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會
摘要:對于學生來說問題解決也需要情境創設。首先要給學生提供問題解決的素材,讓學生可以從多角度探索解決問題的策略;其次要模擬學生生活,創新問題呈現方式,讓學生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
關鍵詞:問題 解決 情境 創設
數學課堂教學要在一定的情境支撐下才能高效完成。所以,創設教學情境是每位教師在組織數學課堂教學時要思考的問題之一。情境的刨設不僅僅是新授時需要,在學生學習完新知識之后,解決問題過程中也需要情境的創設。下面,筆者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來談一談問題解決環節的情境創設策略。
一、提供素材,探索問題解決策略
2011年版的《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學中注重結合具體的學習內容,設計有效的數學探究活動,使學生經歷數學的發生發展過程,是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重要途徑?!彼哉f,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我們要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素材讓學生進行探究,這樣,學生才能還我們一個好的學習成果。
比如,在教學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乘法》單元第34頁“練一練”第2題時(問題見右圖),按照以往的教學方法,學生根據前面估計體育場有多少人所獲取的經驗,就會把這一片的黃豆等分成若干個面積相同的小正方形,然后先數一下一個小正方形內的黃豆數量,再乘以小正方形的個數,以此來估計全部黃豆有多少粒。但是,這樣的解決問題方法,就是純粹的解題訓練,而不是解決問題訓練。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止這一種,而是多種。我們只有營造一個真實的情境,先讓學生具體想一想,如何來數這些黃豆,才能讓學生形成更豐富的問題解決策略,才能更好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在教學這一道題目時,我并沒有就題目來教學題目,而是給每一個學習小組發200粒黃豆,裝在一個小袋里,然后讓學生猜一猜這一小袋大約有多少粒黃豆。學生也創新出了許多種估算方法。
有的學生采用小杯子丈量的方法,就是先把小杯子裝滿,然后數一數小杯子里有多少粒黃豆,再看看這一小袋黃豆一共可以裝多少杯,從而估算出黃豆的數量。有的學生采用的是小手抓的方法,先數抓出的一把有多少粒黃豆,再看看可以抓多少把,從而估算出黃豆的數量。也有的學生把袋子里的黃豆分攤在桌子上,并分成大約相等的幾份,先查出一份有多少個,然后再乘以份數。學生通過一系列的方法,探尋到了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在整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是開放的,操作是多樣的,不但發展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培養了他們遇事要從不同視角來思考的習慣,同時也鞏固了這一單元的“乘法”相關知識。
二、模擬生活,創新問題呈現方式
2011年版的《數學課程標準》要求“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中,許多內容都可以在學生的生活實際中找到背景?!辈娬{:“義務教育的數學課程能為學生未來生活、工作和學習奠定重要的基礎。”所以,生活中的數學一直是數學教學的主旋律。但是,目前的數學教學,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非常嚴重,所呈現出來的數學問題往往是以純文字出現的,或者說是呆板的、靜止的。為了改變目前這種教學現狀,讓學生更樂于去探究這些數學問題,我們可以改變這些問題的呈現方式,把這些數學問題融入真正的生活情境當中,從而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意義。
再比如,在教學北師大版六年級數學上冊《百分數》單元第43頁第5題(見右圖)。從圖上面來看,學生只是看到體育用品商店里擺放幾種體育器材,根本沒有差價促銷的標識,也不會產生一種心動的感覺。這樣的情境圖出現在學生面前時,也可以說是可有可無的。所以,在教學這一題時,我重新換了一個問題情境圖,題目內容還是原來的內容,只是把題目中的情境圖改為學校門口體育用品店的促銷場景。這樣,學生就可以被這些真實的生活場景所吸引,迅速投入到解決問題當中。模擬學生真實的生活場景,可以激發學生興趣,促進他們積極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體會到生活數學的價值。
總之,問題解決教學也需要情境創設。只有讓情境創設貫穿于數學教學的始終,才能讓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朱維宗,小學數學教學設計[M].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13.08.
[2]曾小平,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08.
[3]劉娟娟,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論[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