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思遠
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進人大眾化階段,高校的教育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擴招、學分制、并軌制、后勤社會化、自主擇業等一系列變革對學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側重于紀律和制度約束的傳統管理模式在實踐中逐步顯露出其弊端,管理中有較大的局限性。在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今天,為使高校學生工作能夠進一步改進和加強,則必須把高校學生管理置于科學發展觀的視角下進行深人的思考和積極的實踐,柔性管理應運而生。
一、柔性管理是學生管理實踐中的新價值取向。
1、柔性管理的基本理念
柔性管理是相對于剛性管理而提出的。剛性管理本質上是一種“以事為中心”,即依靠成文的規章制度和組織規范,以外界約束力為主的專制式管理,其核心目標是提高生產和工作效率。而柔性管理則是“以人為中心”,依據共同價值觀和文化、精神氛圍進行的人性化管理川。柔性管理與剛性管理的區別在于它的出發點是以人為核心,其管理方式是非強制性的;它對人的影響是潛在的、持久的,而非表面的、短暫的。因此,它的結果必然是人的自覺行為,這構成柔性管理不同于剛性管理的最鮮明的個性。柔性管理對于大學而言,其本質是要強調“以人為本”,構建“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以人為本”是高校最重要的辦學理念,學校教學當以學生為本,柔性管理在教學管理中更具人性化,更注重人性、尊重人格、理解人心。柔性管理將更適合于大學教學管理,因為它注重人的情感、個性、欲望、能力等各因素的相互作用,注意人的內心感受,突出人性化,允許個性差異的存在,因而也就更有利于培養學生工作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充分開發和挖掘人的潛能,從而實現管理的最佳效果。
2、當前高校學生工作中面臨的挑戰
我國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大,從精英教育發展為大眾化教育。高等教育大眾化首先表現為高等教育在數量上的大發展,同時還必然伴隨一系列觀念、體制、功能、管理等方面的變化,其一般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高等教育投資主體和辦學類型的多元、多樣化:二是高等教育培養人才的多層次化;三是高校畢業生就業的自主化日。因此,新形勢下高校學生工作必然會受到挑戰和沖擊,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師生比例懸殊使得高校學生工作力不從心。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的規模逐年擴大,思政工作隊伍發展滯后這一問題更加凸顯。目前大多數高校輔導員與學生的比例平均為1:300,少數甚至達到了1:400,不少還有跨年級帶班的現象。這種現狀使得絕大部分輔導員在學生工作中顯得力不從心,疲于應付。
第二,教育對象復雜化使得高校學生工作不易統一開展。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發展使得教育對象復雜化,層次類型多樣化、年齡類型多樣化、“特殊學生”增多等現象的出現,使得學生思政工作難以統一開展。如何針對不同知識背景、心理素質、生活條件和年齡結構的學生群體,更有效地開展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是擺在高校學生工作者面前的新課題。
第三,原有工作載體的弱化使得學生難以集中管理。學分制、彈性學制的實行造成了以班集體為主要工作載體的淡化,使得對學生的管理由緊密型變成了松散型,增加了集中管理
學生的難度。另外學生住宿公寓化使得大學生的生活學習模式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學生的主陣地由教室變成了公寓,這要求學生管理工作也要隨之發生相應的改變。
二、學生管理機制中引入柔性管理的適用性
1.從柔性管理視角審視大學教學管理工作中的不足
我國現行的大學管理機制仍沿襲早期計劃經濟時期的機制,在古典管理理論的影響下,以“科學主義”、“經濟人”、和“理性人”為基礎的哲學假設,表現出明顯的剛性管理特征,而
