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品輝
摘要:隨著時代的推移和我國經濟的進步,使得當前人們對于教育的重視程度得到了極大的加強。而當前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使得學生得到更加全面的發展,因此學習文化知識已經不能完全滿足當前學生發展的需要。美術是提升學生審美以及情操的十分關鍵的一個部分,因此當前學校以及教師都對初中美術教學投入了較大的關注。初中美術教學過程中滲透情感教學方式將成為當前進行實際的素質教學的十分關鍵的一步。本文主要根據筆者的實際經驗以及相關的理論分析對當前的情感教學方式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滲透進行了一定的分析,希望能夠為后期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初中美術教學 情感教育 第二課堂
引言
美術對于整個人的氣質有著極大的提升,我國著名教育學家蔡元培曾經說過,在對美術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該通過將美術學的理論發展在實際的教學的過程中,而美術的教學的根本目的也應該使陶冶學生的情操為主的。蔡元培的話在一定程度上為情感教育方式在美術教學中的主要作用進行了肯定,因此從第一次開始進行美術課程的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就要求我們需要將實際的創作與情感進行更加緊密的聯系。
1、初中美術情感教育工作的內容與意義
隨著我國教育領域對于素質教育的逐漸推進,使得人們對情感教育方面投入了更大的關注,情感教育與傳統教育之間的差別主要體現在其教育方式層面。與傳統教育模式相比,情感教育更加注重學生的思想情感體驗。并且努力將整個課堂的學習氛圍變得更加愉悅,促使學生在較為你舒適的環境中學習。初中階段是學生最開始接觸學校的階段,這個階段學生對于學校的看法將會對其后期的學習生活等產生較大的影響,并且進而對學校的教學質量產生較大的影響。使得學生對于學習的主管能動性能夠被調動起來,并且自覺參與到課堂問題討論以及自覺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受教育的目的是為了鍛煉其大腦,使得其處理事情時其反應速度更快,而情感教育的目的就是促進學生進行自我思考。
2、初中美術教學中情感教育滲透的方式
教師是初中除了父母接觸最多的人,并且教師的行為方式以及道德品德將會對學生造成極大的影響。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不僅是將自己的知識進行傳輸,同時其做人的品德,對待學生的方式以及其平時的行為方式都會對學生造成極大的影響。因此只有教師自身的素質過硬,才能使得學生受到積極的影響。當有的教師由于其本身的教育能力不強并且其心理品質不健全,就會使得其在后期的教學的過程中不善于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而自身能力不過關的教師由于不善于正確引導,因此其教育手段可能會導致相反的教學效果。
做為教師,應該應該擁有更加淵博的學識和更加端正的品行。因此,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不能忘了繼續學習,及時對當前先進的教學方法與教學理念進行學習,并且將其運用到自己的實際教學的過程中,使得自身的教學觀念以及教學素質都能夠跟上時代的發展。并且還需要及時發現學生身上的優點和缺點,并且及時將其及時指出并督導學生進行改正。只有這樣,才能使得其教學能夠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的發展。
3、美術課堂教學中實行情感教學模式
為了在進行初中教學的過程中將情感教學及時的融入到其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就需要從課程的知識內容方面出發,并且設置一定的情感交流的教學模板,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不斷的交流,使得師生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并且當師生之間的交流逐漸頻繁時,可以使得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一定的掌握,對后期的教學有較大的幫助。
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充分拜托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也就是傳統的填鴨式教學。
比如在進行初中二年級的給樹爺爺畫像這一課中,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就可以根據內容設定一定的場景。首先,樹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的植物,其生長在我們的周圍,雖然形狀各異,但是都為其生長的地方帶來了一片陰涼。因此當教師給學生一點關于樹的啟發之后,就可以鼓勵學生對他們心中的樹進行創作,根據他們心中的樹的形象將其畫在畫紙上。經過一段時間之后,教師收上來的是各種各樣的樹的圖畫,有話剛剛發芽的小樹的、也有整個畫紙只存在一截孤零零的樹枝的、還有夏天的枝繁葉茂的大樹的。這就充分說明學生在進行實際的創作的過程中是經歷了較多的思考的,并且這些場景也一定是他們對于樹的最為直觀的印象。經過這些之后,教師需要將學生及時的拉回帶課堂上,帶他們學習畫畫的一定的技巧,例如如何將他們之前完成的畫加上一定的肌理。這樣使得學生不僅體驗了美術的美,同時也學習了正常上課時學習的知識。
4、結語
在初中美術教學中,教師要注意不同年級學生的不同心理需求和認知程度,另外還要避免喧賓奪主。教師應采取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方式,結合教學內容,潤物無聲地融入情感教育,力求讓初中美術教學真正做到“德育”和“智育”的雙豐收,推進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同時,在美術教學中充分滲透情感教育,這也是教育工作者充分提煉初中美術學科教學價值的過程。
參考文獻
[1]陳瑩.運用情感教育,提高學困生學習素質.中國校外教育,2010(12).
[2]孫寶貴.初中美術課堂情感教育淺談.中國校外教育,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