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配海
摘要:我國《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曾對采礦權的概念進行過界定,但受當時客觀條件加之理論研究的不足,存在權利主體概念界定過于抽象化,公權力與私權利、行為權與財產權相混淆,行政程序與民事程序相重合,易導致權力尋租等問題。
關鍵詞:采礦權 法律性質 礦產資源法
目前,我國學術界對采礦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采礦權的權屬性質、采礦權的許可登記以及流轉等法律問題,而涉及到采礦權法律性質歸屬的整體制度設計、規范和完善研究不足。本文在對采礦權法律性質不同學說進行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從采礦權客體、用益物權制度、采礦權法律體系、制度價值等方面對采礦權法律性質進行再認識。
1、采礦權法律性質的爭議
1.1 采礦權法律屬性爭議的由來
采礦權的財產性質經歷了從模糊不明到逐漸清晰的過程,采礦權的流轉也經歷了從禁止到許可的歷程。1986年的《礦產資源法》規定了采礦權需要交納資源稅和補償費,表明采礦權具有財產性質,但同時在該法中也規定了禁止采礦權流轉,以法律的形式在一定程度又否定了采礦權的財產屬性。而后在通過的《民法通則)的第81條第2款規定中,又肯定了采礦權的財產屬性,在該法中把采礦權歸為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之一,但是在實踐落實的《民法通則》規定并沒有得到落實,其采礦權的財產屬性也沒有被凸顯。1994年的《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忽視了對采礦權屬性的規定,只是對采礦權進行了一個概念上的界定。1996年修改后的《礦產資源法》規定了采礦權的有償取得制度以及限制流轉制度,再次肯定了采礦權的物權屬性,但是在第6條中也同時規定了禁止將采礦權倒賣牟利“1。那么采礦權的法律屬性到底是什么,隨著理論界研究的越發深入,各種學說也隨之產生。
2007年的《物權法》的第123條把采礦權界定為“用益物權”,規定了礦藏屬于國家所有,國家實行自然資源的有償使用,采礦權可以自由流轉,這不僅確定了采礦權的法律屬性,也表明其具有財產性質。但是,為什么不在《礦產資源法》確定采礦權的法律屬性,而是在其他法中確定采礦權的法律屬性,這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也為下文探討采礦權的法律屬性問題埋下了一個伏筆。
1.2 采礦權法律性質的理論分歧
采礦權的法律屬性到底屬于哪一個,不同學者有不同的見解,每一個見解的背后都有一個討論問題的基點,這個基點就是我國《物權法》第123條提及的采礦權的規定。采礦權被在“用益物權”一編,可以看出采礦權的用益物權屬性。但是由于采礦權涉及到多個學科領域,從不同角度對采礦權法律屬性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從一開始認為采礦權的法律屬性是行政特許權,再到《物權法》出臺后采礦權的財產屬性,主要的爭議焦點也逐步演變為采礦權到底屬于哪一種民事權利,這同樣也是采礦權法律屬性理論分歧所在。從目前來看,我國立法者把采礦權的法律屬性放在了用益物權一編,旨在回避采礦權法律屬性的爭議,這種態度并沒有解決實際問題。我國學者在專著中將采礦權大多置于“特別法中的用益物權”、“準物權”、“特許物權”、“特殊用益物權”等,這種編排順序將采礦權的法律屬性探討帶入了一個高潮[2]。關于采礦權法律屬性歸納起來主要有兩類,一種物權模式下的采礦權,一種是非物權模式下的采礦權。物權模式下的采礦權法律屬性學說主要有:特許物權說、特別物權說、用益物權說等,而非物權模式下的采礦權法律屬性學說主要有:資源權說、公權說、債權說等。
2、采礦權性質學說評析
2.1 采礦權特許物權說的評析
