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婧
侵略者一方面大肆發(fā)行沒有準備金廢紙一般的“軍票”、“聯銀券”,同時召集各路假幣專家偽造中國的法定貨幣,大肆攫取財富。
1938年1月,日本侵略者帶著大量沒有儲備金的軍用手票占領青島,隨即控制偽政府發(fā)行偽貨幣,從經濟領域掀起了一場沒有硝煙的貨幣戰(zhàn)爭。中國共產黨在膠東抗日根據地創(chuàng)辦北海銀行,并在這場金融領域的貨幣抗戰(zhàn)中不斷發(fā)展壯大,在山東及周邊地區(qū)建立了以“北海幣”為本位幣的獨立貨幣體系,成為后來成立中國人民銀行的三大基石之一。今天的研究者認為,北海幣正是人民幣的雛形。
吃人的血色軍票和聯銀券
“當時大家怕的不是日本鬼子買東西不給錢,而是怕他們給軍票,他們白拿你的東西不說,你還得按他們說的,找給他們一大堆的法幣。”現年87歲的秦慶德老人講述。在秦慶德的回憶中,父親拿到的這些軍用手票,銀行、錢莊都不認,別的買賣家也不認,甚至連日本僑民也不要,拿在手里就跟廢紙一樣。周圍的買賣人知道后都吸取了教訓,再有日本兵來買東西,寧可白送也不敢收這種日軍手票。
日軍占領青島之初,使用的主要是朝鮮銀行青島支行發(fā)行的朝鮮銀行券,和日本政府為侵華戰(zhàn)爭專門印制的軍用手票。日軍侵占青島后,因為原來準備的軍票不夠用,臨時把日本的三種舊版紙幣改印成軍用手票。因為時間倉促,他們只將紙幣正面“日本銀行兌換券”字樣用紅杠抹去,加蓋紅色粗體“軍用手票”四字。
日本軍票沒有任何準備金,也沒有銀行發(fā)行機構,日軍在占領地自帶自用,不經過銀行,所以青島銀行沒有日本軍票的相關賬目和記錄。發(fā)行這些吃人的血色軍票,是日本政府把侵華戰(zhàn)爭的巨額開支轉嫁到中國人民身上的一種赤裸裸的罪惡行徑。
1938年2月11日,日本侵略者假手華北偽政權設立中國聯合準備銀行,建立起殖民地金融體制。中國聯合準備銀行青島分行于1938年4月8日在中山路開業(yè),發(fā)行與日元等值的聯銀券,強迫其他銀行接收聯銀券作為同業(yè)存款,并支付給儲戶。近一年后,日偽政權公布了《擾亂金融暫行處罰法》,禁止法幣和其他貨幣流通,以“沒收敵性存款”為由,將大量法幣據為己有。日本侵略者將掠奪來的法幣打入國統(tǒng)區(qū)和共產黨抗日根據地金融市場,搶購戰(zhàn)略物資,同時濫發(fā)聯銀券,直接掠奪民眾財產。
由于民眾厭惡偽鈔,不愿收受,青島周邊國民黨游擊區(qū)和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全力抵制偽鈔,加上英美等國支持法幣,所以法幣依然廣泛流通,聯銀券在1941年底之前,一直沒有成為統(tǒng)一使用的本位幣。日偽政權只得具體劃分了三類地區(qū),除青島市區(qū)屬一類區(qū)完全使用聯銀券外,其周邊地區(qū)仍在使用法幣或法幣與聯銀券摻雜使用。1941年汪偽政府設立中央儲備銀行,發(fā)行中儲券,但在青島周邊地區(qū)流通量不大。
北海銀行建立
1938年,日偽政府發(fā)行的“聯銀券”大量入侵,國民黨地方政權濫發(fā)紙幣,造成物價飛漲,給共產黨的根據地建設、軍隊供給和人民生活造成極大困難。為穩(wěn)定金融市場,解決軍需民用,剛剛成立的膠東抗日游擊第三支隊和掖縣抗日民主政府決定成立自己的銀行。
1938年4月,北海銀行在掖縣的一個四合院里開始籌辦。之所以命名為“北海銀行”是因為掖縣北臨大海,當地群眾還有“南山松不老,北海水長流”的傳統(tǒng)提法。8月,掖、黃、蓬三縣聯合政府定名為“膠東北海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銀行便正式定名“北海銀行”。在日偽統(tǒng)治的惡劣環(huán)境下,革命隊伍籌辦銀行缺少金融專家和精通印鈔業(yè)務的人才。
北海銀行的首任經理張玉田,抗戰(zhàn)前曾是青島中魯銀行的總經理,還兼任青島市銀行公會常務理事。日本人占領青島后,他因為拒絕與日本人合作被追捕,逃回掖縣黃山后村老家。“復出”后張玉田,首先邀請了一批有銀行從業(yè)經驗的人才,請鄧文卿設計票面圖案。鄧文卿設計的北海幣以掖縣縣政府大院、城南關火神閣、鼓樓和玉皇頂為主要圖案,此外他還在票面主景右下角草書他的名字作為防偽暗記。
