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少雅
“用誠信經營的半斗米,換來健康發展的萬年糧”,源自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在第六屆中國食品安全論壇上的講話。
中國從來不缺少誠信經營的文化傳統,食品領域尤其如此。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北京的“稻香村”……因為貨真價實、童叟無欺而源遠流長。如今,年紀輕輕的“油條哥”成為新的誠信經營典范,他把炸油條用過的油倒在消費者看得見的廢棄食用油桶里,“自己不想吃的東西,怎么好意思讓別人吃。”
舌尖上的安全近些年成為輿論場上的焦點,甚至成為對政府執政能力的重大考驗,源于它出現在人們生活中的每一天。“毒生姜”“甲醛白菜”等事件之所以對食品生產者和消費者的信任造成了極大沖擊,在于它雖然價值小、利潤低,卻可能出現在人們每天的餐桌上,時時刻刻影響著人們的身體健康。
如何誠信經營?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副教授胡穎廉說,食品安全是“產”出來的,也是“管”出來的,某種意義上也是“吃”出來的,食品是否安全,終究要落實到“產”和“管”等行為。歸根到底,讓老百姓踏踏實實的舌尖安全,首先得把安全生產出來,還得在規范的管理下生產。
“產”出來的安全離不開規范標準的種植生產方式。在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興經營主體那里,規范的生產記錄已經逐漸普及。在一次次的田間管理記錄和購買農資的臺賬上,農作物的種植過程中經歷了哪些病蟲害,使用了怎樣的化肥農藥一目了然。而“施藥間隔期”“杜絕使用高毒高殘留化學農藥”等保障基本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生產標準,在一次次簡單煩瑣的記錄中,逐漸落地。很多農民坦言,“一開始覺得生產記錄麻煩,畫蛇添足。”后期,看著自己的產品可以打上“無公害蔬菜”的標簽,始覺規范的種植模式給自己帶來的不僅僅是經濟效益上的提高,更是生產理念上的變革。
有了誠信記錄的“半斗米”,自然可以換來市場認可的“萬年糧”。這樣的“萬年糧”,需要規范統一的農產品質量追溯平臺幫助農民實現。2015年,農業部全面啟動國家農產品質量追溯信息平臺的建設工作。要讓全國老百姓餐桌上的食品都有源可依,并不是一件易事,信息系統的建設存在資源分散、信息不健全等基礎性問題。國家層面上,要依托農業領域各行業的信息化工程,以數據標準化和應用標準化為原則,進一步充實完善相關信用信息,實現信用記錄電子化存儲,推進行業間信用信息互聯互通,提高主體信用信息的透明度。而已經建立起區域化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信息平臺的地方,要采用信息共享,數據對接的方式,加快構建全國性的信息共享機制。
當農產品質量安全實現真正的可追溯,“追”到的一定不完全是“好消息”。信息的健全,必然伴隨著失信黑名單的披露、市場的禁入和退出、多部門跨地區信用聯合獎懲的內容。當誠信可以被公開和驗證就成為了“信用”,而依法建立的褒揚守信、懲戒失信的獎懲機制,將成為捍衛食品安全誠信體系的“鐵手腕”。
構建食品安全的誠信體系,不能只是喊在口頭上,更多的是農產品生產、經營、管理等方面綜合水平的提高。食品生產者思想上不愿違規操作,生產過程中不能違規操作,經營過程中不敢承擔違規操作的后果,“舌尖上的安全”方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