采礦權特許物權說有其合理性的因素存在,也有不足之處。它的合理性體現在采礦權人的公法義務。特許物權是經過行政許可后才可以獲得開采和利用礦產資源的權利,國家在其中扮演著社會事務公共管理者的身份,而采礦權人則扮演著被管理者的身份,這種身份關系不僅凸顯了采礦權人的公法義務,也強調了采礦權和公權力的關系。該學說的不足之處表現在:民事主體地位不平等。國家作為礦產資源所有人與采礦權人的地位是平等的,不應存在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這有違《民法總則》的有關規定,采礦權的取得應該通過合同,而不是通過行政許可。因此,從這個角度看,特許物權說是存在理論缺陷的。
2.2 采礦權特別物權說的評析
采礦權特別物權說,認為采礦權是在特別法意義上的一種權利,或者說是特別法上的物權。這個學說最大的缺陷是不同學者對特別物權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采礦權特許物權就是一種準物權,有人認為采礦權特許物權是一種特別法上的物權。理解的不統一,導致難以揭示采礦權特別物權的法律屬性。針對以上兩種理解我們可以作出如下的理性判斷:首先,《礦產資源法》是一個特別法,如果認為采礦權的法律屬性是特別物權,則沒有表現出礦業權的本質,只是強調了法律適用;其次,如果認為特別物權是準物權,這種概念上的提法雖避免了理解上的混亂,但是對于什么是準物權,什么是特別物權,卻始終沒有給出一個統一明確的定義。綜上,采礦權物權說是有理論缺陷的。
2.3 采礦權法律性質定位
2.3.1 以物權法為視角看采礦權的物權屬性
認識采礦權的物權屬性,必須以采礦權的客體為依據來進行法律定位。由于采礦權的客體具有不動產和動產的復合性。即在未出礦產品開發之前,采礦權的客體是獲得國家授權的特定區域內的礦產資源(不動產);在開發出礦產品之后,其客體是礦產品(動產)。所以,它的物權屬性根據在采礦權運行的過程中客體發生變化區別看待:以礦產資源國家所有權為基準,采礦權是用益物權。采礦權是礦產資源所有權人在礦產資源上分離出來的一種權利,它是對國家所有的礦產資源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有限處分的權利。采礦權人在國家依法授予采礦權后,在授權采礦關系存續期間,對開采結果享有占有、收益、處分的權利。在采礦權人開采礦產資源并獲得收益的同時,作為所有權人國家則獲得了收益的一部分,即采礦權人向國家繳納的礦產資源稅和礦產資源補償費。以礦產品為基準,采礦權是自物權。現行立法對采礦權的客體區分為礦產資源(不動產)和礦產品(動產)。采礦權人獲得采礦權的目的就在于取得礦產品的所有權。礦產品的所有權是基于動產原始取得方式中的“生產”而獲得的。從價值論角度講,生產行為賦予了“礦產品”價值和使用價值,使其從整體的“礦產資源”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物,獨立的商品也就是說,采礦權人通過勞動獲得了礦產品的所有權,采礦權是對礦產品的自物權。
2.3.2 以公司法為視角看采礦權的法人財產權屬性
采礦權以礦產資源的開采為其核心內容,該權利能夠直接為采礦權人帶來經濟利益,并不依附于特定的身份,可以自由流轉,所以具有明顯的財產屬性。《公司法》第27條規定,股東可以用貨幣出資,也可以用實物、知識產權、土地使用權等可以用貨幣估價并可以依法轉讓的非貨幣財產作價出資;但是,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不得作為出資的財產除外。從出資的角度看,采礦權符合條件,可以作為非貨幣資產作價出資。采礦權作價出資后或公司設立后取得的采礦權,都屬于法人財產權。只不過是一種特殊的法人財產權。因為采礦權是一種權利,這種權利的價值在于與實物資產的礦石、油氣等緊密聯系在一起,其價值與儲量、開采條件、市場條件等相關。
結語
綜上所述,采礦權是用益物權作為礦產資源國家所有權的實現形式,從某種意義上講,擴大了用益物權權能的內容。毋容置疑,通過在物權法上設立采礦權用益物權,可以實現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與使用價值的最大化,從而實現立法者的合理預期。
參考文獻
[1]李建華,李靖.采礦權法律性質的再認識[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7,25(6):126-146.
[2]袁華江.論采礦權抵押的經濟法律特性[J].西部經濟管理論壇,2011,22(3):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