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果 王林均 張櫪
在四川省南部縣永慶鄉騎鳳院村一大片小米椒地里,一位村民穿梭其間,忙于采摘鮮紅的小米椒。他叫何正波,是該縣宏觀鄉梨花村返鄉創業村民。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何正波曾是一位身家上千萬的建筑商。
北漂積累資金
1986年,19歲的何正波外出打工,他先后學過修理鐘表、繪油漆彩畫等技術。后到北京一邊打工一邊參加函授學習。畢業后,何正波組建了一支施工隊伍當起了包工頭,并先后承包了一些仿古裝修工程。2000年,何正波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資產規模達到1000余萬元。在隨后的幾年間,他每年都要承接上萬平方米的施工任務。
2006年,何正波的事業開始走下坡路。“搞建筑工程外面的欠賬太大了,利潤也比以前降低了很多。”何正波說,逐漸他的公司很少承接業務,他也將自己的主要精力又轉向自己的老本行——油漆彩畫。
“盡管每年也有近20萬元的收入,但競爭太激烈了,壓力非常大。”何正波說,這時他萌發了回鄉發展的念想。2011年,經朋友介紹,何正波投資50萬元購買了該縣永慶鄉的一家頁巖磚廠。“由于自己不懂行情,一年后虧損了20萬元。”何正波說,后來他將頁巖磚廠交給兒子經營。
“到底投資什么才既有前景又有‘錢景呢?”何正波在經歷了又一次失敗后,陷入了沉思。
返鄉回歸農業
“搞現代種植業,當新時代新型農民!”在經過深思熟慮后,何正波決定在家鄉投資種植珍稀林木,發展水果產業。
何正波說,他種植珍稀林木一方面是發現它們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另一方面是為了將家鄉大量閑置的土地利用起來。“同時,這樣也可以將像我父母那樣的老年人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
2011年,他利用自己家里的地和房前屋后的荒坡試種了12.5畝紅豆杉、銀杏、紫薇、千層金和桂花樹等花卉和珍稀林木。“種植花卉和珍稀林木可真是一項技術活兒。”何正波說,為了種好這些“寶貝”,他每次外出購買樹苗的時候,都要親自向技術人員咨詢和學習相關種植技術。
2012年,看到自己試種的珍稀林木絕大部分已經成活后,何正波便在該縣宏觀鄉和永慶鄉承包了1100畝耕地和荒山坡,分別種植了200畝紅心蜜柚、600畝銀杏和60畝小米椒。
帶領鄉 親致富
“種植銀杏樹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才能見到經濟效益。”何建波說,為了充分利用土地資源,他采用“以短養長”的辦法,在銀杏樹下套種油菜、玉米、小米椒等農作物。
“4年來,我在林下種的莊稼每年產油菜籽20余噸、玉米近20噸、小米椒120噸。”何建波說,種油菜、玉米和小米椒能補貼很大一部分土地租金、人工費等日常開支。“明年紅心蜜柚正式掛果后,每年產量有望達到20噸,到時候經濟效益會更好。”
銀杏樹下套種糧食作物不僅增加了何建波的經濟效益,也讓當地村民從中得到了實惠,家住永慶鄉騎鳳院村的馮乃松便是其中之一。“我60多歲了,由于兒孫們都外出務工了,家里的近3畝土地已經荒廢很多年,自從2012年他將我家所有的土地流轉后,每年我不僅可以得到600元的租金,還能通過打工得到8000余元的額外收入。”馮乃松說。
“何正波會在農忙時節和樹木的管護期聘請當地村民幫工。”據宏觀鄉相關負責人介紹,何正波在該鄉以及鄰近的永慶鄉承包的土地60%為閑置土地和荒山坡,每年除向當地村民支付30萬元的土地租金外,還需要支付90萬元的人工費。
何正波計劃,等到銀杏樹長大后,他要開辦工廠對樹葉進行深加工,制作銀杏茶葉等相關保健用品,并根據需要擴大種植規模。