至還能讓學生對拿到手的東西進行揣摩、拆封、粘合,現場學習的智者型教師一一是我孜孜以求的境界。
理論從來容易,言語不乏修辭,然而行動向來艱難,也需要毅力,就算教學設計和構思拿在手邊,隨時也會因學生基礎和課堂變化而需要對之進行不斷調整,這一過程都要歸到貫徹執行中來。
其次,在教學中我一直強調學生的筆頭功力,幾乎每節課我都要讓他們上講臺板(黑板)演,有時幾乎全班出動,這也包括隨時隨地讓他們展開思考,隨問隨答,那怕只是識記,或者聯系,或者復述我剛才提的問題是什么,我總盡可能的讓學生去動、去思考。但同時,我們也得承認生源基礎和生源差異,建立在學情基礎上的對知識、信息獲取和加工至關重要,學生成績和結果肯定會有差別。而對于教師而言,我們能做的就是做好做精自己加工的這道工序,必須豐富、嚴謹,而在課堂授課中,宜誠懇而開放,竭力幫助照顧各層次學生能消化所學且又有新獲得。是的。教育應該是點燃而非灌輸,這樣,高考考場的現場學習、深度加工、超常發揮才有可能。
第三、平時的模擬測試中,學生肯定會有更多更集中的問題暴露出來,教師應該抓住這個引導的關鍵時機,在閱卷、面批的過程中盡量也教給學生一些“規律”。比如選擇題。從史料、語境、逆推排除,似乎效果更好。而主觀題,我根據實際也給學生提供一些模板,從答題書寫的框架、段式、史實“數”、字數等入手,甚至連怎么排列都做了訓練(雖然很呆板)。在二輪復習開始后,我又對學生的卷面用語,關聯詞使用都做了要求,比如要答全國卷42題的話,都有哪幾類,而每一類如何布局答語,再如,論點不能是詞組和短語,不能有問號出現,不能是問句,論證部分盡量避免形容詞,不能對史實和結論過度修飾;再如,答題時,要分行分點去寫,一個要點占一行,多用句號分號,避免感嘆號和問號。……這樣嚴格的訓練以后,學生答卷明顯正規很多,我也很是欣慰。
最后,也有個困惑,想和同行切磋,那就是高三課堂中“教師板書”問題。大家都知道,現在學生手中的教輔書太強大了,幾乎所有的知識點、考點都一應俱全,而高三學生也是人手一冊,教師課堂進展主線也基于此,那么教師是否需要在黑板上再次呈現呢?還是利用自己板書的時間去指導學生充分完善參考書?一希望得到同仁的指點。
路漫漫,其修遠兮,希望我們在工作之途飽有收獲,也能在不斷的調整中更好地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