剛性管理在教學管理實踐中存在著一些難以避免的問題闊。第一,剛性管理缺乏“人本性”和“情感性”。大學的管理系統被認為是一個“理性”組織,管理者以嚴密的組織結構,硬性的規章制度,紀律和獎懲措施來管理和約束學生行為,較多地強調學校組織的權威性、等級性以及各種行為的規范性,忽略了橫向的溝通與協調以及與師生之間情感的互動,因而淡化了對人的激勵、感召、啟發、引導等柔性因素的激勵作用。缺乏對“人性”的認識,缺少民主與平等的剛性管理模式把學生置于絕對的被管理者地位,不僅使學生的“自我管理”的自主性受到極大的壓抑和限制,還制約著高校先進教學管理理念的形成和發展。
第二,剛性管理忽視人的個性差異。柔性管理注重管理因人、因時、因地而異,不代表千篇一律的程序化和公式化。但現在有些大學的教學管理忽略了學生的個性差異,習慣用一成不變的規章制度去要求所有的學生,不能根據變化的形勢及時做出調整,使矛盾的主要方面轉化為個體,從而成為實現組織目標的障礙閻。剛性教學的管理模式,忽略了學生個體間智力、閱歷、地域文化的差異,強調服從,壓抑個性,使學生變成服從指揮的“工具人”,抹殺了學生的創造力,不能滿足大學及社會發展的需要。
2.當前高校學生工作中柔性管理缺失的原因
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可簡單歸納為以下三點:一是受到傳統的師生關系觀念的影響。按照傳統的教育價值觀,學校是教育管理的中心,學校管理要以學校為主導,教師為主體。
在這種傳統的管理制度之下,學生必然是學校管理的目標,甚至說是被推到了學校管理的對立面上。二是受到客體管理理念的不良影響。過去高校教育的管理理念注重硬性的規章制度,強調量化管理的科學管理。在這種僵化的管理理念的支配下,學校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關系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對立的關系。在當前我國高校剛性的管理制度要求之下,高校的管理者容易在潛意識里形成這樣的觀念。認為如果缺乏嚴格的規章制度,學生便不會努力學習,教師也不會安心工作。三是教學資源比較匾乏。高校進行各種形式的教學改革,無論是實行主輔修制,學分制還是學年制,都要求高校開設各種各樣的選修課供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實際情況做出選擇,來擴展自己的知識面。但是,本已有限的師資力量和教學資源再加上多年來高校的擴招,難以為學生提供這樣多元的選擇。
3.柔性管理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適用性
首先,柔性管理更符合現代高校教育的理念。柔性管理的核心是“以人為本”的管理,它是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為規律的基礎上,采用非強制性方式,在被管理者心目中產生一種潛在的說服力,從而把組織意志變為個人的自覺行動閻。而現代教育理念同樣強調“以人為本”鼓勵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以激發學生的潛能和創造力。這種管理理念的高度統一是柔性管理在高校學生工作中能夠實施的基本理論依據,也是高校學生工作在落實科學發展觀時的具體體現。
其次,柔性管理更能應對日益復雜的高校教育環境。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推進,高校教育環境也變得日益復雜。例如大學生的素質參差不齊,師生比例失衡,后勤的社會化,多校區辦學等情況。這些情況的存在使得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更具易變性和有突發性。面對這種變化,傳統的剛性管理顯然已難以跟上節奏,而強調柔性和彈性的柔性管理方式恰恰能迅速做出反應。
再次,柔性管理更加適合當代大學生思想的新特點。現代高校管理者所面對的管理對象是一個具有較高道德修養和文化素質的特殊群體。他們是充滿了朝氣,希望和智慧的一代年輕人。概括起來當代大學生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物質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文化素質明顯改善,民主意識空前增強,競爭精神逐漸形成,公平心理不斷升華,追求完美的意識日趨強烈網。對當代學生而言,當物質生活需要已經基本得到滿足時,被理解和尊重這個更高層次的心理需要就更加凸顯出來。學生已不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他們對任何問題都會問一個為什么,他們有能力識別,有能力質疑,有能力分析。這就迫使學校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同樣要提高,僅僅采用單一的剛性管理模式,要求學生絕對服從,較以往在很多方面是行不通了。而柔性管理強調尊重人格,理解人心,關心人生,自然更能得到學生的認同和信服。
三高校學生工作柔性管理的具體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