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貝貝
摘要:新疆作為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特殊的地緣因素一直備受關注。《新聞聯播》作為承擔國家意志,宣傳黨和國家聲音的主流媒體之一,經過“選擇”、“突顯”、“強調”、“重組”等報道建構出的新疆形象是展現新疆現實的重要窗口,在樣本研究區間內,涉疆報道展現了致力于維護社會大局穩定,民生極大改善,教育事業訊速發展,文化事業蓬勃發展,醫療衛生不斷進步的新疆形象。
關鍵詞:新疆形象 改善 發展
《新聞聯播》作為承擔國家意志,宣傳黨和國家聲音的主流媒體之一,被認為是窺探政治氣候的晴雨表。新疆作為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因其特殊的地緣因素和宗教文化一直備受關注。美國學者羅修斯指出,大眾傳媒是溝通政府和民眾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對維護政治穩定和推進民主過程中將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同理,作為中國傳媒生態的《新聞聯播》,經過“選擇”、“突顯”、“強調”、“重組”等報道建構出的新疆形象也對維護新疆地區穩定與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根據張亞茹、侯衛婷等研究者依托中央網絡媒體(研究時間截至2012年)和《人民日報》(研究時間截至2009年)的研究結論,新疆形象大體呈現出“經濟形象塑造出現偏差”、“政治形象模糊”、“現代科技發展較弱”、“民生情況不夠全面”的情況,這也幾乎是很多研究者關于新疆形象研究成果形成的重要共識。然而,在《新聞聯播》(2009年7月-2016年8月)涉疆報道中,關于新疆形象呈現出以下的表達特點。
1、致力于維護社會大局穩定的新疆形象
民族分裂主義和宗教極端思想一直影響著新疆的社會穩定重要因素。 “7-5”、“4-30”、“5-22”等多起暴力恐怖案件,給各族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嚴重危害。相較被人詬病的“官方”模式,涉疆報道較為直接的觸及了事件本身,很多報道都直面暴恐活動及其行為,告訴觀眾“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處置”,滿足觀眾的信息需求和心理期待。在研究區間內,涉及21條具體報道,向外界傳達了來自國家和新疆將會致力于維護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目標和決心。在具體操作上,新疆還通過打造“網格化”巡防體系(2013年7月1日),將公交車站、社區、夜市等人群密集區納入“網格化”管理,保證生產生活的安定秩序。網格化的管控,縮小了管理的單元,有利于遏制暴力恐怖犯罪活動和違法亂紀行為,最大限度擠壓可能存在風險的空間,對維護新疆社會穩定收到了較好的社會效果。
2、民生極大改善的新疆形象
在《新聞聯播》涉疆報道中,突出了民生極大改善的新疆形象。張春賢等自治區決策領導層在新疆自治區黨委七屆九次全委(擴大)會議上也曾指出要切實改善民生,將中央的支持、各地的支援和自治區的投入重點用于改善各族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方面。《新聞聯播》也圍繞民生方面做了很多報道,具體體現在:
中央在新疆在“十二五”期間加大了支持力度。新疆也借此契機不斷完善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公路、鐵路、航空線路更是迅猛發展。筆者7年間往返天津和新疆兩地,親身感受到回家的路越來越通暢。經濟發展使得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優質公共服務的覆蓋群體也在不斷擴大,這也將反過來助力新疆地方政府發展緩和社會矛盾,進一步促進新疆各地區經濟發展。同時,加大基礎設施建設還會帶動新疆其他行業的發展,讓新疆經濟發展的成果被更多的普通群眾所共享,在經濟增長的成果和社會成員的生活之間,經濟增長和社會狀況的改善之間協調運行。總體來說,經濟發展帶動民生極大改善的新疆現實既鼓勵了奮斗中的新疆人民,激發了他們建設新疆的熱情和信心,也向外界釋放了新疆是一個具有巨大潛力和機會的地區的信號。
3、教育事業訊速發展的新疆形象