為防敵人搜查,張玉田把鐫刻好的銅版裝在一個金屬箱子里,再把箱子的縫隙焊起來,用一條鐵鏈拴在船底拖回掖縣。印鈔用的道林紙當地沒有,張玉田就親自帶人到天津購買,再通過海運找關系運到掖縣虎頭崖港口。最后張玉田委托西門里“同裕堂”私人印刷局印鈔。歷盡艱險,籌備印鈔工作終于在7月底基本完成。8月,北海銀行券開始投放市場,標志著山東抗日根據地的貨幣正式誕生。
金融戰(zhàn)場上掀起“假幣戰(zhàn)”
在日本神奈川縣川崎市的明治大學內,有兩座早已停止使用的木房子,二戰(zhàn)期間它們曾是日軍登戶研究所的偽鈔印制工廠和倉庫,印制了中國包括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發(fā)行的從5元到100元的10多種偽鈔。當時,里面裝備的高級印刷機械可與日本內閣印刷局相媲美,內閣印刷局本身也參與其中。日本還動員了民間大型印刷公司的技術人員研究制造偽鈔。日軍攻占香港后,先后發(fā)現了幾家印制法幣的秘密工廠,繳獲大量的印鈔機器、印鈔版。法幣從此對日本侵略者再也沒有秘密可言。
這些假法幣印好后一部分流入汪偽政權及上海青幫手中,另一部分則成為侵華日軍的軍餉。日軍利用假法幣購買戰(zhàn)爭所需物資,還用這些偽鈔在中國收買親日分子。日本在戰(zhàn)爭期間印制了45億元假法幣,相當于國民政府一年的貨幣發(fā)行量,其中有30億元被實際使用,直接導致中國貨幣貶值,經濟混亂。
面對日偽軍來勢洶洶的“假幣戰(zhàn)”,國民黨政府被迫制定并實施了“以假對假”的策略。為擾亂日偽統(tǒng)治區(qū)的財政金融秩序,國民黨政府與英、美兩大國造幣公司達成合作協議,并秘密策劃在重慶歌樂山建立了一座偽造日偽鈔票的造幣工廠。當時在淪陷區(qū)內流通有多種面值的日偽紙鈔,每當日偽政府發(fā)行一種新版紙幣,國民黨特工就從汪偽漢奸手里秘密獲取日偽銀行的印鈔票版,帶回歌樂山復制并日夜趕印,然后將成品運至江西上饒,源源不斷地偷運到汪偽政權控制的淪陷區(qū),混入金融流通領域。這些偽鈔與淪陷區(qū)新流通的真鈔一模一樣,國民政府由此輕而易舉地套購到了大量黃金、棉紗、布匹等緊俏物資,給日本淪陷區(qū)金融市場以沉重打擊,加劇了日偽統(tǒng)治區(qū)的通貨膨脹,只是這場以假制假的貨幣戰(zhàn)爭的所有苦難,依然是普通的中國人在承擔。直到1944年,偽造日偽貨幣的工作才停止。
打響反假幣斗爭保衛(wèi)北海幣
日軍將造假幣的魔掌伸向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根據地。在晉冀魯豫邊區(qū)曾發(fā)現假“冀幣”達二三十種之多,印刷假幣的機構十余處。在山東抗日根據地,根據北海銀行第一套票版設計繪制者鄧文卿之子回憶,1940年春,膠東地區(qū)首次發(fā)現一些可疑的第一套北海幣壹圓券,北海銀行請鄧文卿鑒別。鄧文卿根據自己繪制票版時留下的草書簽名等暗記,識別出這批北海幣是日偽偽造的。此后在魯中地區(qū)也發(fā)現了日偽制造的假幣。到1942年,山東抗日根據地開展排除法幣的斗爭,日偽開始有計劃、有組織地大肆偽造北海幣,并從北京、天津、青島、濟南、煙臺、威海等地運到根據地周邊拋出。
當時山東各地發(fā)現的假北海幣有四五十種。偽造的北海幣在市場上大量出現,擾亂了根據地的金融市場,反假幣斗爭成了一項重要工作。根據地反假幣的辦法是充分依靠群眾,提高群眾防范假幣的意識和識別真假北海幣的能力。具體方法包括:黨政軍民各種組織都自上而下地深入動員辨識假幣;通過村長將辨識方法教給村民;在各地設立辨識所,幫助群眾辨別真?zhèn)危辉谮s集時向群眾解釋真假幣的區(qū)別;利用村里的識字牌和民眾夜校宣傳等。此外根據地還組織公安保衛(wèi)部門嚴密偵查假幣來源,對大批持有和使用假幣的漢奸特務處以極刑。根據地頒布了查禁假幣的獎懲辦法,激發(fā)人民反假幣斗爭的積極性。通過開展群眾性的反假幣斗爭,最終使假幣在根據地寸步難行。
1945年8月1日,在日本侵略者投降前夕,山東抗日根據地貨幣實現了統(tǒng)一,北海幣市場在全省正式建立,標志著抗日根據地軍民對日本經濟金融侵略斗爭的勝利,為抗日戰(zhàn)爭在山東的最后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