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淑梅
摘要:初中生正處于青春發育期,他們存在叛逆心理,容易產生負面的情感,從而影響其身心健康發展。為了學生的情感健康發展,響應新課改要求,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更加注重學生的情感教育。文章結合初中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實際情況,探討了新課改下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情感教育。
關鍵詞:初中語文 課本教學 情感教育 研究探討
素質教育觀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而語文素質則分為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語文素養表現為內在的知識涵養,而語文能力的培養表現為聽、說、讀、寫等能力的訓練。語文教學中對于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則是能力的綜合反映。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優秀的語文老師應該著力于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從生活實例和課文為例,讓學生重視寫作材料的日常積累,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對于美文的鑒賞,增強對語言的感知能力,養成錘煉語言的好習慣。但是一篇沒有情感的文章是沒有靈魂的,每一篇文章的寫作動機,寫作動機都是學生情感的體現。縱觀古人前人的文章,千古聞名的都是情感表達巧妙的文章,或是能引起人的理性思考,或是能感召人們的內心種種。由此可見,在語文課本教學中加入情感教學的重要性。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僅僅對學生做到情感教育是不夠的,這種方式是建立在學生愿意學習語文的基礎條件之上的。我國的教育具有應試教育的弊端,但是國家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正在積極地解決這個問題并作出相應的改善措旋。初中與小學具有極大不同,單純從語文方面來說,初中語文考得更為全面,更為綜合,對于學生的認知能力、判斷能力具有一定的要求。我國已經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素質教育觀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而語文素質則分為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語文素養表現為內在的知識涵養,而語文能力的培養表現為聽、說、讀、寫等能力的訓練。語文教學中對于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則是能力的綜合反映。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在初中語文課堂上實行多元化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創立情感氛圍
語文老師在上課之前應該為本節課做足準備,這也是為同學們創設情感基調的前提,廣采博覽的語文教師在剖析文章之前,應該去了解文章的背景、作者真實的人生經歷以及作者在創作過程中的情感思想的變化。要想組織好教學活動就要清晰去把握文章的思路和內涵,以此成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善于去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文章獨有的“閃光點”,引導學生去深入角色,以作者的角度去思考,深入去感受作者當時的心境,也就是所謂的以情入境,因此,學生們對于語文學習中的修辭、詞句、文字都有一個自覺的感悟過程,這樣就會讓學生自覺的去探究文章內涵,以此受到熏陶。例如,如果老師對于冰心的坎坷經歷,對于離家游子對父母的思念之情,還有就是思念祖國的赤誠之心這些都不了解的話,那就沒法掌握《紙船》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的就無法去引導學生去感受那愛國的赤誠之心,把情感作為載體,創設情境的過程中去把握文章的情感蘊含,讓學生產生共鳴,對學生施行情感教育,營造濃郁的情感氛圍,激發學習的動力和欲望,從而獲得所需的知識,同時還可以受到情感教育的洗禮。
3、創設情境,以情激情
在教學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文章開篇以背影落筆,這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車站離別又兩次寫到背影,父子間離愁別緒被描摹得淋漓盡致,催人淚下。而文章結尾,在作者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的蹣跚肥胖的背影,思念之情溢于言表,與開頭遙相呼應,真正做到了始于情,收于情。正如劉勰所言:“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學生之情自然融入文中之情,且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對“天下父母心”的深刻含義有了充分的理解,從而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教學余光中先生的《鄉愁》 一課,可引導學生品析:詩人借助四個意象——一郵票、船票、墳墓,海峽,感情層層推進,作者對大陸的思念之情及期盼祖國早日統一的心聲無以復加。如在教學《濟南的冬天》、《荷塘月色》、《與朱元思書》等文章時,教師可讓學生通過優美的詞句領略濟南冬天山的秀美、水的溫潤,月下荷塘的恬淡優美以及富春江岸的異水奇山。還有《斑羚飛渡>中的合作、奉獻精神,《爸爸的花落了》中的骨肉親情,《偉大的悲劇》中斯科特等人獻身人類事業的崇高精神……這些教學載體,使得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有了著落,對學生的健康心理和人格個性的培養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4、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是飽含情感且富有感染力的,所以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老師就可以去選擇一些經典的片段,如,包含自尊、自愛、愉悅的情感片段,有豐富情感的作品文段,更多的去貼近日常生活。內涵情感豐富的文章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老師要去指導學生自己去深入讀作品,自覺的去掌握文章內涵和情感,去誦讀文章中的優美詞句,豐富學生的思想感情,讓其用心去感受文章,以此可以達到理解文章的最佳效果。例如,《春》這篇文章中,“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嗡嗡的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這段文字將春天的景象完美地展現出來,一副生機勃勃的水彩畫展現在讀者面前,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去聯想相應的畫面,加以感情去誦讀,以此就可以達到情感自然流露的效果,切實的感受作者筆下的春天。老師讓學生去注意文章中那些優美的字詞,去感悟和領會文章字里行間的情感,以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讓學生主動地學習語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
結束語
在素質教育蓬勃發展的當下,初中語文教師在利用情感教育進行課堂教學時,要堅持做到不斷加強學生的個人素養,提高他們對于語文學習的興趣,在促進教師自身教學水平提高的同時,也讓學生的初中語文學習得以升華!
參考文獻:
[1]于漫山,初中語文情感教育有效性教學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5(08).
[2]陳永忠,構建初中語文閱讀有效教學課堂[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