在《新聞聯播》涉疆報道中.突出了教育事業訊速發展的新疆形象。新疆地處西北,基礎設施與東部發達地區相差較大,“孔雀東南飛”時常被用來形容新疆人才嚴重流失的現象。再加上新疆是多民族聚居的現狀,且少數民族聚居大多十分集中,人口流動率較低。人口固化很容易帶來觀念落后,思維僵化等情況。此外,很多少數民族群眾不會說普通話,這也為少數民族地區的群眾融入社會制造不便,教育成果在少數民族地區推廣十分緩慢。因此提高少數民族的教育水平是提高新疆整體教育水平的重要方面。將新疆的雙語教育作為國家戰略,是在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提出的,此舉進一步加快了新疆教育事業的發展。新疆各地區根據地方特色陸續在大、中、小學少數民族學生中開設了雙語課程,更有甘愿付出的老師們積極投身到雙語教育事業中,這也幫助孩子們在將來的人生道路選擇上創造更多的可能。比如獻身南疆教育的“校長媽媽”蔡秀梅(2014年7月30日)的報道,平實、具象的細節真實生動的展示了扎根南疆教育蔡秀梅校長的事跡,這也是新疆教育事業發展帶來的互惠互利互融的正面宣傳。此外,新疆為了進一步加強新疆本地教師隊伍建設,還率先實施了新疆地方院校免費師范生政策。新疆的高校布局結構也在進一步優化.根據新疆的地域特色和實力辦學,培養創新人才,增強學術的服務能力。比如坐落在南疆的塔里木大學就根據地方特殊性設置了“新媒體與新疆長治久安”的研究生招生方向,以適應新疆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需求。總的來說,新疆的教育事業,依托穩定的社會環境和快速發展的經濟形勢,呈現出迅速發展的態勢。
4、文化事業蓬勃發展的新疆形象
在《新聞聯播》涉疆報道中,突出了文化事業蓬勃發展的新疆形象。2011年以來,全疆各級文化館、圖書館(含維、漢)、博物館開展多層次、多角度的免費公共服務,這也極大地滿足了新疆各族群眾的精神文化需要。同時,新疆也采用政府出資的方式,讓文化惠民的覆蓋面更大,豐富基層各族群眾的文化生活,進而達到用現代文化引領新疆社會發展的目的。新疆還處于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地段,是東西方文明的薈萃之地,也是絲綢路上保存歷史文化遺存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2009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啟動了絲綢之路(新疆段)重點文物搶救保護工作,對古代絲綢之路主干道上的大型遺址保護區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實行區域性、綜合性的保護。2005年、2009年、2010年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柯爾克孜史詩《瑪納斯》、維吾爾族的麥西熱普3個項目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作名錄和急需保名錄。總的來好,新疆不論是在傳統優勢文化項目的傳承,還是在新形勢下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結合的文化產物,都在齊放異彩,并將成果實惠于民。
5、醫療衛生不斷進步的新疆形象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基層的醫療服務水平、偏遠地區的診療服務才是新疆最為薄弱,最迫切得到解決的環節。由于偏遠地區的條件和待遇,使得相關人才匱乏,醫療服務能力嚴重不足。但是,不可否認,它卻是普遍民眾最為關切的區域。《新聞聯播》連續幾天播放了從繁華的大上海到邊遠的昆侖山的支邊醫生姜萬富,據報道,姜萬富服務的二牧場加上周邊的鄉鎮共有5萬人,他所服務的衛生院每年接診量超過一萬人次。幾十年來,當地群眾的人均壽命已經從五十幾歲提高到了73歲。姜萬富的故事,是致力于新疆偏遠地區醫療服務的醫療工作者的縮影,他們用堅守和奉獻來守護普通群眾的生命健康,而這些甘愿付出的醫療工作者們的事跡傳播,也深刻地影響著新一代人的社會實踐與行為模式。從2010到2016年,新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爭取國家衛生建設項目3463項,累計投入41.61億元(其中中央投入34.49億元),這些項目的實施,不僅極大地改善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條件,還對培養和引進人才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與此同時,在新疆經濟發展較好的烏魯木齊市,通過“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醫療技術服務覆蓋更多的人群。比如在以遠程醫療服務平臺及其體系建設的基礎上啟動國際醫療服務,打造了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醫療服務中心,如“新疆:遠程醫療醫療吸引鄰國患者”(2016年7月17日)等報道,反映了新疆的城鄉醫療服務體系正在日臻健全完善,基礎醫療服務不斷得到鞏固加強,衛生事業不斷發展壯大的形象。
綜合以上,在樣本研究區間內,涉疆報道展現了致力于維護社會大局穩定,民生極大改善,教育事業訊速發展,文化事業蓬勃發展,醫療衛生不斷進步的新疆形象。
參考文獻
[1]阿不都熱扎克·鐵木爾,劉仲康,蘇成,2011~2012年新疆經濟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M].新疆人民出版社,2015: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